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10881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 年第 10 期【特稿】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姜建清1当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是借助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技术实现某些金融功能(如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的一种方式。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金融模式都是基于商业贸易引起的支付和信用等需求而出现的,正如山西商帮盐、农等贸易的汇兑需求催生了票号,欧洲海上贸易的兴盛催生了现代银行一样,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社交活动的蓬勃发展而引发的。可以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对金融的一种去中介化过程,但由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使得互联网新中介形

2、态更加扁平化和高透明度,同时具有更加尊重客户体验、交互性强、便捷快速、开放共享等特点,从而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乃至中介功能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也推动着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加快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一、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实际上,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向来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实践者、创新者。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出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者就是美国银行。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将成为 21 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

3、位。除了银行业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得传统银行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在国内,早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就已经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先后走过了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到微机单兵作战,再到全国大联网、数据大集中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信息科技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作为国内银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引领者,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可以看作是我国银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创新1 姜建清,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2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总第 34 期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自 1984 年成立以来,工商

4、银行始终坚持“科技引领”、 “科技兴行”战略,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有力推动了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和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锻造了核心竞争力,也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行情的大型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道路。一是实现了 IT 大集中。在国内同业中最早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以及集团子公司各类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从而由过去因信息分割而造成事实上的成千上万家“小银行”的集合体,整合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大银行。目前全行数据中心日均处理业务量 2.15 亿笔,日峰值业务量 2.54 亿笔。整体搭建了“两地三中心”的科技运行架构,2002 年在北京、上海建立了“一主一备”两个集中式大

5、型数据中心。今年 6 月份,又建成两地三中心,能做到发生灾难时分钟级快速恢复生产运行以及数据的零损失切换,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业务连续性运行水平,这一科技成果处于全球金融业领先水平。二是实现了大数据积累。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个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内容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量达到 700 万 GB,包含客户、柜员、各有关机构的交易行为、关联性和交易习惯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仅以客户信用记录为例,工商银行对 4.52 亿个人客户和 460 万法人客户的客户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 8 年和

6、 6 年,完全满足了巴塞尔资本管理协议的要求。此外,影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每年以接近 50% 的速度增长,总量已经达到 120 万 GB。三是实现了运营集约化。按照“集约运营、服务共享”理念和打造“流程银行”目标,先后建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单证中心、报表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短信平台、远程授权中心、信贷监测中心等集约化营运中心,改变了传统分散式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业务处理工厂化、集中化和规范化,使数万名员工从中后台转移到前台服务和营销岗位,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和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促进了柜面服务响应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四是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先后开发应用了一系

7、列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了管理创新,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比如,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三大领域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的风险计量和控制。开发应用了新一代监督系统,依托对客户交易习惯和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编制了数百个智能化监督模型,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特征的全景展现,进而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督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业务监督。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开发应用了新的绩效考核系统,从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各级机构的客户营销、经营分析及资源配置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力

8、。开发了全行共32014 年第 10 期享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通过对行内外商务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深度挖掘,为不同部门、分行和境内外机构之间搭建了联动营销通道,同时也帮助客户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动向、把握商机、降低获信成本。五是实现了服务信息化。工商银行目前拥有网上银行客户 1.8 亿户,电话银行客户 1.1 亿户,手机银行客户 1.3 亿户。以网上银行为主的电子银行已发展成为全行交易型业务的主渠道,大多数的理财、基金等产品均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其中外汇、贵金属等交易量占比更是高达 99% 以上。目前,电子银行对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超过 82%,相当于 3 万个物理网点、30 万个柜员办理的业

9、务量。2013 年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 380 万亿元,自 2000 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0%。应该说,这些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培育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客户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全新挑战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的美国,以电子商务为内容的互联网经济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伴生了一批无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但随着互联网金融泡沫的破灭很快成为过往云烟,风光不再。应当看到,这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同于以往。20年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从银行端切入的,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对金融功能的沿袭,通过技术

10、改造把业务搬到了网上,把“砖头”变成“鼠标”。而今天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是从两端开始切入的,从电子商务那端开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优势,从商品流掌握到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再延伸到银行融资、支付等核心领域,打破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替代,而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支付业务的挑战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古老、最基础的功能。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已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

11、济体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的总和,无论用户数、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均领先全球。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支付的规模仅占全社会支付总量的千分之三,也仅为银行卡消费规模的 1/5,但其正以 180% 的年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预计到 2016 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 50 万亿元,与银行卡消费总额基本持平。从当前的市场份额看,支付宝、财付通等 7 家主要支付企业几乎占据了互联网支付的全部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不断发展及近场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4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总第 34 期付进入高速增长期,去 PC 化趋势明显。在中国全部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达到78.5%,超

12、过使用 PC 上网的 69.5% 比例。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经达到网上银行客户数的七成,2013 年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增长了 186%,网上银行业务笔数增长 15%。从客户的年龄来看,20-40 岁的客户是手机银行的主要客户群,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2013 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 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7.6%,远高于网上支付 28. 9% 的增长率(图 1)。2939.61075.21060.89.617.238217.2%29.5%28.9%39.0% 15%317.6%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0%50%100%150%200%250%300

13、%350%?数据来源: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人民银行2013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等。图 1:2013 年我国各类支付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互联网支付正试图逐渐摆脱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目前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互联网支付机构所具备的虚拟账户储值、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业务功能已与商业银行账户功能十分接近。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转账汇款、缴费等多项支付服务,也可针对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一旦这些互联网支付企业借助有效手段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

14、,形成新的支付链条,互联网支付就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独立运行,这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的冲击将不可估量。(二)对融资业务的挑战目前网络融资业务名目繁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贷、P2P 与众筹三种模式。其中,52014 年第 10 期P2P 是基于互联网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众筹则是一种通过网络向大众募集项目股本金的融资模式。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类网络融资新增约 1000 亿元,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千分之九,互联网融资规模目前还十分有限(图 2)。600.64892.53964.46020040060080010002003?2013?2014?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

15、)。图 2 :2013 年以来我国 P2P 成交金额(亿元)尽管互联网融资规模远远不及商业银行,其风险管控能力尚需实践检验,但其经营思路和模式有值得商业银行借鉴之处。比如,在风险控制上,一些电商小贷对小微企业进货、销货、商品交易、资金周转和归集等商业行为进行全数据挖掘处理,运用一套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评估模型,决定企业信用评级及是否发放贷款。这种模式较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变化,因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范围不再限于“50 公里”经济圈,已扩展到“1 千公里”、 “1 万公里”的经济圈,不少企业生产经营甚至都跨国了,商业活动的地域空间束缚早已被打破。如果仅靠传统的线下调查方式和报表分析,已经难

16、以掌握企业足够和真实的经营信息。在审批机制上,互联网融资依托云计算技术将众多信息点汇聚为几项关键指标,建立起标准化的在线批量审批模式,促进了审批效率的有效提升。在信贷对象和金额上,一般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 4 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贷小、贷短、贷分散”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契合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实际,也更有利于防控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如何将网络思维与长期积累的融资作业、信贷管理经验、专业团队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挖掘分析来识别风险,如何重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加快创新线上融资产品,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6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建设总第 34 期(三)对存款业务的挑战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一部分,市场准入和监管非常严格,而现在有些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没有认证客户身份的情况下,构建了虚拟账户体系,形成了支付性的存款账户。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存款吸收机构,互联网企业既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也无需支付客户利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一批低门槛、随用随取、联通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