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04512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字号评论 邮件 纠错2015-04-14 06:58:06 来源:瞭望 瞭望 2015 年第 12 期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或城镇化的绿色化,必须是一种系统性的,从宏观布局到主体形态、从城市规模到城市开发、从功能分区到城市建设都要绿色化文杨伟民绿色化是当今全球技术进步、产业革命的主攻方向和大趋势,也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的事业,绿色发展就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2012 年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完善的任务,做了全面部署,制定了路线图,改革任务还确定了时间表。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势不可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

2、过去的城镇化不够绿色、不够生态、不够文明。2013 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原则,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把绿色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当今中国意义重大。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而城市将永存,推进城镇化是在书写历史,盲目城镇化会留下历史败笔,遭到后代唾骂。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或城镇化的绿色化,必须是一种系统性的,从宏观布局到主体形态、从城市规模到城市开发、从功能分区到城市建设都要绿色化。具体说来,至少包括城镇化六个方面的绿色化。一是宏观布局要绿色化。就是城市化在哪类区域推进的问题。要在适合人居的地方布局城镇化,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则不能搞城镇化,把适合树、草、

3、水和其他动植物的空间留给自然。这样就会从总量上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沙尘暴、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等。在不宜人居的地区降低城镇化强度,也就会减少开山修路、切坡建房、排放废水、堆载废渣等行为,从而减少由此不断地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避免年复一年地防灾减灾、灾后重建,避免道路、桥梁修了垮、垮了修,减少水泥钢材砂石的使用量,减少由此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中国的国土很广袤,但适宜城镇化的空间并不宽敞。所以,城镇化必须实行集中均衡的模式。集中,就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如长三角内,集中开发,产业集中集聚、人口高密度居住、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高强

4、度的经济活动和高密度的人口。均衡,就是在全国范围的大尺度内,形成若干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镇化地区。中国有 13 亿人口,仅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经济人口密集区是不够的,要在中西部条件适宜的地区引导形成新的经济人口密集区,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二是主体形态要绿色化。就是人口主要分布在哪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走了一段偏路。开始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试图走出一条完全中国化的城镇化道路,希望农民只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不能进入大城市。但是,农民多数还是跑到大城市,即使在小城镇,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就业岗位充足的小城镇。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

5、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 年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申了这一方针。城市群的好处是,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一个超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现在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北京功能集中过多的问题。由于城市群又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的,可以降低成本,避免过度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浪费。也就是说,城市群可以实现一种生产、生活、生态、交通空间疏密得当的空间结构,人口集聚、生产集中,生产与消费等尽可能在尺度不是很大的同一空间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了运输量,也就减少了污染物和碳排放。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太分散,到处都是工业园区,到处都是房地产项目

6、,到处都要承接产业转移,到处都要建设电网、高速公路,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三是城市规模要绿色化。就是城市规模要不要管控,根据什么管控的问题。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完全自由成长、完全市场化放任自流的领域。要根据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引导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使之不超出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规模要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比较均衡,当地的大气以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能有效吸附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当地的“水盆”能净化掉经过处理的污水。城市的水资源主要依靠当地降雨和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盆”供给,从源头减少大跨度调水的压力。城市规模控制在水土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就不会超采地下水,从而减轻地面沉降的程度,

7、不用去治理地面沉降,也就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四是城市开发要绿色化。这就要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的开发强度。城镇化地区和城市建成区内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田,给水留下空间,给补充地下水留下水源空间,给吸附 PM2.5 留下足够的植被,这样城市才不会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城市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应仅是一个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动植物也应该成为城市中没有户口的“居民”。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城市开发要充分利用自然独特的山水环境,依托原有山脉、河流、坡地,使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使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要约束那些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原有的河流、湿地、湖

8、泊,不截水建坝,不劈山切坡,不用水泥裹死原有河流,恢复河流生命系统,使水道变成有生命力的河流。尽可能减少修建工程性雨水排放系统,建成主要利用自然排水,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现在的问题是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过高,特别是工业用地太多。很多城市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存量比是 3:7,但新的建设用地供给的实际比例却是 8:2,土地指标的供应结构脱离实际。要坚决控制特大城市继续“摊大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扩大森林、湿地、湖泊等绿色生态空间。五是城市分区要绿色化。就是城市内部多种功能如何摆布的问题。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而不是单一功能区的思想进行分布设计,不再把城市切割成功能过于

