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2671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措施【摘要】在水工隧洞施工中,混凝土防渗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如何处理衬砌混凝土渗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将对水工隧洞混凝土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关键词】水工隧洞 混凝土 渗漏 处理措施 水工隧洞在砼衬砌完成后,地下周围裂隙水被封闭于砼衬砌外,使其形成较高的水头压力,常常会在衬砌砼的薄弱部位渗出而影响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如何进行防渗处理也是水工隧洞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渗漏原因分析 全断面砼衬砌埋藏式水工隧洞,在砼浇筑结束后,由于山体内地下水的渗流通道被封堵,形成较高的外水压力,使衬砌砼在施工缝、变形缝的薄弱位置产生渗漏。 这

2、是因为:在砼浇筑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廊道、打排水孔等)进行外水导排减压。在砼衬砌完成后,因各种原因回填和固结灌浆不可能立即进行时,当衬砌砼水化热完成后,衬砌与岩体之间实际存在一个较大的空隙。当围岩外水压力梯度尚不足以形成新的渗流通道时,外压力实际上是渗透水在围岩和衬砌中产生的体积力。此时的外水压力迅速升高,并直接作于衬砌砼上,导致砼薄弱面渗水,而影响衬砌结构的安全。 二、处理措施 施工缝面作为新、老砼的结合部因其所处位置较低,而在缝面的处理上及时采取了冲毛或凿毛工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边、顶拱砼2开仓前冲仓后会有少量的积水和一些细小的渣子难以彻底清除,再

3、加上砼入仓前的砂浆摊铺往往也难以全部覆盖老砼面、结合面振捣不密实等等因素的存在,使该部位成为一个较为薄弱的地方。况且边、顶拱砼浇完以后其强度增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外水压力迅速增加必然从该处渗出。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先引导”、 “后排水”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先引导的目的是在未进行二次砼浇筑时,预先设置导水孔,创造导排外水减压的条件。后排水是在二次浇筑砼后,使无规的渗漏水通过引导水管变为有规的卸压排水导流,使二次浇筑有足够的强度增长时间,确保砼的质量,最后通过注浆封闭导水孔达到止渗的目的,其具体作法如下。 1.底板浇筑时,对于边、顶拱岩壁有渗水的洞段,在底板砼施工时,在施工缝面上

4、预留一个纵向槽,预留槽的位置设在外层钢筋与岩壁之间,并且留出 6cm 的钢筋保护层。如果边墙没有足够的超挖空间,则凿除部分岩石,以保证该槽的形成。在纵向槽的底部与模板之间埋设一根 PVC 管作为导排水管。在进行边顶拱浇筑时,纵向槽内填充碎石,表面用镀锌铁皮封盖。边顶拱浇筑完毕,要及时通开该 PVC 管,以保证排水的畅通。 2.对于裂隙渗水或集中渗水的地方,则采用打排水管孔,孔内插管排水的方案。排水孔沿着裂隙的走向打,孔深 1.0M,孔径 =42mm,间距 2-3m,管子采用 DPVC管,其插入孔内的部分用钉子开一些小孔,孔口用棉纱或砂浆堵塞。管子可顺岩壁接到纵向槽内,也可穿过堵头模板将水排到仓

5、外。 顶拱浇筑时,仓内的积水安排专人负责舀出,必须保证仓内积水及时排出。在边、顶拱砼浇筑结束、模板拆出后,立即扫开顶部预埋的回填注浆孔,帮助排水减压。 对留在槽内的骨料的处理,可在最后进行隧洞回填灌浆时,将所处埋的 PVC 排水管清除后,沿埋留孔进行灌浆处理。 施工方法如下。 3(1)沿缝开“V”型槽,槽深宽为 4-54-5cm。 (2)沿缝钻骑缝孔,孔距 40cm,孔径 25-28mm,孔深约 55cm。 (3)清缝、清孔,达到孔内、槽缝无泥垢、碎碴。 (4)在孔内布置注浆管及排气管,注浆管长约 45cm,管径 18mm;排气管长约10cm,管径 8mm。 (5)采用速凝水泥嵌缝、埋管,要求嵌入均匀,孔内压贴密实、平整,不得有渗漏。 (6)注入丙酮浆液,记录注浆压力和注浆量。 (7)注入环氧浆液,注浆第一次压力 0.8Mpa,第二次重复注浆 1.0Mpa,采用逐级升压施灌。 (8)注浆结束标准以达到结束压力后,恒压 10-15 分钟,以不进浆为结束。 (9)第一次注浆结束后 5 小时,现场负责人进行孔口检查,如发现孔口浆液不饱满,即进行第二次注浆,至孔口饱满为止。 综上所述,水工隧洞混凝土防渗漏首先要善于引排洞内渗集水,其次要做好施工缝结合部位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