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9985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 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摘要文章结合世界形势与学术思想的发展,就新时期中国建筑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式探索中国建筑道路”。 关键词基本理念 地域文化 时代模式 建筑学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大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事业、城市建设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好机遇,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建筑的发展仍有不足。城市设计呼唤多多,而真正成功的城市设计例子却并不多;城市建设存在混乱,建设实践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在学术人才等多方面准备不足,建筑教育有待改革。这些问题并非杞人之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同

2、时,发展建筑学的理论既显得迫切又属根本。兹申述三点:基本理念 对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建筑理论进行认识和总结。地域文化 全球趋同形势下,发扬不同的地域的多元文化特色。时代模式 总结 20 世纪建筑成就与问题,走向新世纪的未来。一、基本理念(一)回归基本原理建筑理论汗牛充栋,眼花缭乱,似令人无所适从。地方当局热衷于举办国际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竞赛,外国优秀的方案对我们建筑创作可以有所启发和推动,但并不能解决中国建筑的方向问题。尽管历史上国际竞赛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失2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何况竞赛的成功与实施,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任务书指导思想的明确、具体评选人的水平与业主的决策,操办不当将带来负

3、面的影响。面对当前混乱的局面,就像 1999 年国际建协北京宪章所强调的,建筑学的发展要回归基本原理,我们需要朴实的理论。建国初期所提倡的建筑基本方针-实用经济美观-仍然是建筑发展的基本之点。实用 建筑的根本功能还是为人们目前和未来塑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经济 建筑总是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现在国力大增,但社会追求奢华成风,铺张浪费惊人 (包括大量隐性浪费),堪称“时弊”。1992 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政府作出了承诺,国际建协号召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建筑发展的一条基本准则。建筑设计不当带来单幢建筑或成组房屋的浪费,城

4、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失误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甚至难以扭转,因此,我们要对城乡建设的经济予以更大的关注,重新认识评价标准,建立建筑经济评价体系,重视可行性研究(图 1)。个强有力的管理小组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可以极大的影响未来的结果注:大的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深入进行科学研究,选择可以极大地影响未来的项目,取得事半功倍的、甚至以一当十的效果;相反,决策的草率、耽搁和错误将使下一个阶段的费用迅速增加。其实这不仅在建设阶段,在将来运营中也易于造成3大量的运营成本的不合理、甚至长期浪费等(韩国 Hanmiparsons 公司提供资料)。参阅: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19861993):迎接新世纪的来临,经济

5、效益与建筑企业的现代化与产业化,P1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美观 求新是对的,但不能与环境割裂,不能抛弃整体性的原则,何况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随着时代发展,建筑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同的、更宽阔、更复杂的新内容。例如,安全问题,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二)掌握基本理念“理”是事理,事物的基本原理;“念”是概念,观念;理念即从事物的基本原理升华形成的概念。通过基本理念的修养,纲举目张,形成知识系统,做到逻辑思路清晰,心灵深处有境界。希望建筑工作者将种种基本理论融人到观念中去。以人为本、结合自然、可持

6、续发展等都是 20 世纪后期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战略,现在不能流于空谈,深邃、宏大的哲理都需要落在实处,要深入到各个方面去。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许多问题和口号每每对不上号,如城市道路建设,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小汽车为本?名曰“生态建筑”之类的设计很多,但真正节约了多少资源和能源?(三)宏观与微观同时并进4近代物理学研究一方面向宇宙星系等宏观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基本粒子等微观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从由基础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物理学的金字塔不断升起,引导整体认识水平在提高(图 2)。图 2 由基础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的金字塔形图(丁肇中)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

7、发展也要宏观与微观同时并进。宏观方面应包括世界的、洲际的、区域的整体性思考,全球化、全球经济活动、全球城镇体系的形成等,促进建筑学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微观方面,如建筑物理环境研究,要向深层次推进。“911 事件”后,在反对恐怖主义的罪恶之余,西方有识之士开始认为,对有些已习以为常事情应该重新思考,例如超高层的摩天楼是否合理?城市 CBD 是否只能按“华尔街模式”,如此密集?城市的安全工作怎样纳入城市这复杂的巨系统中?我们是否要在一切方面重复上个世纪西方发展走过的道路?特别是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等。这些方面对我们拟定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当有所启发:二、地域文化(一)全球文化与地域文

8、化从本质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近现代建筑世界也是丰富多彩,有色彩斑斓的区域或亚区,有区域的特色。1999年中国建筑学会为国际建协第 20 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编著20 世纪建筑精华,书5中所载就是明证。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欧洲,西欧与东欧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城市也各有地方的特色,如美国城市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日本等,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的大师

9、的作品也都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野。地理学家已经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如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镇、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图 3),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 12 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图 4)。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 50 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因此,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地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样式的追求。(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从历史长河看,相当长一个时期来,是以西方文化为