9、单一的 CBD、居住区、购物区、科技园、大学城、休闲区、文化区等。除高污染的工业区外,一个城市的各个分区,可以只区分主体功能,实行混合用地,让人口的工作地与居住地尽可能近,让生态空间与居住空间尽可能近,出行尽可能短,这就会减少交通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城市规划和功能区的设计,要体现包容性、有记忆,这也是绿色化。要包容农业,包容农田,包容村庄和民居,保留或修复村庄,而不是消失村庄,保留或修复原有民居,而不是大拆大建,让农田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让民居留下民俗的记忆、栖居的记忆、乡愁的记忆。城市的部分街区,要体现包容性,不单纯作为汽车通行的地盘,也应包容居民逛街、购物、嬉戏、吃饭、喝茶的

10、空间,形成综合性功能的街道。要逐步改变封闭的“住宅小区”模式,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使居民有更多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六是城市建设要绿色化。城市供水、交通、能源、防洪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减少水泥化的工程性措施。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运用分布式电力系统,尽可能让每一栋有条件的建筑物都能成为一个发电中心。要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能再利用的垃圾应得到再利用,不能利用的垃圾成为发电的燃料,逐步实现基本上不填埋垃圾,不向自然排放有害废弃物,形成真正的环保城市。交通主要使用大运量、高速度、绿色低碳的轨道交通为主的运输体系,节能型

11、的轨道交通应成为大城市群和大城市的主要客运方式,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城市建筑的质量高、寿命长,居住面积适度,充分利用太阳、自然风,使用保暖御寒低碳的建材,减少空调使用率。(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城镇化的“绿色”能量化吗字号评论 邮件 纠错2015-04-14 06:58:49 来源:瞭望 曾经,我们观察和思考城市的时候,只有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后来,有了环境这个维度。今天,绿色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如何定量地衡量绿色城市,却是一个有待讨论和探索的命题。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百度输入城镇化或者城市化,能找到 3400 万个网页,社会对城镇化的关注,由此

12、不难窥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下一步城镇化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绿色”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之一。那么,城镇化中的“绿色”能量化吗?又如何引导城镇化走上一条绿色的道路呢?经济社会环境的三维视角量化城镇化的绿色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绿色的内涵与外延。在“生态热”的背景下,近年有不少关于绿色城镇、最美乡村等类似评选

13、或测评,多聚焦于自然生态,上榜者也多为生态小城、小镇。但是,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从全国视角和追求现代化的维度,分析和评价绿色城镇化不能限于狭义的环境概念。譬如,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的小镇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生态条件优越,但是,可能存在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完善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那它只是狭义的绿色。在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突出城镇化的环境指标理所当然,不过,也不能忽视城市的本质功能,即为人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因此,“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课题组负责人、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致力于城镇化研究的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在接受瞭望新闻

14、周刊采访时表示,应该从更加广义的视角去阐释“绿色”,这可能更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趋势,即“绿色”不仅包含自然生态意义中的环境,还应涵盖人类生存生活所依存的人文社会及经济环境。中国市场信息调查协会副会长张仲梁则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的角度阐释这一主题。他说:“绿色城镇化应该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绿色,它追求的不是某一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为城市本身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系统。”这就涉及到一个新的难题,在评价城镇化的绿色标准时,如何增强不同内容和指向的指标之间的协调度,实现统一的共同发展,防止顾此失彼。以周牧之的团队刚刚开发的“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为例,构成这

15、一评价体系的三大模块就是经济、社会、环境,分别对应城市生产、生活以及生产生活的环境,力图全面评价一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但也有专家提议,在生态建设成为中央治国理政五大布局之一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增加环境指标的分量,以突出绿色的意义。甚至有人认为,应该实行一票否决,如果环境不好,经济社会再发达也不应该得到鼓励。周牧之的观点是,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总在不断变化,从诞生到成长、成熟、衰退甚至死亡,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问题。中国的城镇化也有阶段性的主要问题,绿色城镇化指标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适时调整相应的指标数据设置,以适应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形势。受访专家进一步分析,从绿色的角度评

16、价城市,根本的目标在于将城市和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不是仅仅环境指标关注绿色,同时,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也要追求绿色。从这种意义上讲,与鼓励“硬”的指标,如 GDP、铁路、公路、楼宇建设的指标不同,“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倡导的是发展的品质。其中的“绿色”不是狭义意义上的环境因素,而是突出了绿色发展的广义概念,背后包含着经济质量、空间结构、生活品质和人文社会等深层内容。“指标体系中各层级每一项指标的设置都具有强烈的绿指向,是该指标最具特色的一点。”周牧之强调。“绿色”的量化难题“把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课题和理想,以及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和最新理念进行数字化、指标化的梳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周牧之说。为完成这一工作,课题组中既有经历过城市化的发达国家专家,也有致力于应对今天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专家,既可以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也可以直面当前的问题。“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采用“三三三”结构,分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由三个中项指标支撑,每个中项指标由三个小项指标支撑,每个小项指标又由多组数据支撑。每一个板块是一个维度,每一个指标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