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99190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 受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向着多元化过渡,人、物、环境是互相关联的系统,建筑师要以“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各种环境,探索空间和人的关系,运用系统观点加以改进。 关键词:视知觉;空间;细部;色彩 Abstract:There is a correlative system within human, object and enviornment with the modern societys transition to pluralization. Architects ought to reconsider about all kinds of envio

2、rnments from humanistic point of view. We must re-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nd improve our works with a systemic viewpoint. 1 引言 建筑是视觉感知的艺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视觉思维。大脑通过外界的光信号在人的视网膜上反映的颜色和色块集合,知觉到排列有序的由分离物体组成的视觉世界形成了视知觉,各种不同的物体占据不同的位置,存在着相互作用或相对运动。实体与周围的关系,实体本身的形状、质感和色彩是产生视知觉的几个主要

3、方面。就建筑而言,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历了许多的主义更替,回归本质,是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协调、内部空间的平衡,建筑实体本身点、线、面等的细部勾勒和色彩及材料带来的变化。 2 新特点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城市道路延伸的越江隧道亦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最早的打浦路隧道至今,已经历了半2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现代主义潮流的到来,材料的不断更新,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江隧道不再以单一的连通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交

4、通功能为主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手法通过对空间和细部等的处理来解决机动车在经过越江隧道时所形成的单调、乏味的视觉感受亦成了新时期的新课题。 3 简述 隧道为狭长的圆形及方形管状结构,由相似的横截面不断地有序重复出现形成了隧道的三维空间。由此把隧道空间与人联系起来的是人的视觉对其各个连续截面的空间尺度及其细部的感知。典型的越江隧道横截面:其顶部为检测电缆、照明及纵向通风空间,上部为行车空间,下部主要为逃生及各管线穿越空间。撇去其下部,当机动车以一定的速率经过时,由顶部、侧边以及前方路面构成了隧道的三维空间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形成了司机的四维动态视知觉。

5、因此要改变作为隧道客体的机动车司机的视觉感受,就要从隧道的空间、细部、材料的色彩和光感等着手。 4 实例 4.1 简介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主线北起浦西西藏南路、中山南路路口;沿东南方向穿越黄浦江至浦东的高科西路、云莲路口,隧道全长约 2.67km。规划为双孔,每孔为单向双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 40km/h,行车净高为 4.5m,净宽为 7.5m。 4.1 设计的构思要点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是黄浦江上第八条隧道,位于世博园区规划区域内,作为32010 年世博会期间连接浦江两岸世博会场馆的专用越江通道,将满足园区内每小时六到七万人次的越江需求,世博会后将向社会开放。上海

6、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届时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将作为盛会的主要迎宾廊之一。这条长廊将要介绍的是新技术、新概念,展现的是这个时代的速度感、科技感,营造是以人为本的切身感受。 4.1.1 空间 隧道内部由两种基本的空间组成:车行空间和功能空间,表现为竖向分层状,其上、中、下部分别为纵向通风空间、车行空间、管线通道;车行空间是人形成思维和活动的虚体空间,以车辆通行限界来描述,当人置身于其中时,关注的是隧道的另外一个空间:即功能空间。 “空间”的概念: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mer

7、ican Heritage 词典)。空间的感知涉及了空间的特定构成方式,因此成就人在隧道内的视觉感知,是那部分被结构外壳和车辆限界限定了的功能空间中各流线、关系、尺度等的组织。西藏南路隧道盾构段的典型横剖面,其上部空间由于外围特殊的圆形盾构结构,决定了其与结构边界形成的是拱顶状,拱顶弧线顶点与车辆限界相距 2m 有余,成为各功能的必争之地,西藏南路隧道采用的是全新的横向排烟与纵向通风结合的形式,最初的方案是在顶部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横向排烟通道,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相隔并作为行车空间的吊顶,每隔一定距离顶部开启排烟百叶窗收集烟雾,再于混凝土板下剩余的功能空间中布置传输电缆、照明、监控及通风设备,隧

8、道下部空间则作为管线通廊等;各功能各就其位,也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车行空间中人的使用感受;早期的隧道由于拱顶耐火材料的限制,在其顶部加设预制混凝土板做为吊4顶以保护外围的维护结构,随着拱顶耐火覆盖材料的发展,对拱顶做了全新的布置,去掉了累赘的混凝土天花板;如今这道吊顶又回来了,使得有限的隧道内部空间显得局促狭小,违背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为了优化人的视觉感受,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对隧道横截面各功能空间做了新的排列组合,把原先位于顶部的排烟通道移至隧道下部的一侧空间,在不影响车辆限界的前提下,通过侧边引至顶部的通风管道收集火灾工况下积聚在顶部的大量烟雾,整合

