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97134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论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展民营企业。如何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直接影响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对于河南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和谐社会 地位 作用 一、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 年全省非公

2、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 6855 亿元,同比增长 30%,占全省 GDP 比重达 55%;实交税金 475 亿元,同比增长 43.4%;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 1.16 万家,实现增加值 2152.32 亿元,同比增长 29.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5.7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上升,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 51.9%,同比提高 7.3 个百分点。2007 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60%左右,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 70%左右。 2.民营企业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显著。 2

3、006 年底,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 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 260 项。2007 年 6 月底,全省有 168 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2术中心 7 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161 个;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 105 项,33 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237 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530 家企业通过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省民间投资比重由 2003 年的 26.1%提高到 2006年的 54.3%,其中民间投资项目占城镇投资项目 65%,对城镇投资贡献率达75.6%。 3.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

4、台。2006 年与 2004 年相比,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 411 家增加到 1091 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出口总值 25.06 亿美元,同比增长 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 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 1625.1 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1/3 以上,其中新增就业 110 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 60%以上。从资金总量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 2085.8 亿元;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 130.63 万户,从业人数 281.8 万人,资金数额达 204.38 亿元。 5.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

5、,全省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 98%以上,2006 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90%左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河南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1)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3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

6、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2006 年在国民经济 18 个大类行业中,民营企业都有进入,但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

7、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 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3)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全省民营企业增长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生机制不健全,发展效益还比较差。产业结构方面呈“橄榄型”结构,第一产业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且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传统加工行业,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势头不旺,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方面,初级、传统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名优特新产品少;不少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

8、型、外延型和数量型发展路子,传统工业色彩较浓,加之受地方局部利益驱动,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污染环境且引发许多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4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全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工业园区和特色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产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支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民营企业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的份额比较少,经济发展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拓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 (4)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须提高 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

9、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经营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品牌意识等比较淡薄;企业家凝聚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相互合作;家族化管理严重,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优秀人才对企业没有认同感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老化,熟悉传统产业,对新型产业了解少,投资决策思路不宽,模仿多、创新少,重战术、轻战略,决策盲目,小富即安,缺乏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劳动纠纷不断增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誉不高,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

10、、随意性特点突出,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5)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是缺乏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多个行业或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进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二是相关扶持政策缺乏力度。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系统,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少企业未能享受。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但目前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介服务机构缺乏,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在信

11、息获取、人才培训、市场策划、引进资金、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方面得不到支持;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现象。 市场法规不健全。有的地方一方面支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中小企业财产权, “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市场监管不力,信用体系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创业机制尚未形成,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民营企业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有生力量。 1.民营

12、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基础。2006 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 30%,占全省 GDP 的比重为 55%;实交税金增长 43.4%;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 49.1%;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 51.9%,同比提高 7.3 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生力军。 2.扩大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普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成正比,社会就业率越低

13、,社会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6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 年,河南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 1625.1 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1/3 以上;其中新增就业 110 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 60%以上。民营经济在就业上的突出贡献,增大了居民家庭财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增加了实力,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改变了农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

14、成为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3.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自由地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2006 年底河南民营科技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 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的有 260 项。2006 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增长 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 49.1%。 4.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不少民营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制造、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新兴服务、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迈出了步伐,民营企业自

15、身素质不断提高,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河南省超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已达 388 个,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各类园区共集聚企业 12.9 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 4501.6 亿元,吸纳从业人员 303.2 万人,上缴税金257.6 亿元,产品出口 131.6 亿元。 同时,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捐建、捐助活动,不仅次数、数量上有所增加,而7且在质量档次方面也有所提高,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要依托。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

1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和农村,导致如人地关系紧张、就业结构畸形、城乡消费断层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 2085 亿.河南日报,2007.8.11 2郭运敏:对河南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2007.6.25 3黄孟复:要促进共享更要鼓励共建.中华工商时报,2007.4.20 4李成玉:2007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日报,2007.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