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0469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词缀“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汉语名词前缀关于汉语名词前缀“阿阿”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产生与发展的再思考西南大学文献所 李明晓 摘要:名词前缀*a-广泛分布于汉藏语系诸亲属语言中,可以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副词、代词和叹词中,有多种语法意义。在此,将侧重考察名词前缀*a-出现在亲属称谓词、人名及代词 前的分布情形。影响汉语名词前缀“阿”发展的内部机制应该在于汉语前缀“阿”与周围诸语言(主要 是藏缅语、阿尔泰语)前缀 a用法极具亲缘相似性,这不仅仅是地缘的关系,而且很可能是来源相同。 最后,还探讨前缀“阿”的来源及其渐微的原因。 关键词:名词前缀“阿” ;产生;发展。对于汉语名词前缀“阿” ,前贤多有讨论

2、,但有关“阿”的来源及其消隐的原因,还是没有得到很好 的阐释。本文试图通过对藏缅语前缀*a-的类型学考察,探讨前缀“阿”的来源及其渐微的原因。一、关于名词前缀*a-的类型学考察名词前缀*a-广泛分布于汉藏语系诸亲属语言中,可以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 代词和叹词中,有多种语法意义。由于名词前缀“阿”在中古汉语及汉语方言中主要用于亲属称谓、人 名,偶用于疑问代词前,因此我们侧重考察名词前缀*a-出现在亲属称谓词、人名及代词前的分布情形。 傅爱兰先生(1996)曾考察了藏缅语族语言词汇所收录的 50 个语音点,结果发现从出现频率看, a-在爷爷、奶奶、父、母、伯父、伯母这几个长辈

3、称谓词上最多。在 50 个音点中,出现 a-的音点数依次 为 34、 32、 37、 39、 28、 26,皆在半数以上。 但是,少数民族语言中亲属称谓前的 a 音节有些并不是前缀,无标记意义作用,只是一个音节成分, 与后面的一个音节成分共同构成前缀(如土家语“叔叔”) 。有些 a 音节本身就是一个承担概念意 义的词,后面无任何成分,以实语素的形式出现(如博嘎尔珞巴语“那”) 。而前缀与其后的词根共同 组合为一个附加式合成词,前缀主要表示语法意义,词根承担了主要概念意义。作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 典型名词前缀“阿”后的词根除人名较为特殊外,其它皆为承担主要概念意义的直接构词成分。因此, 在具体考察

4、过程中就排除了 a 只用作音节或作为实语素的情况。 我们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境内 86 种少数民族语言中前缀 a 在亲属称谓词、人名及代词中的分布情 况。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前缀 a 用在亲属称谓词前时主要分布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阿尔泰语系中; 用在人名前,则主要分布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南亚语系中;用在代词中,则广泛分布于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阿尔泰语系与南岛语系中。 通过考察汉藏语系 58 种民族语言 14 个长辈称谓词、12 个晚辈称谓词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藏缅 语 38 种语言除了嘎卓语、仙岛语、景颇语、嘉戎语、阿昌语、格曼僜语 6 种语言没有出现 a-外,其它 32 种皆有。1在这

5、32 种语言中,有 12 种语言的长辈称谓词全带 a-,6 种语言的长辈称谓词大多有 a-,而 晚辈称谓词主要出现于独龙语、拉祜语。在苗瑶语族 5 种语言中,a-主要出现于苗语、巴那语、巴哼语。这种情形表明,汉藏语系中亲属称谓词 a-的分布相当不对称:各语族间不对称,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 侗语族;长辈与晚辈称谓词间不对称,长辈类同辈或晚辈类。它们的具体用法亦不对称。有些语言的 a- 只出现在对称上,表示亲切、随意,不出现在引称上。如拉祜语,表引称时用构词能力很强的 ,对称则 用 a-(傅爱兰 1996) 。有些语言中,a-专用指长者,表示尊敬,对晚辈则不加,如纳西语(姜竹仪 1981) 、 傈僳

6、语(木玉樟 1982) 、腊乙坪苗语(陈其光 1993) 、工布藏语(结昂 1993) 。普米语 a-只用于长辈亲属 称谓前表尊称或引称(陆绍尊 2001) 。有些语言 a-加在人名前表昵称,如苗语(李云兵 2002) 、哈尼语 (傅爱兰、李泽然 1995) 、嘉戎语(林向荣 1993) 、凉山彝语(朱建新 1984) 、阿哲彝语(王成友 1994) 。 但哈尼语只限于同辈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不能用来称呼长者。凉山、阿哲彝语中,a-同样限于同辈之作者简介:李明晓(1976-) ,男,山东沂南人,西南大学文献所副教授。 本文基金项目来源: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西北屯戍汉简整理与研

