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97695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 竞争力摘要:我国的建筑行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建设市场混乱、与国外同类企业比竞争力低下。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谋求适度的垄断和竞争的均衡;通过调整各种规模企业的比例,实现符合建筑产品生产客观规律的生产力组织,是提高我国建筑全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业;产业结构;集中度 0 引言 建筑业是历史最悠久的行业之一,从人类文明的发端至今,始终保持了其核心经济活动的地位。这一行业不仅为所有其它行业提供了基础训练,同时由于和公共工程、进而和实施财

2、政政策联系密切,建筑业始终被视为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我国的工程建造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的整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市场开拓取得较大成效。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行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建设市场混乱、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竞争力低下等也越来越突出。 1 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值利润率水平低、科技投入小、社会包袱沉重等,这些都制约着企业竞争力和实际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工程建造企业存在着“四高四低”即高竞争性、高劳动强度、高负债率、高企业负担、低利润率、低技术水平、低资本含量、低收

3、入水平。据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建筑业的各项指标多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利润率为 2.87%,仅2高于化纤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位于倒数第三,远低于第二产业平均利润率 6.16%;资产负债率为 64.92%,位于倒数第三;人均劳动生产率 2.5 万元/人不仅居于工业行业末位,而且远低于人均 12.38 万元的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人均资本含量为 2.92万元,居于第二行业末位;行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技术装备率人均 0.9109 万元,比 2006 年的 0.9273 万元下降了 1.77%。由数据可见,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弱化。 2 原因分析 “建筑业是以大自

4、然为对象并在其中建造不动产,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通用的建筑业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第一、广义的建筑业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其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生产和服务内容,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安装、建筑构配件生产、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反映了建筑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第二、狭义的建筑业是指国家标准的产业分类中的建筑业,则属于第二产业,产业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建造、设备、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等活动。在本文中我们

5、指的是广义的建筑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公司所出的设计图纸,一般只达到初步设计的详细程度。而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则由建造承包商去完成。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我国在目前阶段,工程建造企业多是通过为业主提供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服务,来获取订单。目前一方面业主或最终用户对产品/服务流程的各环节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市场长期作为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利困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有力的动员、组织及管理市场资源的能力,3向产品/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扩展,为业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全方位服务

6、,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他们依靠信息、信誉、资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与建造活动相关的派生服务,如保险担保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物业管理、价值管理等。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其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根据目前产品/服务各环节的盈利能力 发达国家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上游和高附加值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下游和低附加值段。从建筑市场买方投入的资源看,低附加值段一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而高附加值段一般属于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服务流程中融资和担保保险等活动属于资金密集活动,设计和咨询等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活动,劳动力提供的活动属于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竞争在产

7、品/服务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展开。因此将建筑业仅仅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种认识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建筑业竞争的本质,并由此推导出按照国际分工、发挥我们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错误观点。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产业或企业,其成长和发展都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需求,一是其本身的生产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 5 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即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产业的盈利能力并非取决于产品的外观或其技术含量

8、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产业结构。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他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 目前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建筑市场,买方市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资源短缺影响了4材料供给;建筑业低附加值段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使行业的知识和资本的门槛低,容易进入。这都是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而建筑业整体的结构性问题,是导致我国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的主因。我国建筑业的结构性问题体现在: 2.1 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建筑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生产场所流动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求波动性、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低效率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设计与施工管理分离、施工管理与作业

9、职能分离。因此,建筑业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是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和当地劳务化化的专业施工公司,前者按项目的需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后者承担施工作业。这就把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所引起的无效生产耗费和社会问题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同时也界定了建筑业不同企业的生存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建筑业管理“条块分割”,建筑企业大而全的现状,这种不符合建筑业行业特点的情况导致了我国建筑业无效的生产耗费巨大,建筑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资质的管理。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

10、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其目的就是按照行业特点组织社会资源,增强全行业的竞争力。但是根据 2007 年统计年鉴统计,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间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相比无明显提高,低于专业承包企业。这说明我国的总承包企业整体上并没有升级形成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整体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与劳务化的专业施工公司一样,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相互进行同质化竞争。 5同时我国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超级企业,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据资料统计,各国建筑业行业规模前十名的企业在全社会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美国 42.

11、01%、日本 38.09%。根据 2007 年统计年鉴,我国 2007 年建筑业总产值为 51043.71 亿元,约为 750642.8 百万美元。另据 2008 年 8 月 13 日,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 2008 年度EngineeringNews-Record(以下简称“ENR”)全球最大 225 家国际承包商排名显示,我国的建筑业十强 2007 年累计营业额为 85519.4 百万美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 11.39%。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包括用行政手段将部门或系统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捆绑在一起的集团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

12、很小。我国的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的现状,导致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层次,相互间恶性竞争,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没竞争力。 2.2 以国内竞争为主,国外营业额低根据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旗下的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的 2007 年度的 225 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榜,我国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为 13.21%,不仅远低于世界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 61.82%,也低于世界建筑业 225 强的 34.51%的平均数。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企

13、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建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围绕着不同的发展主题。我国的建筑企业大多拥挤在国际工程承包产业链的利润最低薄的施工环节,数量众多但实力有限,也不太重视企业的技术研发、环境保护和价值创新。但是凭借着劳动力的低成本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企业的业务规模在逐步壮大。 国际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凭借着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有效运作的组织系统,获得了6系统性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它们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为客户提出多种的创新服务模式,如: DB 模式;设计-建造模式 PMC 模式;项目管理模式 BOT 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这些承包模式的提出使他们的综

14、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确保了它们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段。如国内近年来相继完成的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化工装置扬巴 80 万吨年乙烯工程、南海石化 80 万吨年乙烯工程等都采用了 PMC 的管理模式,由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为主担任 PMC 管理,EPC 承包商也主要由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商承担;近期的奥运项目,也多由国外承包商承担。 3 中国建筑业的结构重组 3.1 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中去。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陆续进入。由于服务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保护

15、协定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相关协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竞争优势,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 “过度的竞争力使得经济上的富国、强国变得更加富裕强大,它促进了最发达国家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改变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经济”的现状,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已刻不容缓。 3.2 对垄断的再认识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竞争政策被视为基本国策。它为企业竞争建立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创造符合实际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对垄断的认识是制定竞争政策的基础。 7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一直对垄断持否定态度,认为垄断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培植资源的作用,妨碍了技术创新与进步。然而产业经济运动的历史和现

16、实却与之表现的不完全一致。 历史上日本、韩国等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都通过国家扶植寡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政策。20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都对垄断进行了再认识,普遍出现了放宽限制和放松管制的倾向。就连一向坚持反垄断的美国也迫于竞争压力开始放松了反垄断、反兼并的管制,当局常常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为由,对大量的垄断事件不予过问。只要寡头企业不对本国经济带来损害,或者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就会获得鼓励。例如波音兼并麦道案,微软拆分案等,美国政府都是做出了有利于确保本国企业垄断地位的裁决。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家也开始再度审视垄断问题,主流的垄断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熊彼得假定”就认为垄断企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在熊彼特看来大企业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垄断并不是真正的垄断,这种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垄断一方面要同原有的旧技术、旧产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到潜在竞争的威胁,因此实际上仍处于竞争中。也有人认为垄断等同于规模经济和生产集中,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垄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