9、下部以传输为主的各功能管线,紧凑的布置在隧道下部的另外一侧空间,而拱顶部分的功能空间仅有序设置一些必要的设备,这样一来,立即改变了原本比较压抑的宽扁型隧道内部空间的心里感受,给人带来比例和谐的宽敞型视觉享受。4.1.2 细部 细部是建筑的生命:从构件尺寸、结构逻辑、材料肌理和质感,到构造细节的处理,都表达着其所构成整体的情感、气质和内涵。隧道内部的细部不同于普通建筑,它不在于门、窗、入口、栏杆等的处理,从其断面可以看出,从拱顶的喇叭、照明灯、内墙面到防撞侧石、底部的排水沟,其间每个设备每个功能构造都是它的细部。由此可见,隧道内部的细部是功能与结构的联接构件,处于不同功能和结构部位以及不同形态部

10、位的连接处,呈水平状向前延伸,而要改变它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就要从这些“细枝末节”做起。 “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伊斯兰建筑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建筑则像朝霞。 ”每种形式的细部语言赋予建筑不同的情感;对于现在,简洁的处理手法、纯净的体型、新兴的材料是这个时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于是形成了运用高技派和极少主义或者称最简单派艺术相结合的现代手法对隧道内部细部进行处理的想法。高技派表述的是使工业结构、工业构造和机械部件具有的美学价值,突出当5代的技术特色,表达高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隧道的拱顶,射流风机、车道信号灯、检测电缆、广播喇叭等各种技术设备,不加遮拦的裸露布置在结构内表面;正体现了

11、高技派的特征,精细的拉杆、轻巧简洁的钢构支起各种机械设备、数字信息面板,立时带来具有机械美、高科技美的未来视觉感受。 隧道侧壁的装饰板是保护隧道侧面结构的重要构造措施,它与司机的视线呈同一水平层,人的视知觉大部分都来自于它,同时为了保证隧道内部交通顺畅安全,减少司机的视觉干扰,提出了极少主义表皮的现代主义建筑手法。极少主义是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是一件作品去掉非本质元素,所有细节和连接浓缩至精华,所散发出来的完美感。于是,构思了用铝锌波形板作为隧道的防护装饰板,铝锌波形板不仅有优异的诸多性能,而且具有华丽的表面;加上在铝锌波形板中部局部穿孔,形成朦胧的光带,随着机动车的前进,淡淡的光晕和波形板材

12、重复的起伏形成不断变换的视觉效果,既重复又绝不单调,将我们带入探讨未来的世博盛会。 4.1.3 色彩与灯光 色彩的出现是由于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对光不同反射的结果。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即物体色,光的色彩是光源色。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和物体固有的颜色相互作用的结果。物体本身的质感也影响着物体的色彩,比如物体表面的光滑和粗糙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人生活在这彩色的世界里,不断与自然融合、不断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色彩,发展到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改造生活,建筑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色彩的应用。 色彩令世界变得缤纷,影响着人们的心境,人在与色彩相遇的那一瞬间,意会到或平和、或热诚、或清新如何最终改造为人性

13、化的隧道内部空间,色彩和灯光6是最后的点睛一笔。 隧道的色彩区域大致分为三块:顶部、侧壁及路面。 隧道的顶部对于司机来说是整体视觉的背景,采用无色彩的黑色防火涂料较适合;黑色为退色,就象夜空,给人以镇静、收缩、遥远的感觉,涂料表面粗糙,吸收较多光源,反射低,这样给予了隧道内部空间无限放大的错觉,从而减少穿越隧道时的压抑感。 隧道的侧壁是司机的主要视觉区域,既不能降低照明也不能过于刺眼,因此微泛蓝青的白色系列较为合适,当灯光照在亮丽的银白色金属板上时,隐隐漫出的蓝青色给人以干净、透明、智慧的感受,激励着人的情绪,有助于保持司机的注意力。 隧道的路面为司机指名去向,其视知觉取决于隧道内部灯的照度在路面所形成的显色指数。 5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和设计手段日益发展的今日,通过对隧道内部空间和服务对象的分析,运用一系列手段对其功能空间的构成、管线之间的安排,新型材料的运用和各种色彩的协调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勾勒出一条时代而人性化的隧道,通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