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96987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研究摘 要:随着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构建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成为新型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激励是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对有较高人生目标经营者的激励效果明显。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应需要而产生的,满足这些需要,就能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麦克利兰将人的需要分为成就、权力和情谊需要三种类型,都属非物质需要范畴,他强调了非物质需要对有较高人生目标经营者的激励作用。本文试图从满足需要出发,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非物质激励机制,分控制权激励、声誉激励、职务消费激励三个方面。 1 控制权激励 控制权是经营者排他性的利用企业资源

2、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有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之分。特定控制权是指事前能够通过契约加以确定的控制权权利,这些权利通过契约(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等)授予经营者后,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包括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利;剩余控制权是指事前不能通过契约明确界定的控制权权利,它通常由所有者拥有,包括聘任和解雇经营者,重大投资等战略性决策权。 权力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它能为经营者带来成就、地位、声誉,是非物质激励的基础和前提。控制权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它给经营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经营者拥有的控制权越大,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越高,激励的强度也2越大。满足程度受剩余控制权对特定控制权制约的影响

3、,亦即所有者对经营者制约的影响,控制权激励的核心问题是将控制权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国有企业经营者控制权激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1 落实特定控制权 实践证明,任何试图削弱经营者控制权的做法都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造成企业效率的损失。特定控制权是经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必备条件,必须得到保证。落实特定控制权,首先要落实公司法赋予经营者的权力,将法律规定由他们行使的职权全部下放;其次要落实公司章程、有关制度规定由经营者享受的权力。这些权力是企业股东、制度制定者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授予的,符合企业实际,不能随意收回。维持这些权力有利于保证经营者开展工作,也有利于维护章程、制度的严肃性。落实特定控

4、制权的目的,就是要使之与经营者承担的责任相对应。只有这样,经营者才能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 1.2 适时调整控制权 控制权激励的关键是对经营者掌握控制权的动态调整,包括解除、继续授予或授予更大控制权。解除、继续授予或授予更大控制权的条件是他们的努力程度和业绩大小。对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的经营者,就要继续授予或授予更大的控制权,对于工作不努力、业绩一般的经营者则应该解除控制权。增加控制权有三个途径:扩大特定控制权,也就是扩大企业规模。规模是衡量控制权大小的主要变量,“一个控制两千万资产企业的经理得到的控制权收益大于控制一千万资产企业的经理得到的控制权收益”,经营者存在很强的扩大企业规模愿望。可以

5、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扩大企业规模,多将资金投向优秀经营者控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将优质资产集中授权给优秀经营者经营;授予部分剩余控制权。就是通3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部分应该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掌握的剩余控制权授予他们,作为其经营业绩的回报;聘任他们到权利更大的管理岗位中去。这实际上是为经营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1.3 加强对控制权的制约和监督 随着控制权由所有者向经营者的转移,经营者手中的权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经营者,将出现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都向他们集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经

6、营者行为发生偏离,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由于我国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而市场的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对控制权的约束主要来自企业内部,通过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 声誉激励 声誉是依附在控制权上的一种激励手段。经营者获得控制权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干事业,获得成功,他们希望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渴望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对良好声誉的追求是经营者的“成就需要”,是需要理论中更高层次的需要。单纯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当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货币报酬不能替代良好声

7、誉带来的心理满足。声誉激励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怎样把经营者长期形成的声誉标示出来;怎样保证评价经营者的声誉信息客观、准确;如何把声誉与经营者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沿着这一思路,声誉激励设计如下: 2.1 建立声誉档案,划分声誉等级 4档案记录是实行声誉激励的基础,它能为声誉评价、分级等工作提供可验证的信息,并对经营者构成一种长期的激励与约束。建立声誉档案,要实行分期记录,分期考核。所谓分期记录,就是要划分记录期间,按期将经营者个人情况、经营业绩和所在企业情况记录在册。所谓分期考核,就是定期对声誉状况进行考评,考评主要参照档案记录,将声誉水平划分成不同等级,如地市级、省部级、国家级不等,分别颁发荣誉

8、证书。声誉档案与评级采取自愿的形式,档案记录及评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供利害关系人查询。 2.2 建立评价机构,完善评价体系 声誉评价机构是对经营者声誉水平进行鉴定的权威机构,是声誉评价活动的组织者,评价机构的设置情况是建立声誉档案,开展评价活动的关键一环。可以在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设立,专司经营者声誉评价事宜。为了保持独立性,将评价机构设置为社会中介组织,由政府通过立法规范它们的行为,使之对评价风险承担责任。 完善声誉评价体系主要是评价程序和方法的完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对于评价程序和方法,重要是做到公开、公正,其中公开是公正的前提,只要评价工作在公开的环境中进行,接受群众和利害

9、关系人监督,公正的问题就不难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来源于档案记录,评价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取决于档案信息的采集和记录,对评价信息的规范就是对档案信息的规范。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保证声誉质量的有效途径,员工与经营者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的声誉情况,综合市场、民主测评及企业经营中形成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比较完整的。 2.3 建立声誉与长期利益的结合机制 声誉激励的有效性体现在声誉与长期利益的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经营者声5誉水平的提高,他们获得的利益满足也应该不断增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即经营者通过长期工作业绩建立起自己的职业声誉,良好的职业声誉又长期地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发

10、展空间,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不好的职业声誉将断送他们的职业生涯。由此说来,为了满足经营者的精神需求,需要营造崇尚荣誉、珍视荣誉的环境。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积极向上,讲求诚信,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也可以通过在不同范围、不同渠道的宣传,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优秀经营者的良好形象,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贡献得到社会认同和自己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升迁、报酬等事宜,可以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将之细化到制度条文中,以书面形式约定下来,为声誉与长期利益的结合提供保障。 3 职务消费激励 职务消费是依附在控制权上的另一种激励手段。规范职务消费,是建立经营者

11、非物质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职务消费的设立有激励的本意,因为消费标准代表着一定的身份。近年来,国有企业中出现职务消费混乱的现象,不是职务消费本身造成的,有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反观国外在职务消费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规范,还它以本来面目。 3.1 构筑职务消费的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在具体制度规定上,明确支出项目、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根据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指标,结合企业承受能力和当地消费水平,测算出经营者所处岗位的职务消费额度,纳入年度预算。重视制度和预6算的执行,维护预算的刚性。 3.2 推行职务消费公开化 实行职务消费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职务消费报告制度就是将职务消费标准和执行情况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公示制度是将职务消费情况作为企业政务公开的内容,定期向员工公布,接受职工的监督。 3.3 试行职务消费货币化 对于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项目,以货币的形式包干发给个人,由其统筹使用,便于节约支出,增加职务消费的透明度。对于实行货币化的职务消费项目,取消会计账簿中的相关科目,不再以报销等方式在企业列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