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00853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金融危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当当前前金金融融危危机机研研究究中中的的几几个个理理论论误误区区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理论界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许多研究观点陷入一些理论误区。如,金融衍生品概念混淆、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化、监管作用夸大化、误读英美国家的“国有化”及所谓的“阴谋论”等,需要给予澄清。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阴谋论 国内学术界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在探讨过程中,由于一些专家、学者对金融衍生品领域不熟悉,因此出现一些理论上的误解,需要及时给予澄清。 一、金融衍生品的概念混淆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掉

2、期、股票权证等才刚刚开始,所以大家不太熟悉这个领域。一提到金融衍生品,首先就自然想到期货品种,将期货及其衍生品期权误读为金融衍生品。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定义,教科书上有明确界定,是指金融原生品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它的特征是:衍生性,即有原生品相对应;杠杆性,即实行杠杆交易;表外化,即金融衍生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相应科目,被称为“表外业务”;场外现货交易,即金融衍生品一般都是一对一的通过合同来进行的约定交易,源于现货交易范畴,因而在场外进行,包括现货选择权,都在场外一对一交易。从概念特点看,金融衍生品是一些金融产品的杠杆化派生产品,属于金融现货产品的范畴,而股指、利率、汇率期货及其选择权,则属于

3、期货范畴,两者的性质是有区别的,不是一类同质事物。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集中场内交易还是分散场外交易。期货类产品必须通过场内集中交易,有统一的开盘价、收盘价、结算价,场外延时交易是场内集中交易的延续,这些交易是在会员之间进行,是集中的报价交易,统一结算,市场有很高的透明性。现货类金融衍_2生品是场外分散交易,因为每一笔交易都需要合同,所以只能是一对一交易,没有各种结算价类的信息,市场不透明,公开信息很少。二是交易的标的物不同。期货类产品交易的是一个公共的期货合约,标的物是标准化的、公共所知的。而金融衍生品类的交易都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现货交易,具体条件和品种由双方约

4、定,如现货选择权,以双方约定条件为准,因而不可能产生出公众信息。三是结算方式不同。期货类产品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每天都报出结算价,而金融衍生品不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而是到期结算盈亏。四是产品组合不同。金融衍生品大多是复杂的产品组合,如,次贷产品是各种组合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的组合,还有许多交易使用现货选择权组合,因而是复杂的。所以很多专家为了区别,将其称为“复杂衍生品”。而期货类商品是没有组合的,因为它是公众交易,是一类资产或商品的基准价格,所以不可能将两个品种一起交易。五是功能不同。期货类产品主要功能是通过形成价格来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功能在于转移风险。通常讲期货市场

5、有化解分散风险的功能,好像二者相同,但它们转移风险的方式完全不同。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风险,而金融衍生品的购买者往往因存在明显的小利益而忘记大风险,待感知到风险时已无力承担。六是不都是表外业务。期货类产品无论是保值还是投机都记人资产负债表,而金融衍生品是表外业务。人们之所以容易将二者都称为金融衍生品,主要因为期货类产品都从贸易和金融原生品派生演变而来,有原生品对应,还有两者的杠杆效应是相同的,但它们毕竟不是同类事物,不可混淆。准确地讲,金融衍生品属于现货交易范畴,不是公众交易,是一对一交易,而期货类产品是公共交易,所以有政府监管;金融衍生品用合同法律调节纠纷,期货类产品专有期货法规

6、调节。期货类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概念混淆,不仅会造成理论的错误,而且还会误导实践。如,我国目前因所谓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而出现巨大亏损的案例就是一个证明,当亏损出现时,明明不是套期保值,而是一对一的现货选择权对赌交易,人们却往往将其称为“套期保值”,没有及时处理并酿成重大风险。深南电、几大航空公司的巨亏实际上是现货对赌选择权交易,应在出现亏损时及时处理,不能用套期保值的原则来对待。这就是概念混淆的结果。 _3二、金融衍生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论 我们正经历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但人们对其认识一直不充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舆论认为这是一场次贷危机。主流舆论的“次贷危

7、机论”主要指责金融创新过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次级债是这次危机的根源。从表面分析,次贷是罪魁祸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贷款机构为分散风险和拓展业务、实现利益最大化,把住房按揭贷款打包成住房抵押按揭债券(MBS)进行出售回笼资金。投资银行购买 MBS 后,把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风险和收益不同档次的新债券,也就是担保债务凭证 CDO,然后再推出能对冲低质量档次 CDO 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 CDS 及二者的结构化产品合成CDO。这些结构化的组合产品形成所谓的次贷价值链 SBMBSCDOCDS合成CDO。这些产品的潜藏风险很大,因而收益率也高。由于具有风险对冲工具CDS,CDO 被评级公司冠为

