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567839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大众心理对媒体文化的影响 “超级女声”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2005 年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真人狂欢秀,一个冲击中国电视史上最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 ,它源于美国福克斯的当红节目“美国偶像” ,当这种风靡了美国的真人秀节目由湖南卫视引进并本土化之后,缔造中国电视界以及娱乐界的一个神话。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这样一种真人秀形式节目的流行和风靡呢?是什么使得这样一种媒体文化得以成功地塑造并得到大众的肯定呢?我认为这与大众心理有着非常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媒体对于大众心理的分析,迎合,以及引导都决定着其媒体文化塑造的成功与否。只有尊重了大众心理,尊重了大

2、众流行趣味,媒体文化塑造才有可能得以成功。 关 键 词:大众心理 媒体文化 超级女声 流行趣味 流行周期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 2002 级广告班 蔡敏 邮编:550025 一 “超级女声”节目的来由及现状说明。 2005 最受人关注的娱乐节目,缔造地方卫视的收视传奇的电视频道湖南卫视“超级女声” ,以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神话。 “超级女声”一路走来,历时两年,从 2004 年 3 月起, “超级女声”活动在湖南电视台试验推出;5 月,该活动登临湖南卫视面向全国播出;5 月底,武汉唱区拉开战幕; 7 月下旬起,成都唱区、南京唱区同时开唱;8 月底 9 月初,2

3、004 年度总决赛拉开战幕,在全国反响热烈的时候,最终以安又琪夺得全国年度总冠军而谢下帷幕。继 04 年的热潮之后,05 年的“超女”更是热浪一浪高过一浪。2005 年 3 月份湖南卫视即开始在广州、长沙、郑州、杭州、成都等赛区陆续进行选拨活动。选拔的大致流程为各唱区报名海选50 进20 淘汰赛20 进1010 进 77 进 55 进 1 各唱区决赛5 名分唱区冠军直接晋级年度总决赛,然后各个分唱区亚、季军集合,同台争夺入围年度总决赛剩下的五强名额十强选手在长沙进行集训,参加在长沙举行的“2005 超级女声”年度总决赛(先进行淘汰赛,每周淘汰一名,持续七周,然后进行最后的前三名总决赛) 。就是

4、这样一场真人秀节目,它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根据湖南卫视的说法,不论年龄、不论国籍,只要能够被证明为女性,都可以成为参赛者,而每个参赛选手来比赛,只需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一张免冠照片就可以了。以至于在比赛中,我们看到下至中小学生,上到80 岁的老人都在节目中一展歌喉,正是这样一场无门槛的真人狂欢秀,而获得的大众的认可,支持,关注,从而缔造了万人空巷的电视传奇。 二 “美国偶像”节目的来由及现状说明。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美国“美国偶像” , 美国偶像实际是美国的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源于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构思的“流行偶像” 节目。两年前,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以近亿美元买入版权,制成了

5、美式的偶像节目“美国偶像” 。节目于 2002 年播出第一季,2005 年已进入第四季,几乎每一季都能够超越热播电视剧,登上美国收视榜首,可谓是罕见的高收视节目。今年超过万名选手的参与,亿张选票,也可一窥节目的影响力。来自全国各地逾万名参赛者经过一连串的初试、复试,最后由评委及观众投票,选出心目中的“偶像” 。听起来虽然平常无奇,但是麻雀变凤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尤其对于无数做着好莱坞梦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在全国观众(当然包括无数星探眼前)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好机会。 中国的“超级女声”与美国福克斯的“美国偶像”的比赛程序和筛选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超女”的参选者报名之后要经过

