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08241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怎么处理被污染的河水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 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 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 生活 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近 年来,国内外开始广泛关注由工业、农业、市政等污废水排放所造成的城市 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1。虽然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可以用来修复污染河流,但 作为一种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技术,人工湿地以其低投入、易管理及易 对河流进行原位修复等优点成为改善河流污染问题的优先选择2。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主要依赖于湿地中植物

2、、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其中植物不仅本身能吸收污水中的营养物,还能提高湿地系统中微生物 的数量 4;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过滤和 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5;而湿地微生物更多的是通过植物根际、基质 对污水性质 的适应和湿地内部溶解氧等环境的构建来实现其活性和数量的最大 化6。所以在构建人工湿地时,植物和基质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目前对湿地植物和基质的研究多集中于植物和基质种类的选择,关于湿地 中植物、基质级配的共同作用对水平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营养物的影响研 究相对空 白,而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构建人工湿地时采用当地物材是较好的选 择。由于单一湿地无法同时提供

3、好氧-厌氧的利于脱氮的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 研究采用复合湿 地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而且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差 异性较小。因此,笔者构建了种植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空白无植 物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作为表流-水平流复合湿地中二级潜流的水平潜流 人工湿地植物和大孔隙率、多级配基质对处理河流 营养物的影响作用,并分析 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直接和间接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装置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内构建 2 组结构相同的由有机玻璃构成的水平潜流 人工湿地(尺寸均为 0.75 m0.4 m0.8 m)。为了获得较好的水力性能和处理 效果,实验采用了不同粒径的

4、填料组成,其砾石粒径配比从下到上为 15 cm 大 粒径(d:1530 mm)、25 cm 小粒径(d:515 mm)、15 cm 大粒径(d:1530 mm),基质孔隙率为 50%。1 号湿地为种植芦苇的水平潜流湿地,种植密度为 13 株/m2,2 号湿地为未种植植物的空白水平潜流湿地。砾石、芦苇均取自西 安 皂河附近。1.2 实验水质西安市皂河污染严重,水中有机物、悬浮物等浓度较大7。为提高处 理效果采用表流湿地作为复合湿地的第一级湿地,实验用水为经过表流湿地处 理后的皂河 河水,实验期间其水质为:TN(24.41.5) mg/L、NH3- N(17.51.2) mg/L、TP(2.00.

5、1) mg/L、PO43-P (1.50.1) mg/L、BOD5(11.40.9) mg/L、COD(69.94.8) mg/L、DO(2.90.3) mg/L、SS(25.35.1) mg/L。表流湿地处理能有效去除河水中的悬浮物、有机 物并提高出水溶解氧,与水平潜流湿地共同营造出利于脱氮除磷的好氧-厌氧环 境,有利于有效净化高污 染河水。实验采用连续进水方式,水力负荷为 0.1m3/(m2d),水力停留时间为 2.5 d,运行水位位于基质表面下 5 cm。反应 器构造见图 1。图 1 实验装置示意1.3 实验方法实验从 2012 年 5 月 18 日至 2013 年 5 月 18 日为期

6、 1 a。为了研究植物和 基质级配对营养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距离湿地进水口水平方向的 1/4、2/4 和 3/4 处分别采集深度为 7.5、25、45 cm(各种级配基质的中间层)的水样。湿 地进出水水样每周取一次,DO 采用 HQ30d 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美国哈希公司) 测定,TN、NH3-N、 NO3-N、NO2-N、TP、PO43-P、COD、BOD5 和 SS 按照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8测定。湿地植物于 2012 年 5 月 26 日基 本长 出,于 2012 年 10 月 5 日收割,生长期为 132 d。收割时保留植物根部及基质 以上 10 cm 的茎秆。植物样品的氮磷含量采用

7、 H2SO4-H2O2 消解法测定9。数据统计采用 Excel2010 和 SPSS20.0 软件,当 p0.05 时认为差异性显著。2 结果与分析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河流营养物的去除效果2 组复合湿地的进出水水质情况如图 2 所示。图 2 2 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进出水水质变化湿地进出水中 TN、TP 的主要组分分别为 NH3-N、PO43-P,且由于表流湿 地有效去除了进水中的悬浮物,所以水中营养物以溶解性为主。在为期 1 a 的 实验中,1、2 号湿地对 TN、NH3-N、TP、PO43-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43.8%、53.9%、69.6%、71.8%和 34.9%、 50.

8、4%、46.2%、41.1%。与其他水平 潜流湿地不同的是,2 组湿地对 NH3-N 的去除效果都大于 TN,造成这种差异的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进水中较 高的溶解氧有利于硝化的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进 水中可生化利用碳源的低浓度水平(BOD5 11.40.9 mg/L,COD69.94.8 mg/L), 造成 2 组湿地中反硝化所需碳源的缺乏,进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湿地的反硝化 作用。而且从图 2 可以看出,1 号和 2 号水平潜流湿地出水中 TN、NH3-N 平均 质量浓度分别为(13.71.6)、(8.11.2) mg/L 和(15.91.4)、(8.71.1) mg/Lp(TN)=0.103,

9、p(NH3-N)=0.579。实验过程中植物能够促进水平潜流湿 地的脱氮作用,特别是反硝化作用。这是因为植物根 区释放的溶解氧和碳源对 硝化、反硝化有促进作用10。此外可以看出 2 组湿地出水中的 TN、NH3-N 大部分时间处于较低水平,但在冬季去除率均明显下 降,这与植物、微生物在 冬季的低温条件下失活有关11。1 号和 2 号湿地出水中的 TP、PO43-P 分别为(0.60.04)、(0.40.03) mg/L 和(1.10.06)、(0.90.06) mg/Lp(TP)=0.004,p(PO43-P)=0.000, 说明与脱氮相比,植物对湿地除磷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差异性更为显著,种植植

