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是小柯论文网 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 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 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问题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 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 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被认为是企业拥有巨大经济价值的资源日益受到 重视,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则显得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
2、源在企 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要求 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微观角度来探讨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概念、评估对象及评估目的 等基本理论问题。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价值 评估 理论问题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 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某一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本文研究的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从微观角度来探讨人力资源定义。企业人 力资源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经济活动中并能给企业 带来收益的劳动人员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企
3、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 因素,是企业拥有的职工队伍的总称。这个概念是质与量的统一,质的规定性是指企业人 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 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的关键。质的具体指标可以 用相关学位、学位所占比例、相关职称所占比例、工龄所占比例等指标来反映;量的指标 是指可以在企业当中服务、为企业创造收益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含义人力资源具有价值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理论界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因此,人力资 源是否具有价值
4、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虽然价值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 析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在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力资源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无 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理还是西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原理,人力资源都具有价值。从经济学的立场,人力资源价值有两种理解,即西方经济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人力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经济贡献或服务潜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价值是在商品上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人力是可以创造 价值的价值。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但仅仅通过生产、发展维持和不断再生 产出劳动力所耗费的物质、劳务的总和来界定人力资源价值是不够的。人力
5、资源具有未来 服务的潜能,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产,具有主观意识、创造性和人格尊严,因此,其价 值远非一般资产所能相比。人力资源价值的含义更侧重于作为组织主要资源的个人或群体 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未来服务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价值是指内在地蕴涵于人体内 的劳动能力,外在地表现为一个人劳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 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 为和过程。人力资源的价值特征不仅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对人力 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评估
6、方法应该是同一的,否则就失去了正确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价值尺 度的功能。因此需要根据价值评估的目的,明确所要求的价值尺度的内涵,而后才能确定所采 用的价值评估方法。本人认为,人力资源之所以能够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资产进行估价,是因 为它具有资产的性质,即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收益。所以,在评估中适合采用 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内涵应该是指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潜在劳动能力,其 外在表现就是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出的新价值。因此,应以产出即人力资源为企业 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为基础来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当然还应该考虑劳动者过去的受教育 程度、职业履历等因素,因为受教育程度、职业履历不
7、同的人,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即人 力资源价值不同。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的资产,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具有与一 般资产相同的评估理论基础上,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三、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对象资产评估的对象即评估的客体,本文探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之所以限定 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是因为人力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球星、歌唱家、企业家、 大学教授、发明家、职业经理人等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其价值影 响因素、评估目的、评估方法会有所区别。企业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往往追 求利润最大化,即盈利性是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 相
8、结合最终生产出产品或提供劳务,也能够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价值。而非企 业人力资源,比如大学教授,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通常无法根据教授所教学 生人数衡量价值大小,也不便用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估算价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价值 评估的对象是为企业服务人员的体力和脑力价值的总和。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目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取得被评估人力资源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 值。不同的企业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其特定的评估目的。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企业人 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投资入股。 投资入股是指人力资源所有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使用权作为资本 投
9、入企业,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人力资本出资,在我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2005 年 3月份,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了浦东新区人力资本出资试行办法 (简称试行办法) 这一地方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对人力资本出资的评估、缴付、转让等作出了操作性规定, 这一办法从出台之初就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质疑。 公司法 (2005)中明确规定了出资方 式的五种类型,即为人力资本出资设立了禁止性规定。 试行办法似乎有违反公司法之嫌, 公司法(2005)出台后该文件很有可能会被进行清理。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运行已 从对货币、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要素的倚重转向对科技知识、管理技能等 人力资本要素的倚重。对公
10、司法(2005)而言,硬性禁止以人力资本出资也许非长远之策。另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 我国合伙企业法已对出资形式进行灵活规定, 允许合伙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甚至劳务出资。在合 伙企业中,只要合伙合同中有约定,合伙人也可以用劳务出资,该项出资所对应的权利行使与 义务承担如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等都可以通过合伙合同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这是因为 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也就不需要像公司那样以“注册资本”来负担担保功能了。2.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企业为生产经营所需,从企业外部招聘适宜人员。在对具 体人员提出任职要求的同时,也往往明确其工资、奖金等薪酬待遇,以利
11、于企业和人力资 本所有者的双向选择。其实,任职要求和薪酬待遇不过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使用权的预期 效应和为此所付代价的外在表现。至于某一具体人力资本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则需进 行评估。即能否达到企业的预期要求,与企业所付代价是否对等。3.实施薪酬规划。薪酬规划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设计的一 系列工资制度或计划。人力资源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割性,是工作中“偷懒”现象的根源所 在。企业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实施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薪酬规划。但如何激励及激励程度的确 定需要与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相联系。薪酬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直接影响企业人才 管理与岗位绩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将直接对企业
12、整体业绩产生巨大影响。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
14、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