6、海选、淘汰赛、三甲决赛等一系列的赛事, “美国偶像”也要经过一连串的初试、复试、淘汰赛。和“超女”不同的是, “美国偶像”的评选并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评委只在现场对参赛者的表现作点评,并不参与评分、筛选的工作,评判权和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观众手中,他们的投票数决定谁将获得最后胜利。经过三轮淘汰赛后,24 名选手最后只剩下两人,决赛就在两人中进行。和中国“超女”的大众评委不同的是,强大的评委会阵容也是三年来“美国偶像”节目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比如,制片人兰迪杰克逊从业 20 载,曾与麦当娜、惠特尼休斯顿、席琳迪翁等携手合作过。 不管是“美国偶像”还是“超级女声” ,说白了,都跟咱们国家一年一度的业余歌手

7、大奖赛差不多。初赛时,先是对参赛选手进行普遍筛选,具体说,无非就是一人站在台上唱歌,唱完后由台下的评委打分,决定这位选手是继续参加下一轮比赛,还是就此“打道回府” 。这项比赛的特别之处在最后的决赛,决赛时,入围选手完全通过观众选择来决定谁能胜出,评委、专家这时就只能“统统靠边站了” 。 三 “超级女声”兴起与大众心理关系的分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超女”与“美国偶像”如此成功呢?又是什么使得媒体文化产生如此的变化呢?我认为这和大众心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媒体和大众是互动的,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各为所用,各得其所,但是作为一种体制或机构,大众媒体总是更加主动,更有进取心一些,大众媒体的个性就

8、是建立在逢迎,靠拢或争取广大受众的基础之上,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受众,甚至左右着舆论和时尚的方向。 首先,西学东渐,我们说“超女”源于“美国偶像”或着申发于更早的英国 “流行偶像”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在媒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心理情况了。人们无法在一个划定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指定发展某种文化,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是在相互交往中发展的。我们可以讲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想象成为封闭性的文化,但这只是相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而言,其实任何民族的所谓本土文化都不可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长,相反,它恰恰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存活的,是在这一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各个部落

9、之间的不断交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偶像”有着它不可小视的娱乐性。大众文化偏重于娱乐性,最为突出的功能是世俗的娱乐功能,这个节目将这种娱乐功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也直接导致了它前所未有的成功。在“美国偶像”大获成功之后,湖南卫视吸取了世俗娱乐是大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的真理,于是适时的推出了“超级女声” 。这是一个文化相互交流的碰撞,是一个对环境,对大众逢迎的举措。 媒体对于大众心理需求的把握,对于时代文化背景的掌握和利用,必定决定其品牌文化成功与否。诸如“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这类神话般的节目,其必定是与大众的欲望想联系的,在消费社会中,欲望大多是被建构而不是本能,也可以

10、通过对其的诱导而引发欲望。媒体利用这样的节目激活,激起了大众的某种欲望,从而直接导致了这样的成功。 其次,正确的把握,利用大众心理,对大众层次需要进行分析考虑,成为成功塑造媒体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媒体文化凭籍着强有力的传播手段拥有着最广泛的读者大众,它是与社会流行趣味结盟的。这种流行趣味往往是由一定的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来推动的,是社会的中间阶层或者说是社会的中产阶级来身体力行的,他们居住在大城市里,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使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了共同的偏好和趣味趋向。中间阶层的偏好和趣味趋向似乎注定能成为社会的流行趣味,这是因为社会的上层阶层的生活方式是以极其雄厚的财力

11、作为基础的,不易成为社会平民模仿发对象,另外,这一阶层的生活基本上的隐秘的,在一般人的视线之外。而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人们则为生计所迫,终日辛劳,没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己的业余偏好,也没有财力来支撑这种偏好和趣味,所以这一阶层的趣味趋向也不易成为社会流行趣味。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所定位的对象都是一些怀揣梦想,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天分,就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群,这一阶层的大众大致为青少年(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带着与梦想撞击最后一次的准现实主义者) 。这些对梦想有着美好憧憬,对前途有着无限期望的年轻人,成为了社会流行趣味的实践者,与制造者。他们希望成名,希望得到肯定,而媒体