8、 AAA 级债券,获得全球对冲基金和各大金融机构的青睐。房价不断上升,以住房按揭贷款为基础的 CDO 的高回报率也自然得到保障。持有 CDO 的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见获利如此丰厚,纷纷通过杠杆融资,反复向大银行抵押 CDO,将获得的资金再度投入 CDO 市场。著名的凯雷基金破产时杠杆倍数高达 32 倍。这一系列创新产品的活跃进一步刺激了贷款公司继续发放次贷,房地产泡沫膨胀。但次贷品种只是一种金融工具,不可能是危机的根源。实际上,从目前的根源来分析,这不是次贷危机,也不是单纯的金融危机,而是一场经济危机。据第一财经日报2008 年 12 月 3 日的报道,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2008 年 12 月

9、 1 日发表的公告中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近一年,实际上从 2007 年 12 月就已开始。由于数据滞后,实际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到一年后才能认定衰退,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次贷不是根源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美国的经济危机从本质上看是过度透支消费发展模式的问题,是周期循环的,一定会在商业周期上表现出来,房地产泡沫破裂就是周期性资产价格下跌的结果。在认识这场危机的过程中,金融衍生品祸害论导致人们不能去正确认识这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对实际经济工作,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国家来讲,由于没有思想准备,企业和国家受到了很大损失。回顾这场经济危机不难发现,经济学家

10、的言论客_4观上产生了误导:最早将次贷危机集中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和欺诈上,认为是杠杆使用过度,金融衍生品出了问题。到 2008 年 9 月,华尔街投行震荡,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大家又将议论集中于金融危机,认为次贷危机已蔓延到金融领域,对金融体系形成冲击,出现“华尔街金融风暴”的说法。于是,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过度的问题。2008 年 10 月后,美国抛出 9000 亿美元的救助方案,也无能为力,阻挡不住金融危机的蔓延。这时又有学者说危机从虚拟经济传递到实体经济,这才有人说是经济危机。从上述过程可见,至少理论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场经济危机的后果,也没有集中力量找出这场危机

11、的真正根源。实际上,真正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出现危机,次贷危机只是一个最先出现的表面现象。 三、监管缺失论 在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监管缺失。这个理论观点出于美国国会对格林斯潘的拷问。走下“神坛”的格林斯潘承认了过去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生信仰的自由市场理论没有对次贷市场进行监管是错误的。因为在任时,他拒绝了外界要求美联储实行对次级抵押贷款行业监管的呼声。从一个极端来看,似乎有了监管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监管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监管并不能替代一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是其主要监管,外部监管只能是一个辅助,防止发生系统性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古

12、老而庄严,照样出问题,这就是实践的回答。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有一段重要的话,没有人予以注意,他说:“我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我认为那些自负盈亏的组织,如银行和其他企业,他们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股东,以及他们的公司净资产,但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其规律性,来源于经济人的恐惧和贪婪。当经济高涨时,人们容易忘记风险,而去谋求暴利。泡沫的产生和破灭是循环的,与经济人人性和行为相关。要想有效防治大的泡沫产生和膨胀,必须有很好的企业体制,让每一个经济基层单位控制好自己的风险。这次危机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像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老店经历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却没有躲过这次次贷危

13、机,关键的因素在哪里。在企业防范风险方面,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实行什么_5样的体制是至关重要的。雷曼兄弟公司能躲过 20 世纪 30 年代的危机是因为当时他是合伙制公司,有硬约束,即如何应对风险,若出现风险,合伙人负连带责任。而如今的华尔街投行改制为上市公司,即公众公司。公众公司开展高风险的金融业务是有问题的,容易产生“金融腐败”,高管为了拿天价薪酬而不顾风险,将风险后移、积累。通过对华尔街投行转制后的行为研究发现,是企业体制方面出现问题,没有合伙制的约束,也就没了风险控制的底线。第一财经日报2008 年 9 月 23 日陈明健先生的一篇文章写得入木三分。这篇名为“阿玛尼们”谋杀了雷曼兄弟的文章讲到:“于是华尔街不再有忠诚,跳槽成了阿玛尼们抬高身价的手段。他们大玩公司政治,把华尔街搞得腐败低效。而最要命的是他们不再像老前辈那样安于赚承销、经纪和顾问的佣金。为了多赚快赚,早日拿上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奖金红花,早日拥有豪华飞机、游艇、美女,阿玛尼们把投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变成了低买高卖的资产价差,拼命吹起金融泡沫。”若企业内部没有风险控制,外部监管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