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0576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某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其防治建 议 摘要:某高切坡为居民连接公路边坡,高切坡主要由志留系龙马溪组泥质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与第四系洪坡积碎石土等构成,本文对某高切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合理的防治。 关键词: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防治建议 某高切坡为居民连接公路边坡,高切坡主要由志留系龙马溪组泥质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与第四系洪坡积碎石土等构成,ZG0044 高切坡为2型,原规划坡长200m,切坡面积 5000m2;本次勘察实测坡长 1032,高切坡面积 16557m2;根据危害性与危险性,初步设计拟定长度 241.5m,切面面积 5033m2。按照技术要求,ZG00044

2、号高切坡安全等级为三级。 1 工程地质概况 地处中纬度的亚热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主要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8,最高气温 42,最低气温8.9,相对湿度 77,多年平均降雨量 1028.6mm。雨季暴雨多,降雨量大,日降雨量最大达192.3mm,年降雨天数约 120159 天,多集中于 410 月,其降雨量占全年192.3mm 的 7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 1500mm。 高切坡区地层主要有志留系龙马溪组(S1l)和第四系(Q),工作区出露的第四纪地层有残坡积层(el+dlQ),崩坡积层(col+dlQ)、洪积层(dl+plQ)、滑坡堆积层(delQ)和人

3、工堆积层(mlQ)等类型,其中残坡积层分布最广,其岩性为碎石夹(及)土;崩坡积层为块石夹少量土;滑坡堆积层为碎块石夹(及)土和滑动岩体。除此以外,其他成因的第四系厚度较薄,一般厚度数十厘米至数米。 2高边坡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堆积物中,埋深浅,无承压,受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地下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带和基岩裂隙中,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大。 根据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有腐蚀性。 2 地质特征及主要地质问题 高切坡据其空间分布和工程地质条件可以分为七段,前四段位于高切坡分布区上部,其余在下

4、部。其中第段与第段的西部为土坡,其余的为岩坡。第一段桩号坡长为 128m,反向坡,坡角 5066,坡高 532.2m;自然坡坡度为3545,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第四系残坡积物。第二段桩号坡长为 195.33m,反向坡,人工切坡坡角 4055,坡高 515m 大小不等;自然坡坡度为 2035,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第四系崩坡积物。第三段桩号自然坡坡度为 3050,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第四系残坡积物和第四系人工堆积物。第四段桩号自然坡坡度为2040 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第四系残坡积物。第五段桩号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第四系残坡积物。第六段桩号为 6+00-6+110.79

5、(段),坡长为物质组成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第四系残坡积物和第四系人工堆积物。高边坡区目前尚未发现整体的大面积变形破坏现象,由于修建移民公路切坡,使原有的斜坡应力平衡状态破坏,导致边坡顶部产生卸荷裂隙,加剧岩体风化破碎,在降雨及其它外荷载作用下,将导致边坡岩体表面剥落、掉块。 3 防治建议 高切坡治理应针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特点进行。在治理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次治理的3原则。高边坡防治的目标是采用防治工程辅以安全监测,确保高边坡在结构设计基准期 50 年内不发生整体失稳。 第段与第段和第段削坡整形后均采用锚喷网进行支护设计:锚杆采用HRB335252.52.5m,锚杆长度为 3m 与 6m,锚固角为 20

6、,钻孔孔径为76mm,砂浆强度等级为 M30。第段削坡整形后均采用锚喷网进行支护设计:锚杆采用 HRB3352522m,锚杆长度为 6m 与 9m,锚固角为 20,钻孔孔径为76mm,砂浆强度等级为 M30。 在第段、第段和第段距离高切坡开口线后缘 3-5m 设计截水沟,截水沟的其形状与尺寸视地形而定。根据现场地形情况,截水沟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 0.6m,高为 0.6m,两侧坡度分别为 10.75,地表截水沟的砌筑砂浆为 M7.5,抹面砂浆为M10。纵向排水沟与公路排水系统相接。 4 结语 本文对该高切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分层次治理的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SL264-200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 2Bieniawski.Z.T 著.吴立新,王建峰译.工程岩体分类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3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潘别桐.工程岩体强度估算方法J.地球科学,1985,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