12、也给他们提供了与唱片公司签约出专辑,与演艺公司签约拍电影等等这样的一些机会。他们在注定成为媒体文化猎取对象的同时,也使媒体文化注定成为社会流行趣味的加工厂。 大众文化中,快感和参与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文化中的喜爱标准不是从抽象的思辩中产生,也不是从几百年的传统中发展出来的,它是同身心的愉悦联系在一起的,是身体的快乐和参与。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展现自己的平台,无论参赛者本身是否得到肯定,但其参与的快感与愉悦感已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而更多的只是关注的受众也能从一个个平凡如己的参赛选手身上借由得到一种满足。大众都会有一种补偿性心理,年幼时的理想没有实现,或青年时

13、代的志向未酬,会留下遗憾的阴影,而这些均可在媒体文化中得到补偿派遣,媒体文化是满足人们梦幻的最佳场所。正如在“超女”的现场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年长至 80 岁的老奶奶仍信心满满的开唱,屏幕外热情关注“超女”的长辈更是不计其数,因为他们在“超女”身上更多的寄予了对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的期望。 四媒体文化塑造在大众心理影响下的发展前景。 媒体必须面向大众,因此,它必须讨好大众,迎合大众,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所以大众心理势必会对媒体文化的塑造有所影响。 首先,媒体文化的定位需要符合大众的流行趣味,且又要有异于对手。每一个神话的出现它都是为一个大的主题效力,在大主题的每一个细小的方面发展出叙事空间。不管是巧

14、妙还拙劣,它们也都必须充满热情,必须在叙述和演说的过程中突出人的欲求,而这些欲求不应该是来自人的本能,是媒体在创造神话时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例如, “超级女声”有着一个响遍全中国的口号 “想唱就唱” ,它提倡以唱为本,它激发或是激活了人们的欲望,也充分表达了它的主题。当然,这样一个口号是在湖南卫视打造中国第一娱乐品牌的大主题下产生的。湖南卫视从 2005 年开始全新包装自己,以“打造中国第一娱乐品牌”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娱乐节目, “超级女声”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类似“美丽中学生” , “金鹰之星”等等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这样的媒体工程还不止湖南卫视,2004年开始,国内的各个地方卫视就已经开始

15、着手于塑造自己的媒体文化,以争取一席之地,如:海南卫视旅游卫视,贵州卫视西部黄金频道等。如此这般的举措,无异于在突出自己优势迎合大众流行趣味的同时,想要引导大众以及文化时尚。 其次,媒体文化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由定位开始就一劳永逸了的,在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还必须要有一系列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支撑的节目。大众永远是喜新厌旧的,由于大众的欲望是短暂和盲目的,若是煞有其势,却又华而不实,必定会遭到淘汰而使得大众转向一个新的目标。失败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贵州卫视,一开始的定位考虑到它本身的地域特点,频道优势,而产生了这么一个“西部黄金频道”的定位,但是接下来的一年内,它所制作播出的电视节目并无异

16、于其重新定位之前的内容,所以它的节目内容对其媒体文化定位的支撑并没有到位,以致于“西部黄金频道”俨然成为了一个虚壳,对贵州卫视本身的发展并未有大的促进。而相反,海南卫视,在改版后,全力致力于符合其文化定位节目的开发与制作,以一系列的旅游节目吸引了大量受众,成功将其“旅游卫视”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然,在进行文化内涵支撑的同时,要注意,对于同一叙述对象,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没有一层不变的角度,只有不断变化其叙事策略和视角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时时变换口味试探大众口味,不断揣摩大众的心理,并推陈出新,这样就能取悦大众,以致于实现电视神话。那么像湖南卫视是否能够继续开发与制作一些诸如“超级女声”之类的节目,对其打造娱乐品牌的神话进行支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媒体文化塑造心理策略之我见。 媒体文化塑造,我认为,首先在于媒体应该对流行向导的一个发起作用。正如前面说过,欲望大多是被建构而不是本能,但也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诱导而引发欲望。媒体利用节目激活,激起了大众的某种欲望,与社会流行趣味结盟,从而在引导大众之后又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