10、中心的,先是在欧洲,后来扩展到美国,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筑及其理论成为主导,但不能不加分析地视为金科玉律。例如,国际式建筑出现在美国,一度风行世界,有其政治经济背景,有它一般的、普遍的、正面的意义。但一些理论和实践也有偏颇之处。自 1930 年代提出后,40 年代末美国著名史论家芒福德首先提出异议,并推荐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地域建筑,60 年代后现代理论出现,已经有地6区建筑理论,尽管众说纷纭,但问题提得更为鲜明。历史上中国有丰富多来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目前与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

11、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三)批判地发扬优秀的区域文化。作为 21 世纪建筑新发展的地理起点当然,也应该自觉地运用建筑的普遍规律,分析各地方的特殊创造,包括地理、文化等,它们并不因为建筑现代化而全然失去其意义。研究建筑、规划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将普遍的道理和城市与建筑地域性的特点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对各自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再创造。只要不抱偏见,坚持基本原理,将全球影响和地域文化间构成和谐的关系,可

12、以成为 21 世纪建筑发展新的地理起点,迎接迎接 21 世纪中华文化的人文复兴。在城市结构、建筑群、风景园林创造等方面,都应依据各地特点,各赋特色。建国以来,不同地区,如岭南、江南等都已创造出有地方风格的建筑,这就是明证。这里顺便号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我们的先辈梁思成、刘敦桢老师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我们要吸取、消化他们的贡献,但这绝不是说中国建筑就只限于此了,还要有理论的研究、扬弃与再创造的过程,融汇在今天的设计创作中。我们不但要“拿来主义”,还应当把在我们土壤上新的创造“送出去”(季羡林语),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如果断章取义地拿了几句鲁迅的话充当唐吉诃德7式的“反封建

13、”、 “反传统”斗士,在今天这除了令人遗憾外,还能说什么呢??三、时代模式(一)城市化是时代的主旋律在 20 世纪的开始 lO 年就可以看到当时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对建筑理性的思考和对新技术与纯粹形式的探讨。经历了战争的破坏与重建,建筑学不断在发展,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思想敏锐的建筑师惊呼发展变化是时代的主旋律。如果说当时我们面对世界的大形势还不那么警觉的话,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城市化水平从 1990 年的 1896提高到 2000 年的 361,有人预计到 2010 年及 21 世纪中叶将达到 45和 65。国外专家预言 21 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美国的高科技外就是中

14、国的城市化。请设想这样一个高速度的发展,我们祖国大地的城乡将是一个什么情况,将要盖多少房子?习以为常地、孤立地论建筑而不从城市化考虑则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我们建筑界应当明确城市化是建筑发展的基础。(二)切实地探讨发展模式问题,少追逐时髦样式(fashion)建筑的功能(function)、形式(form)和周围环境(context)的联系等本是建筑的基本要点,也是创作的依据,各个时期包括当前的建筑风格(style)、各种主义(ism)也有值得研究之处。我们不能同意的,并应当视为时下不健康的倾向就是形式主义泛滥,不从建筑的基本要点来发展创造,而舍本逐末,追逐时髦样式。早在 1980 年代初期,戴

15、念慈先生在“现代建筑还是时髦建筑”一文中著文阐述,如今谬种流传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在此大声疾呼。8展望新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其积极的方面,信息科学的进步、后工业社会到来带来种种发展的契机,生态学带来环境研究方面的进展;消极的方面,地球上资源有限,建筑无节制地耗用能源、物质财富令人担忧,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在扩大。它们都与建筑有关,我们当前大规模的建设不仅是盖房子,而是在建城市,更本质地说是在塑造未来社会!建造当前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事物本来是一整体,应该整体地加以分析。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未来发展的模式。在今天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更要着眼于学科的交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相关专业探

16、索问题,关心、利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找出建筑、建筑群、城市和村镇等的发展模式,并从各种模式的叠加,纲举目张,较为清晰地领悟我们的走向。正因为此,对于各地的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形态,对于建筑的创作,都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创造,不应该陈词滥调,依样葫芦,更不能为时尚所惑,点点滴滴地盲从样式追求。应独具慧眼,以如椽之笔,作大块文章。(三)从工程学重组的启发在工程学领域,基于工业革命之后新兴技术的兴起,有工程学的重组(reengineering)之议,看来在建筑学领域讨新时代的种种变化也有必要引入重组的概念。我从事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就是鉴于大科学时代,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时代,面对现实的问题,追求整体的知识系统,而不是零敲碎打。当前的任务是寻找新的秩序。就文化言,既要承认、认识多元文化,即前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又要看到多元带来的种种纷繁与杂乱;就建筑与城市的结构与形9态而言,要从仅局限于单幢建筑设计造型的精心设计展扩到建筑群的创造,城市设计与规划结构等的思维与技巧;就社会而言,要在规划建筑上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