7、究” 。 1 阿昌语受傣语的影响颇深,而傣语中就没有亲属称谓名词前缀 a-。2间或长辈称呼晚辈,且主要用于女性的爱称。 藏缅语 a-的用法与汉语方言中的“阿”基本一致,可用于亲属称谓、排行、人名与代词前。分布范 围相当广,南北语群中都有;分布密度相当大,18 种语言中的长辈称谓词多有 a-。当然,藏缅语 a-来源 与用法并不一致。怒苏怒语、傈僳语、独龙语、阿侬语亲属称谓名词前缀 a-来源于第一人称代词的缩减 (木玉璋 1982,孙宏开 2000) 。其用法亦不一致,景颇语中的表示第一人称或直称,如父亲 wa3,a2wa3(戴庆厦,徐悉艰 1992) 。哈尼语亲属称谓部分 a-是随汉语借词借入的

8、,如(傅爱兰 1996) 。即使我们排除以上几种语言,藏缅语还是有 26 种语言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阿”的分布近同。 当然,藏缅语中不少语言的 a-实际上还不完全等同于中古汉语或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阿” ,它是非羡余成 分,无游离性,不似“阿”只具有附加词汇意义。这种差别在其它语系语言中亦如此。关于 a-的作用, 主要在于配音功能,即是使单音节词双音节或四音节化,同时起构词和构形的作用(竟成 1992,傅爱兰 1996) 。 现在再来看一下前缀 a-在其它汉藏语系中的分布情况。a-还分布于苗瑶语族中的苗语、巴那语、巴 哼语、畬语。苗瑶语族的构词前缀比较丰富,但大多没有名词前缀 a-。苗语中的 a

9、-多是由名词前缀 qa- 减音变来的,其组合能力没有 qa-强(李云兵 1992,陈其光 1993) 。巴那语、巴哼语应与苗语中的名词前 缀同源,或由其分化而来的。畬语中的前缀 a-更多的是汉语客家方言成分在内,而非古畬语的遗留。竟 成先生(1994)就假定壮侗苗瑶语言中亲属称谓词的前缀 a 是一个外来的借贷成分。 阿尔泰语系亲属称谓的来源颇难考察,主要原因在于古代阿尔泰语言材料的缺乏。现在有明确年代 可考的是八世纪第二突厥汗国的毗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暾欲谷碑等鄂尔浑突厥文献。突厥语族中的亲 属称谓有的来自古突厥语,如叶尼塞碑铭中指父亲,指母亲,指哥哥(陈宗振 1996) ,今维吾尔 语、塔塔

10、尔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乌孜别克语仍然如此。蒙古语族中有名词前缀 a-的亲属称谓有些 可能源自中世纪蒙古语,有些可能借自汉语。如蒙古语族东乡语的父亲、母亲、舅舅,土族语的爷爷、 奶奶、舅舅、妈妈,东部裕固语的父亲,可能借自汉语。而满通古斯语中的亲属称谓多是以 a 表男性, 变体 表女性,其来源应来自女真语。 南岛语系中的排湾语东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很可能是由 ka 缩减而来的。因为东南部(来义)方言中爸爸、兄弟姐妹、妈妈 ,西北部(三地)方言分别对应为、 。综上,汉语中的名词前缀“阿”与藏缅语、阿尔泰语中的前缀 a-具有区域共性特征。二、汉语名词前缀“阿”的来源与发展汉语名词前缀“阿”是如何产

11、生的,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动词虚化说、他词转化说、语言借词说 及天然产生说。 动词虚化说。孙常叙先生(1957:140)提出:“这一个前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现时还不十分明了。 从前汉把乳母叫做阿母来看, 阿当初可能是有意义的。或者就是近于阿衡 阿保的阿 。” 他词转化说主要有三种:王力先生(1958,1980:219)认为“阿”来源于代词“伊” ,竟成先生 (1994)认为中古的前缀“阿”应当来自上古的前缀“有” ,张惠英先生(2002:117118)指出“阿” 大概是量词“个”用作词头、有时失落 k声母的结果。 语言借词说。李新魁先生(1983,1993)认为:“阿这个词头大概是古各种语言所

