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为学(第一课时)_0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566792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为学(第一课时)_0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6为学(第一课时)_0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6为学(第一课时)_0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为学(第一课时)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为学(第一课时)_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6 为学(第一课时)为学(第一课时)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标学会朗读文言文。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教学重点:目标 1 2教学难点:目标 2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要求就学生求学是否有难易之分这个观点发表意见,结合课前三分钟,创设 情境,为导入新课作准备。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教师就刚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反面意见)不作质评,要求学 生读为学这篇课文从中找答案。 (板书)三、朗读训练。1朗读指导:、文言文要反复朗读;、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三种

2、:一是“疏解文意的 读法” ,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 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 ,旨以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 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 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 ,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 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是诵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朗读课文 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2教师范读,学生自已尝试读一次。 (要求优生以高要求读)四、疏通课文一二段: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质疑提问,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答。请一较好的翻译,由学生评价翻译质量并纠错

3、。让一较差的翻译。备用难字:之:指天下事,可不译。人之为学的“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学之的“之”指学问,可不译。 昏:愚笨。旦旦而学之:而,表修饰, 相当于“地” 。久而不怠焉:而,表顺接,可不泽。怠;松懈。焉:语气词。迄 乎成:乎,于,到。而亦不知:而,表顺接,可不泽。屏弃而不用:而,表并 列,并且。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背诵的方法来背诵的方法来背诵一二段:先自由朗读一次,再集体朗读一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集体试背一次, 自由试背一次,再找几个优生背。课堂讨论: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的内容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举手发

4、言,不拘对错,有理即可。鼓励说话。学生之间可以争论反驳。参考意见:事在人为,要想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要立下志向,努力进取。五、布置作业:类:背诵课文一二段 ;试翻译课文其余部分以备检查。类:默写课文一二段。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在解决字词句义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心进行思想教 育,主要要求学生动口。背诵要讲究方法和技巧。26 为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会朗读文言文。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教学重点:目标 1 2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课前三分钟,要求演讲者举例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教师过渡:我们在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要举一些事例进行证明,

5、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为学 这篇课文,看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证明的。二、理解三四段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三四段:一男生读三段,一女生读四段教师讲解几个难字词:学生试自己翻译课文,遇到不明白的提出疑问,由知道的学生或老师解 答:抽查二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指导背诵:同上节课,要求抓住关键词、对比排比的句式找规律背诵先学生自己试背,再集体试背,后抽查三个人背。三、讨论几个问题:个别回答:为什么天资愚笨平庸聪明敏捷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天资 愚笨,才能平庸,但不停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学成了,如果一个人天资聪明, 才能敏捷但不去学习,他跟天资愚笨,才能平庸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 天资思笨、平庸、聪明、敏捷会互相转化。 )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作者的观点。(事在人为或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32自由发言: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做学问的问题,为什么要从“天下 事”谈起呢?(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真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 辑推理。 )书面完成,抽查交流: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字 以上,要有理有据,由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答)要点:围绕事在人为的道理 来说。四、小结五、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题(在作文本上) 。 掌握语文 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在解决字词句义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心进行思想教 育,其中的写作尤其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