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看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看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 苏一芳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然而,目前有关三坊七巷的研究为数尚少,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文学角度的描述性介绍,缺乏多学科的深入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 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关 键 词:关 键 词: 城市区位互动理论、三坊七巷、阶层性 在福州的老城区鼓楼区,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俗称南街(今福州八一七北路) 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就位于南后街的东西两侧:西边为“三坊” ,东边为“七巷” ,从北到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占地面积共 40.2 公顷它是我国东南现存的最大的古民居街区,至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百余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其古老的坊巷格局又为国内仅存然而,三坊七巷的意义,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更在于其所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气息从唐末五代开始,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岁月里,随着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坊七巷也逐步地发展,走向繁荣,并在近代达到了鼎盛。
它的辉煌在于,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数众多的达官显贵、文士名流,在此生活、成长并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对社会、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三坊七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或许是三坊七巷里的名人太多了,人们在惊叹之余都忙着细数他们的生平,以致于来不及对坊巷和坊巷里的名人们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如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坊七巷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的名人前来居住很感兴趣,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其实,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在坊巷里居住的包括名人在内都是以福州的上层人士为主,他们当中有士大夫,有文人,有富商,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人,他们在这里聚居,使三坊七巷具有非常鲜明的阶层色彩那么,古代福州的上层人士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里居住呢?本文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 R·帕克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简介 R·帕克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简介 20 世纪初期, 以 R·帕克所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创立了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或称人文区位学)并将其观点引入了城市研究之中该研究通过人文区位的介入,将城市内的人与空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城市人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的初步形成。
区位一词译自英文 ecology,它源于希腊语词 oikos,意指家庭或住所19 世纪后期, 动植物学家开始使用 ecology 一词, 用以描述生物如何在环境中生活,由此产生了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R.帕克等人把城市看做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 并将生态学的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也即城市区位学(urban ecology)他们认为,城市的区位布局、空间组织是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竞争和适应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城市的特定区位上,最终形成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城市堪称秩序与和谐的典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人为争夺城市中的有利地段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同时经济状况或支付地租的能力又决定个人或社会集团在此过程中的竞争能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地理空间上产生居住隔离,强者占据城市中的有利区位并形成独特的社区,弱者占据较差的区位,也形成社区同时每个社区又在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谋求与其他社区或集团的平衡。
① 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看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看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 在历史上,三坊七巷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福州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早在 2200多年前,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北部冶山之麓建立冶城时,三坊七巷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正所谓“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人民纷纷南逃,一时间, “衣冠南渡” ,闽江流域的经济由此得以进一步开发,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对资源的激烈争夺 “衣冠入闽者”共八姓,即“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 这些人出身高贵,忍受不了恶劣环境的冲击,逃得比穷苦人家快,他们有钱有势有文化,入闽后多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 土地肥美的地方占籍 由于他们都是聚族而居,排它性很强, 少数不同姓的人如果插足其间, 就会受到欺压 除了衣冠贵族以外,到福建避难的还有大量的穷苦老百姓,他们一方面受到衣冠贵族的排挤,另一方面心里尚有余悸, “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遂入深山穷古,以为营生安业之地” 由于这支大军涌进腹地山区, 才使整个福建开始摆脱到处 “茂木深翳” ,“皆虎豹猿猱之墟” , “耕锄所至,甫迩城邑” 。
