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573255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会会计计研研究究方方法法体体系系的的“双双轨轨制制 ”改改摘要: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点、优缺点的互补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的观点,希望能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

2、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

3、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_2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

4、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

5、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

6、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_3(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

7、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

8、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

9、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_4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

10、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 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所谓“双轨制”改(“双轨制改”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

11、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

12、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_5(二)双轨制改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

13、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