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04402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应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一、传染性疾病事件应对一、传染性疾病事件应对1鼠疫(黑死病)鼠疫(黑死病)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该病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 23 天,个别病例可达到 9 天。(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鼠类等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可经皮肤伤口而感染。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

2、鼠疫的大流行。(2)症状)症状 起病急,全身呈中毒症状,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 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伴有黑便、血尿。各类型的鼠疫还有一些特殊症状:1)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多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若治疗不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2)肺鼠疫:除全身呈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绀,继而迅速呼吸衰竭,导致死亡。3)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很快呈重度全身中

3、毒症状,并伴有恐惧感,若治疗不及时,会迅速死亡。(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 1)了解危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三报三不”。实行“三报三不”制度,是防止鼠疫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手段。“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3)防蚤叮咬。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类的叮咬。4)免疫接种。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应进行普遍接种;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发现疫情,

4、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2)隔离治疗。对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对 9 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3)专业消毒。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对患者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4)封锁疫区。在动物鼠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彻底灭鼠灭蚤;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 9 天。5)远离疫源。鼠疫杆菌也会感染其他动物。不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的皮、肉,不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2

5、霍乱霍乱 (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其传播途径为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等,其中水最为典型。(2)症状)症状 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大便稀黄、无粪臭、呈淘米水样,排便次数不多,但量大;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等症状。(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1)饮食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严防“病从口入”;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厅、摊点进食。2)饮水安全。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3)流水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流水洗手。4)环境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4)应急要点1)立即报告。发现

6、疫情,立即向疾病防控部门报告。2)立即就医。出现疑似霍乱症状,立即就医。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3)隔离治疗。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两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4)追踪疫源。确诊患者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等信息,以便追踪疫源。5)严格消毒。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随时消毒;当染菌者被送到隔离病房或治愈后,应进行终末消毒。6)严格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根据医生建议,选

7、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两天。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 (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分泌物等方式传播,起病急,传染性极强。(2)症状)症状 1)发热畏寒。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 38,偶有畏寒。2)咳嗽少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3)呼吸急促。症状较重者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1)保持通风。注意生活、工作场所通风。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 3 次以上,每次至少 1015 分钟;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尤其应注意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注意卫生。禁止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要捂住口鼻;勤洗手勤消

8、毒,用肥皂、流水洗手;不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3)增强体质。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休息充分,适当户外锻炼,保持乐观情绪。(4)应急要点 1)立即报告。出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后,按甲类传染病对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2)谨慎外出。“非典”流行期间,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必须出门时,应戴上口罩。外出回来,应洗手、洗脸、消毒。3)严格消毒。对患者及疑似患者停留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严格消毒;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也要及时消毒处理。4)自测体温。经过疫区或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应定时测量自己的体温,以便及早发现病情。5)隔离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一人一室,戴

9、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室内应当具备洗漱、排泄条件。6)不得探视。严格探视制度,不陪护,不探视。4艾滋病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 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 210 年。 (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1)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分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男性同性恋者危险性更大。社会成员应洁身自好,反对性乱交。提倡使用安全套。2)血液传播。非法卖血、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输注被污染的血液及其制品等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接受来历

10、不明的血液。3)母婴传播。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怀孕、分娩、哺乳时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孩子。(2)症状)症状 1)淋巴结肿大。多发生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领下等,至少有两处以上,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2)全身症状。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疲倦无力、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 月内多于 5 次);体重减轻(10以上);头痛、抑郁、焦虑;四分之三的患者脾肿大。3)各种感染与继发肿瘤。常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球菌肺炎、结核、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隐抱子虫

11、病、弓形体病、溃疡、乙肝、脑炎。常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1)拒绝“污染”。拒绝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具,不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避免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到艾滋病病毒。2)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3)远离毒品。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4)谨慎注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5)孕产干预。对感

12、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4)应急要点 1)主动检查。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主动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感染者和患者,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2)积极治疗。虽然目前尚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病情的方法,即“鸡尾酒”疗法。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5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位。 (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1)饮食传播。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贝类等,都可引起甲、戊型肝炎的暴发和流行。2)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产

13、后密切接触(包括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此种方式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总数的三分之一,应引起高度注意。3)“两液”传播。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体液、血液传播,同时乙肝还要注意防止通过性接触传染。(2)症状)症状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感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黄疽、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肝脾肿大等现象;患者体温升高,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症状。(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1)不喝生水。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2)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3)食物安全。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生吃瓜果蔬菜须洗净;食用

14、水产品如毛蚶、牡蛎、螃蟹等须加工至熟透。4)用具消毒。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服务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5)接种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所有新生儿出牛后应在 24 小时内及时接种针疫苗,在出生后个月、6 个月再分别接种一次。全程接种可大大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未接种者应补种。甲肝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应接种甲型肝炎疫苗。(4)应急要点1)隔离治疗。急性肝炎早期患者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同时注意休息。2)及时消毒。肝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生活物品要消毒

15、,餐具应在沸水中煮 15 分钟以上;若与肝炎患者共用一个厕所,要及时用消毒液或漂白粉进行消毒。3)饮食清淡。患急性肝炎后食欲不振者,应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6登革热登革热/疟疾疟疾 (1)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 天后病情发作,传播媒介为按蚊。(2)症状)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 215 天,通常 35 天。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

16、巴结肿大等。疟疾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反复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3)预防)预防/预警预警1)洪灾防控早。洪灾之后,蚊虫大量繁殖,可导致登革热、疟疾的传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灭蚊、防蚊。2)清理孳生地。“翻盆倒罐”,填堵树洞、竹洞,以清除利于蚊子繁殖的积水。3)喷药灭成蚊。居住区周围保持干净整洁,在下水道经常喷杀虫药等;室内成蚊可用灭蚊剂等喷洒消灭。4)住地安纱门。住房安设纱门、纱窗,夏季居民露宿要挂蚊帐。5)喷抹防蚊液。需要到疫区的人员喷抹防蚊液,外出时穿明亮色系的衣物。(4)应急要点登革热 1)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宜过早下地活动。2)隔离防蚊。发病最初 5 天应特别注意防蚊叮咬,以免疾病传播。3)物理降温。患者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拭。4)紧急就医。病情凶险,紧急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