10、 物的水 平潜流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更好且更加稳定。这表明植物在水平潜流湿地中不仅对磷进行直接吸收,还优化了湿地对磷吸附去除的条件11。与脱 氮不同的是水 平潜流湿地对磷去除率的下降发生在春季,可能是这段时间湿地 中藻类生长造成的。2.2 基质级配和植物对水平流人工湿地空间内部去除营养物的影响作用为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和预防堵塞,实验在湿地上、下基质 层采用大粒径砾石,以利于湿地通过上部空间进行富氧及植物根系向湿地下部 深处进行繁 殖;中间层采用小粒径砾石,便于增加砾石表面积,从而加大湿地 基质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和微生物的附着面积。湿地对营养物去除率的空间变化 情况如图 3 所示。注:上

11、、中、下分别指湿地内部的上、中、下 3 个空间部分,为湿地 3 个沿程 取样点在相同高程的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结果。 图 3 湿地对营养物去除率的空间变化从图 3 可以看出,实验采用的基质级配对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空间分布 有较大的影响,1 号湿地对 TN 和 NH3-N 的空间去除率具有相似的趋势,即随着 湿地深度的增 加其处理效果逐渐降低,说明 1 号湿地能够很好地实现同步硝化 反硝化,湿地底部缺氧是其去除率低的限制因素;2 号湿地上部脱氮效果略低于 中部,而下部 TN 去 除率则快速下降,表明了 2 号湿地下部因缺少碳源而抑制 了其反硝化能力。2 组湿地的空间脱氮差异反映出植物可促进湿地的脱氮

12、效果, 这种促进作用在湿地上层空 间表现得最为明显(TN 去除率分别为 60.6%、43.3%); 在湿地中层由于小粒径砾石表面积较大而部分弥补了植物造成的差距,使得 2 组湿地的脱氮效果 较为相近(TN 去除率分别为 55.7%、46.6%);而湿地下部由于 植物根系可在湿地下部扩展,1 号湿地通过植物根部释放的碳源显著提高了反 硝化能力 12(TN 去除率为 44.3%,NH3-N 去除率为 47.3%)。从 2 号湿地的 空间变化可以看出粒径级配避免了湿地内部脱氮效果的空间差异,但由于无 法 弥补湿地下部碳源不足的缺点,从而不能改善湿地下部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从图 3 可以看出,2 组湿地

13、对 TP 和 PO43-P 的空间去除具有相似的趋势: 中部最高,上、下部相似。但 1 号湿地各个空间对 TP 和 PO43-P 的去除效果要 明显高于 2 号湿地,说明植物能在水平潜流湿地的整个内部空间范围内促进除 磷效果。与湿地除氮不同的是,无论有无植物,水平潜流湿地都在小粒径基质 处具有最 好的除磷效果。这说明对于磷的去除,基质的作用更为明显,小粒径基质更有利于磷的拦截与吸附13。1 号水平潜流湿地的除磷效果在上、中、 下空间的差异 小于 2 号湿地(1、2 号湿地上、中、下层之间除磷率的波动差异 分别为 2.8%7.9%和 3.7%18.9%),说明植物的存在能够有效弥补大粒径基质 对

14、磷吸附能力不足带来的缺陷。因此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植物和 多级基质相互补充、弥补对方对湿地造成的空间差异,可使整个湿地空间范围 内具有较 为均衡的性能。2.3 植物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除营养物的吸收和促进作用秋季对 1 号湿地中的植物进行收割,通过测量植物干重和植物内的氮磷含 量,得到实验期间通过植物吸收所去除的营养物总量,并与 2 号湿地进行对比, 结果如表 1 所示。由表 1 可知,在进水负荷一致的条件下,植物能够有效减少出水中的营养 物负荷,1 号湿地出水中 TN、TP 分别比 2 号湿地减少 79.1、16.8 g/m2,表明 植物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湿地的去除率特别是除磷效果

15、。1 号湿地中植物直接吸收了 43.9、8.7 g/m2 的 TN、TP,这一数值处于研 究报道中较高的水平1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复合湿地的组成形式,导 致水平潜流湿地中营养物大部分为利于植物 吸收的溶解态。通过计算 1 号湿地 中植物和其他组成对营养物的去除负荷得知,植物对营养物的直接吸收作用略 大于植物对湿地其他组成的间接促进作用(间接促进 可去除 35.2 g/m2 TN 和 8.1 g/m2 TP,植物对氮的间接促进作用大于对于磷的间接促进作用),植物直 接吸收在 1 号湿地脱氮除磷所占比例分别为 11.3%、17.4%。综合考虑植物的直 接吸 收和间接促进作用,植物对整个湿地脱氮除磷的贡献在 20%35%。3 结论(1)植物能够提高水平潜流湿地对污染河流营养物的脱氮除磷效果,与未种 植植物湿地相比,种有植物的湿地对 TN、TP 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 8.9%、23.4%。(2)2 组湿地的空间脱氮差异表明,植物能够有效改善湿地内部整个空间的 脱氮和除磷效果。(3)小粒径基质能有效提高湿地的除磷效果,而通过不同基质配比与植物的 有效组合可以更好地保持湿地内部空间脱氮除磷效果的均匀性。(4)植物对营养物的直接吸收作用略大于其对湿地其他组成的间接促进作用, 植物吸收在湿地脱氮除磷所占比例分别为 11.3%、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