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04334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黄嘉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嘉欣负责第一和第四,阿沁负责第二和三,周一晚上八点把整合好的资料发给我。加油1、压力是如何产生的?(把最下面的内容压缩)第一阶段:压力诱因的出现(1) 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或 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 夺、噪音、气温变化(2) 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 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 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3)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 的;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 应问题。第二阶段: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当个体感受到环境刺激和内在 期望已经超出了自身资源与能 力水平,并对个体的身心造成 了威胁感,那么他才会确认压 力的存在。压力反应是否出现及反应强度 均取决于个

2、体对失败后果严重 性的主观评价。第三阶段:身心反应如果个体感到自己无法处理解 决压力源时,就会采取内在的 防卫措施,以保护自己不受压 力的伤害。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感到有心理压力时,都会引起一些不同寻常的身心反应。 如在感到紧张、焦虑的同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速度加快、活 动效率提高或降低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应激反应。2、压力带来的生理反应:类型和案例、机理(提取重点、简单整合) 3、一、战或逃反应(是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内容、来源?)二、全身适应综合征(简单介绍)由 Hans Selye 于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指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以神经内分泌变化为主要特征,具有一定适应

3、代偿意义,并导致机体多方面紊乱和损害的非特异反应,又称全身适应综合征。所涉及的关键器官是肾上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20 世纪 30-40 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 Selye 等采用剧烈运动、毒物、寒冷、高温及严重创伤等应激原处理动物,发现尽管应激原的性质不同,所引起的反应却大致相似。这种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以神经内分泌变化为主要特征,具有一定适应代偿意义,并导致机体多方面紊乱与损害的过程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 可分为三个时期1 :1.警觉期(alarm stage)(1)机体防御机制快速

4、动员,持续时间短(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2.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1)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2)增强机体的抗损伤作用(3) 免疫系统开始受到抑制3.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1)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2)内环境失调,出现器官衰竭GAS 是对应激反应的经典描述,体现了应激反应的全身性及非特异性;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GAS 对于应激的描述尚不够全面,有待补充完善。4、压力带来的心理反应:类型(积极和消极【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 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

5、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 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 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 、 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 ;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和案例、 机理(提取重点、简单整合)(一)积极作用 在压力适当的情况下,压力可以激活机体的潜在能量,使人能以更积极、有效的状态投 入所面临的压力情境,以赢得工作、生活的制控权。例子:正面的压力,在科学界学也被 称为积极压力,可能正是大家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

6、的。想象一下,最后期限近在咫尺,这 样就不得不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了。 (二)消极作用 (1)压力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包括:注意力下降,难以聚精会神,经常会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常常出现强迫性分心;思维阻塞,突然遗忘正在谈论的话题线索或资料, 或者面对试卷脑子里出现空白;短期或长期的记忆力衰退,信息提取速度减慢,信息再认 或再现的错误率加大;思维紊乱,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全面下降,言语表述缺 乏逻辑性;等等。 (2)压力对人的情绪情感活动的影响。包括:经常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或烦恼;出现 疑病或幻想,喜欢夸大病痛的感觉;性格发生明显变化,神经过敏,防卫心理增加,原有 的良好个性突然一反常

7、态,令人不可思议,而原有的不良性格则变得日趋严重;情绪情感 的自控力下降,极端性情绪的发生率增加,经常出现敌意、攻击、愤怒、暴躁不安甚至是 歇斯底里;郁郁寡欢,悲观失望,伤神哭泣,死气沉沉,自我评价降低,无助与无能感上 升,精神萎靡不振;等等。 (3)压力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包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大幅度下降, 做什么事都觉得索然无味;行为活动的计划性、目标感降低,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奔 命的被动局面;对于新鲜事物失去敏感性,行为懒散,办事拖拉,被动应付,不愿承担责 任;逃避困难,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喜欢独自发呆;行为 古怪,不合群,人际矛盾增加;持续失

8、眠、精力不足,经常出现在上课或上班时打瞌睡的 现象;借酒浇愁,吸烟量增加,面部扭曲,无意识的多余动作增多等等。可供参考的资料: 1、http:/ oB6iE4gEvvjp2XOGN861h1WzxnPOYIuXv4xhbYV8oGB6pdKV8oeQjq8CkllbVMj5kjLoTqbis_9tTgp3afsj0vQDW8qMJC 2、http:/ 体对刺激源的心理感受与评估生理心理反应”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压力诱因的出现 压力源于刺激。这种刺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压力情境,即压力形成的外在诱因,例 如生活上的应激事件(亲人意外病危或亡故、家庭经济拮据等)、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失败 等等;另

9、一个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期望值或目标,这种需要一旦出现,就会在个体的内心 形成某种紧张感即内驱力,驱使个体去努力追求需要的满足,如果满足需要的努力遭遇挫 折,就会形成压力的内在诱因。可见,压力来自于外在环境刺激和内在需要刺激的相互作 用。 2.第二阶段: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 仅有上述两个刺激源(诱因)时,压力还是潜在的。因为个体若是不把这种刺激当作 一个严重问题,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者个体愿意把这种内外刺激看作是对自己能力资 源的一种可以应付的挑战,那么也就构不成所谓的压力。只有当个体感受到环境刺激和内 在期望已经超出了自身资源与能力水平,并对个体的身心造成了威胁感,那么他才会确认 压力的存在。