12、具有的, 它首先被吸收到南方的汉语方言中来,然后在魏晋时期传到北方话,并且进入书面语言。 ” 天然产生说。任学良先生(1981:26)提出:“汉语历史悠久,很多语言现象都不容易找出来源, 这是很自然的。又如木头 、 石头的头 , 阿瞒 、 阿姨的阿 , 什么 、 怎么的么 , 都不好说明来源。对于那些确实无演变痕迹可寻的形态标志,我们只能说它们是天生的。 ”主张前缀“阿”由实词“阿”虚化而来的有利条件是,常用词缀“有” 、 “老” 、 “儿” 、 “子” 、 “家” 等多为实词虚化而来。但竟成先生(1994)认为:“退一步说,就算前缀阿最早出现于阿母 。那 么,在东汉末年阿不仅完成了虚化为前缀

13、的过程,还完成了类化,使亲属称谓、代词等都带上3阿过程,甚至还要扩展到极其广阔的地域(魏蜀吴各地) 。而这一切都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试问, 这是可能的吗?” 王力先生认为“阿”可能来源于“伊”的主要证据是汉代的“阿谁”可能是从诗经中的“伊谁” 变来的。而竟成先生(1994)则将“伊”处理为“阿”的变体,主要依据段玉裁之说。 史记殷本纪: “伊尹名阿衡。 ”段玉裁云:“伊与阿、尹与衡,皆双声,即一语之转。阿衡盖师保之官。特设是官,以 宠异之,后以声转而为伊尹。 ” 当然, “伊”与“谁”音相近,为二者相转提供了音理上的条件。但问题 在于, “伊” 、 “阿”相转的确切证据何在? “有” ,郭锡

14、良先生(1986:179)拟音为 ,而竟成先生(1994:94)拟为 ,故而 “有” “阿” 的变化过程就失去可信的依据。 张惠英先生主张源自“阿”源自“个(圪、尕) ”的最主要依据是量词“个”及方言变体“圪” 、 “尕” 用法同于“阿” 。但是“个”作词头并无文献用例, “圪” 、 “尕”作词头也只见于晋方言与青海西宁话, 而“阿”早于魏晋时期就广泛用作名词前缀, “阿”与“圪、尕”不处于同一历时层面。因此, “圪、尕” 不仅不是“阿”的来源,也许反而是“阿”的方言变体。 “阿”用于亲属称谓最早出现于西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 ” 索隐案:“是王之妳母也。 ”

15、正义服虔云:“乳母也。 ”陈宝勤先生(2004)指出东汉以前“阿母” 皆是对乳养、侍候王侯贵族子弟的妇女之称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阿”属于外来借词的可能性不 大,因为借词一般应首先从民间生活用语开始借入。 古列女传贞顺传齐孝孟姬 (西汉刘向): “下堂则从傅母保阿,进退则鸣玉环佩。 ” 古列女传义节魏节乳母:“礼为孺子室於宫,择诸母 及阿者,必求其宽仁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次为慈母,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以养 全之,他人无事不得往。 ”王照圆补注:“阿,倚也,言可倚托也。 ”根据朱茂汉先生(1983) 、杨天戈 (1991) 、陈宝勤(2004)的考察, “阿母”之“阿”应是

16、动词“倚靠”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作亲 属称谓前缀“阿”是否是由此虚化而来? 詹伯慧先生(1991:264)认为:“阿”在普通话里很少用,并且可能是从南方方言吸收过去的,地 道的北京话似乎没有使用“阿”的习惯。 ”这种说法只能限于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因为实际上“阿”作 为名词词缀较早出现于北方方言而非南方方言(陕西人班固汉书 ;河南人应劭风俗通义 、蔡琰 悲愤诗 ) 。 东汉末期文献中, “阿”就可以用在人名、亲属称谓与代词前,用法已趋于成熟。如:“阿奴” (风俗通义佚文折当 ) 、 “阿母” 、 “阿女” 、 “阿兄” 、 “阿妹” (乐府诗集为焦仲卿妻作 ) 、 “阿 谁”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盛行,出现了“阿恭、阿翁、阿秃、阿兄、 阿刘、阿五”等诸多称谓。 “阿”在汉末魏晋时期非常活跃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受六朝风尚的影响。魏 晋六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