②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资源争夺上的不平等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激烈的资源争夺过程中,三坊七巷的所在地(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形成了大片的陆路与河道交通并存的平整的土地,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人们便选择在此居住了下来③)成为了南迁而来的中原黄姓大族聚居的地方 到了晋武帝时,福州狭小的古城,已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时任郡守严高就在越王山(今屏山)南麓建立新城,名为“子城” 500 年后的唐中和年间,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 “十八姓从王” ,福州又一次成为中原人民南迁避乱之地) ,遂修拓子城扩建后的子城,面积虽然较大,但集市仍设在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南街)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途经福州时,在三坊七巷留下了一段“军纪严明” 、 “尊重儒生”的“安民”告示这说明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已经比较稠密, 而且多是些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在这里居住,要不然黄巢的安民告示怎么会选择在这里张贴④ 黄巢走后,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在他的统治下,福建较为安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天复元年(901 年),王审知在福州子城外筹建罗城,用以“守地养民” 。
罗城设有大门及便门十六个,是一座东西宽约三千多米,南北长约两千多米的椭圆形城由于罗城面积空前扩大,城内住户除了官吏、贵族、士卒之外,居民也可按照规定的地段和形制建房 主要民房, 分别布置在大街的两旁, 且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罗城建成后不久,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王审知又在罗城的南北两端加建“夹城” ,把罗城夹在里面这样,福州城“新城似月圆” ,呈“满月”形夹城建成后,福州城市雏形奠定,具有相当规模 需要进行详细说明的是, 五代福州的城市布局是闽王王审知仿唐代的长安进行规划的, 三坊七巷就是在那个时候进了城成了民居区 之后福州城虽屡经兵火,但迄今为止三坊七巷还具有唐代长安坊里曲的规制 和汉朝相比,唐朝的城市在形式上没有更大的变化,但内涵却有所进步,更为丰富了总体而言,汉以后的城市形制不再以统治机构的宫殿占绝对优势如果把西汉的长安城和唐代的长安作一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汉长安城中宫殿占去了好大一片,几乎是全城一半以上的地方;而唐长安城中宫殿面积明显地缩小了,大部分是民居区和市肆区这就是一种进步所谓城市,其实是由“城”和“市”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城”,其性质为政治和军事上的;“市”,其性质为生活、商业、文化诸方面的。
若突出了后者,就意味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繁荣⑤ 唐都长安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伟大都市, 它的棋盘格式的营建方法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建城的模式唐都长安是在原隋都大兴城兴建的,城市的基本格局未变,只是调整得更像一座大国的都城:外为方正的城廓,内部分区明确;北部正中是宫城, 宫城南紧邻皇城; 城内左祖右社, 布局规范; 居住区和市集布局也很完整唐都长安的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正对宫城大门承天门、皇城大门朱雀门、直至南城中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皆严格对称城内道路呈方格网形,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间设东西两市及一百零八坊城内的居住区为街坊形式,是封闭式的坊里制,坊下有里,里下有曲,里曲之中,千门万户都是民居各坊皆有总门早启晚闭,这样便于管理,对社会治安有好处⑥ 图 1:唐代长安城市布局 和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相一致的,五代福州城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将民居区和市集区也纳入了城市范围内(之前,福州子城内住官员和军人,百姓只能住在城外,在平民与官绅居住的交汇处,城南为商贸繁华之地),并且在规划时遵循着以下几个原则:中心布局原则,即在规划时首先选择中心,中心位置确定后,再向四周扩展,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这个中心就是当时福州军事、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对称布局原则,即以纵贯全城的街道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这条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当年的南门外大街——南街,今天的八一七北路南街地段;方块居住原则,即居住区是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的,它的形状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圆形的几乎没有。
在方块居住区内,又由许多小街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方块,居民在每个小方块内划分大小不同的院落,临街开门,院落的形状也多为方形或矩形,三坊七巷方正有序的格局就是那时留下的产物;市场固定原则,即“市”在唐代以前规划为固定市场,唐代以后规划为商业区,沿街道布设,但尽管如此,这些商业区仍然相对稳定,极少变动就福州来说,自唐以来,南街便是古城的商业中心,而三坊七巷的小中轴南后街经过发展也很快成为福州的商贸繁华之地;街道分割原则,即街道既是城内交通和城外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分割不同功能区的界线,五代福州城就是由街道根据地位、需要和地形特点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功能区域——行政区、居住区和市集区 图 2:明代福州城府图 经过重新规划以后的五代福州城,使三坊七巷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它靠近地方的行政中心和商贸中心,交通便利,是当时福州城内理想的居住场所之后,虽经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福州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并最终奠定了“三山(于山、乌山、屏山)鼎立、两塔(乌塔、白塔)对峙”的传统格局,但三坊七巷一直地处福州城市的中心地带, 三坊七巷的小中轴——南后街也日益成为南街以外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方: 它不仅是三坊七巷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集散地,而且是唐末以来,福州每年元宵节闹灯市的地方,到了清代,更被人们称为“福州的琉璃厂”。
能与驰名中外的经营书籍、古玩、字画的北京琉璃厂相媲美,南后街的繁华可见一斑如此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三坊七巷成为众人资源争夺的对象 根据城市区位互动理论, 经济状况或支付地租的能力决定了个人或社会集团在地段争夺过程中的竞争能力1967 年,英国城市社会学家 J·雷斯对英国伯明翰城内的一个地区各社会群体之间争夺住房资源过程的研究也表明, 不同社会群体在争夺城市有限的住房资源时,会分化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如在美国城市里,白人中产阶级因为经济和政治权利较优,可以通过自由市场购买郊区的优质住宅;白人工人阶级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力买房,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国家的官僚制度,获得居住环境较好的优质公宅;其余的“边缘”住户如黑人、失业者、单亲家庭等便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被迫居住在一些贫民区⑦而对于三坊七巷而言,正是这一城市稀缺住房资源的争夺过程,使它逐渐成为福州上层人士居住的地方 如果说唐末三坊七巷里的部分居民还仅是中原大族的后裔, 那么, 到了宋代,它已经开始成为福州的“高尚住宅区”,除了一些封建官员以外,著名的“海滨四先生”之陈烈、陈襄、郑穆均在坊巷里居住到了明代,吏部尚书林瀚、兵部尚书张经、户部尚书林泮等朝廷要员的居住,也体现了三坊七巷的尊贵与荣耀。
而到了清代,三坊七巷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根据北北的《城市的守望——走过三坊七巷》的三坊七巷名人一览表,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