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59936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信息技术为主线,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我们昌邑市奎聚街道辛置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把现代技术当作整个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以数字化为动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全力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凸现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研究背景:人类进入 21 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 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在 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 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

2、素养和文化水平。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 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

3、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语文展示课文背景、历史展示历史事件、地理展示各种地形地貌与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展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道德规范、生物展示生命世界的万千形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 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 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 技术,能以超

4、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 制,且交互性好,为各学科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 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 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 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 功。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 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 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

5、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 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利用 AUTHORWARE 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 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 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 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 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引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 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

6、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 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 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 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指导自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 学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 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 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 导疑、导思的作用。 5 个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

7、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 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 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 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 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 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 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

8、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

9、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

10、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11、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 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 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 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 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信息技术成果显著: 1 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 中,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完成多篇质量较高的科技小论文、 科幻绘画作品,发明创造的“太阳能风扇帽、擦鞋器”等受到 一致好评。 2 教研成果丰硕:广大教师积极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能 力,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承担了中央电

12、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制作的主题资源网站 有多人获奖。本人制作的和谐相处网站,在潍坊市优秀主题资源网 站制作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讲授的和谐相处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 学科整合常态化研究课堂教学比赛中被评为三等奖。在 08 年潍坊市 小学信息技术三项评比中,讲授的用 word 制作电子报获优质课一 等奖,撰写的论文以创新为主线,以课堂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获二等奖。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 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 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