10、可见,压力反应是否出现及反应强度均取决于个体对失败后果严重性的主观 评价。 3.第三阶段: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 压力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压力引起的反应也是多方面的。可以应对的压力(良性的压 力)不仅没有破坏性,而且会给人带来更强的工作动力。但如果个体感到自己无法处理解 决压力源时,就会采取内在的防卫措施,以保护自己不受压力的伤害。一般来说,如果压 力超过了个体的处理能力,往往会导致生理、心理(表现为情绪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二、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二、压力带来的身心反应由于持久的劣性压力会给人带来身心方面的诸多伤害,因此,为避免机体在压力应对 过程中进入衰竭状态,就必须早期发现劣性压力对个体身心状态

11、发出的各种警示信号,严 密注意在压力状态下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或轻或重的变化,以便及时对个体的工作和生活模 式作出调整。 1.由压力形成的生理反应 当压力对个体构成威胁时,个体就会通过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紧急性压力反 应机制做出相应的生理性调节,以应对压力威胁的挑战。这种生理性反应的“总指挥”是 人的大脑,大脑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这两大生理系统的 活动,来调节整个机体的状态。这种调节大致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实施的: (1)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输到心、肺等重要器官,提高心跳、血压、呼吸等方面的机 能水平,促进血液的循环与供给,并使支气管急速扩张,以补充身体激烈运动所需要的大 量

12、能量与氧气。同时,那些暂时不需要的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例如,外围血管出现收缩, 以保证血液能集中流入肌肉、心脏和大脑,于是导致手脚发凉。另外,需要消耗能量的肠胃运动减缓,唾液分泌减少,以集中能量使机体获得更好的运动效能。与此同时,则出现 口干舌燥、食欲减退、肠道功能紊乱等躯体反应。 (2)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送到肌肉和骨骼,此时,肌肉血管会迅速扩张,以使肌肉运 动有充分的血液供应,并为突然的运动爆发(“战斗或是逃跑”)做好准备。手心、脚底 的出汗,其原始功能是让人能更为着力地抓握武器或者奔跑;瞳孔的放大则是为了更为灵 敏地觉察外界事物,提高人的警觉性。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大量增加,血凝固加快,因此,

13、 肌体修补伤口及抗感染的免疫能力也明显增强。 (3)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输到下丘脑、肾上腺、甲状腺等器官,使之分泌激素以强化 机体的运动能力,加速新陈代谢。这时,人的心跳速率加快,腹腔内血管收缩,心、脑、 骨骼肌的血管舒张,血糖增高,骨骼肌的疲劳得以延缓。 上述种种应激反应依靠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几秒钟内被快速激活,在“战斗或是逃跑” 的警报发出后 2030 秒钟内就可以基本准备完毕,并在紧张刺激消除后的 1 小时之内恢复 常态。 2.由压力形成的心理行为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压力可以激活机体的潜在能量,使人能以更积极、有效的状态投入所 面临的压力情境,以赢得工作、生活的制控权。但如果外界压力大大超过

14、了机体所能承受 的极限,或者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得不到阶段性的休整,就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 紊乱、衰退甚至是衰竭,肌体的健康力就会急剧下降,人就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1)压力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包括:注意力下降,难以聚精会神,经常会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常常出现强迫性分心;思维阻塞,突然遗忘正在谈论的话题线索或资料, 或者面对试卷脑子里出现空白;短期或长期的记忆力衰退,信息提取速度减慢,信息再认 或再现的错误率加大;思维紊乱,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全面下降,言语表述缺 乏逻辑性;等等。 (2)压力对人的情绪情感活动的影响。包括:经常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或烦恼;出现 疑病或幻想,喜

15、欢夸大病痛的感觉;性格发生明显变化,神经过敏,防卫心理增加,原有 的良好个性突然一反常态,令人不可思议,而原有的不良性格则变得日趋严重;情绪情感 的自控力下降,极端性情绪的发生率增加,经常出现敌意、攻击、愤怒、暴躁不安甚至是 歇斯底里;郁郁寡欢,悲观失望,伤神哭泣,死气沉沉,自我评价降低,无助与无能感上 升,精神萎靡不振;等等。 (3)压力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包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大幅度下降, 做什么事都觉得索然无味;行为活动的计划性、目标感降低,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奔 命的被动局面;对于新鲜事物失去敏感性,行为懒散,办事拖拉,被动应付,不愿承担责 任;逃避困难,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喜欢独自发呆;行为 古怪,不合群,人际矛盾增加;持续失眠、精力不足,经常出现在上课或上班时打瞌睡的 现象;借酒浇愁,吸烟量增加,面部扭曲,无意识的多余动作增多等等。 上述种种由压力带来的不良的身心反应,其警示性是相当明显的。而且对同一个体来 说,反应模式也是相当稳定、始终一致、并且会重复出现的。因此,善于关注、识别并严 密监视自身的压力反应,是有效应对压力、维护心理健康、防止个体受到身心伤害的重要 一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