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04447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保保险险业业应应对对入入世世挑挑战战的的必必然然选选择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入世后,民族保险业仍需加强自身竞争力。本文在对我国保险业与世界水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险业的创新进行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保费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大大超过同期 GDP 的增长速度,保险资产迅速扩大,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连年攀升,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经营效益逐年好转。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推进,民族保险业要在与国外保险业平等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全方位强化金融创新能力,夯实保险业的发展基础。一、中国保险业与世界水平的比较(一)发展水平低1.

2、保险渗透率低。根据瑞士Sigma杂志 2000 年统计数据,我国保费收入列世界第 16 位,折合 192.78 亿美元,占世界保费总量的 7.8,仅相当于美国保费的 2.2%,相当于韩国保费的 33,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的荷兰保费的 52.88%;保险深度列世界第 61 位,世界平均 7.84%,我国 1.79%;保险密度列世界第 73 位,世界平均 385.4 美元人,我国 15.2 之美元人;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 15,世界平均水平 7,我国 2.3%.2.市场主体不健全。一是保险公司数量少、成熟的少。同香港的 200 多家、美国的几千家相比,数量明显不足,人均数量更少。现

3、有的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公司近年刚刚成立,平保、太保成立十年有余,只有人保、国寿(含分业前时间)恢复业务超过 20 年。多数市场主体处于起步时期,市场竞争格局不平衡。二是中介市场未成形。 170 家中介机构中,大部分尚处于筹建期,最早开业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而在香港一地,中介公司数量远超过保险公司,在美国,23 的业务通过中介机构取得。三是再保体系不成熟。再保公司目前只_2有一家,主要靠法定分保业务,2001 年实现分保费收入 163.22 亿元,其中法定业务分保费收入 156.03 亿元,占 95.59%,商业分保保费收入只有 7.19 亿元。(二)资产规模小虽然近年我国保险业资产年均增长率超

4、过 25%,2001 年全国保险资产超过 4500 亿元,但同国内金融业相比,在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证券、保险)中,保险资产规模最小,仅占金融资产的 2%多一点,相当于证券资产的 23左右,更无法与银行资产相比,而在美、日等国,保险资产往往超过银行资产,在金融业中举足轻重;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保险资产总和,不如世界上列前 25 位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三)管理体制落后主要是保险企业并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运行机制,没有建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偿付能力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在用人制度上,国有公司和部分股份制公司基本沿用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论资排辈现象普遍,有限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人才

5、短缺与浪费并存。一些公司内控能力差,基层公司造假报表、造假赔案顶保费或充费用现象普遍,造成数据失真、虚假繁荣、决策基础偏差。一些公司至今在测算赔付率时仍采用简单赔付率,未引进历年制赔付率、满期赔付率等较为科学的测算方式,未决赔款的估算采用下达指标的简单方式,可大可小,偏离实际,造成核算不准。(四)产品结构单一寿险市场近年获得超高速增长,得益于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但一家公司的某个产品销得好,其他公司便争相效仿,产品同构性明显;产险产品则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现有的险种又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各家公司只_3好在有限的产险市场上争个你死我活,产险市场增长乏力。(五)资金增值困难按照保险法规定,我

6、国保险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其他用途须经国务院批准。有限的资金运用渠道,使我国保险资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利润来源几乎全靠赔款保费差,而竞争日趋激烈、费率必然下降的趋势,已使这一来源面临枯竭。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保险业务本身往往亏损,保险企业主要靠手中掌握的巨额资金的运用,弥补保险业务亏损并获得利润。(六)社会信誉下降由于我国保险业恢复时间短,民众保险知识匮乏,对条款、实务理解难免有偏差,加上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展业误导现象普遍,理赔服务的手段、质量、水平不高,保险违规、违法、造假、洗钱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保险行业的信誉有下降趋势,在中消协公布的消费“20 难”中

7、,保险条款理解难、保险出险索赔难名列其中,保险投诉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保险业,如果信誉下降突破警戒线,很可能危及整个保险行业的生存。(七)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匮乏是中国保险业的软肋。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民族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却远远不够,还存在着人才奇缺、不注重人才储备的现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有偏差,偏重展业人才,而轻视技术人才如精算、核保、核赔、法律、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外资保险公司的触角却伸得更远,英国伦敦保险学会在中央财经大学设立 CII 考试中心,英国商联保险集团赞助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美国国际集团资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 M

8、BA 项目,以外国保险知识和企业文化熏陶中国潜在人_4才,其用意不言自明。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完成本地化,势必会以高薪等优厚条件争夺现有公司的人才,从而危及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二、创新是保险业应对入世的必然选择要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保险业唯一的出路是不断创新,学人所长,补己之短。针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当前金融创新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度创新1.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保证保险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继续深化资金运用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资金运用体系,提高投资收益,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2.改革保险税收制度。我国是

9、世界上少数几个对保险业课征营业税的国家之一,而且征收较高的营业税,保险业承担了较重的税收负担,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削弱,也加剧了保险业风险因素的积聚。中外保险公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固定资产折旧、工资费用等方面,实行两套税制,在中国人世后,对中国保险企业参与竞争极为不利,有违国民待遇原则。建议在税收制度方面做如下创新: (1)降低营业税税率。参照国际惯例,降低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对应收保费缴纳营业税可将保险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按账款收讫时征收营业税。(2)扩大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范围,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对内外资保险企业征收同样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二)组织创新国有独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是

10、保险业组织创新的重头戏,必须下大决心,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有保险公司改造成治理_5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需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实行股份制不是目的,绝不是一股就灵,只有机制转换到位,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才能实现。对于已经实行股份制的中资保险公司来说,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优化股权结构人手,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解决股权所有制结构单一,投资者对企业监督制约不到位等问题。(三)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一方面是基于保险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基本职能,适应企业和

11、个人对风险转嫁的需求,对传统险种条款进行创新改造并开发出新的险种条款,强化保险的基本职能,扩大保险业务基础,真正发挥保险的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是基于保险的融资功能,继续开发融保险、证券、银行业务于一体的新产品,适应金融业合业经营的大趋势。(四)管理创新首先,应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彻底屏弃计划体制下盲目求大求快的陈旧观念,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单向目标考核机制,即把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保费增幅当作参考指标,费用率、工资总量都以万元利润来衡量计算。其次,要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分离,核保核赔与展业分离,建立严谨、科学的内部管控体系,保证令行禁止、

12、数据准确。第三,建立科学、配套的核算体系。在核算手段上,应加强保险精算工作,不仅寿险需要精算,产险同样需要,要培养引进高级精算人员,以精算结论指导产品设计和开发,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基础工作,培养引进风险管理人才,为保险精算提供准确依据。(五)队伍创新_6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打破传统僵化的用人机制,取消保险干部行政级别,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拉开收入差距,以岗定薪。其次,借鉴 CII 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考评机制,以统一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代替目前的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人员从业资格考试,为人才考证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第

13、三,要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视个人信誉为生命的职业道德理念,并建立从业人员历史档案,坚决清除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保证保险职业队伍的纯洁。第四,疏通人才流动渠道,以深厚的民族感情、优秀的企业文化、优厚的报酬、高水平的教育培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允许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优秀人才流向管理科学、效益好的民族保险企业。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