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559435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玉木石梦异悲同_红楼梦_爱情悲剧的文化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第3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3,2008总第89期The Journal ofMing2Qing Fiction Studies General,NO, 89金玉木石 梦异悲同 红楼梦 爱情悲剧的文化意蕴张蕊青 摘 要 红楼梦 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代表着恣情适性的自由人格,是宗法社会的“ 叛逆者 ”;一个代表着真诚奉行宗法伦理的依附性人格,是宗法社会的“ 顺应者 ” 。小说通过两位女性“ 殊途同归 ”的爱情悲剧来辐射人生悲剧,深刻批判了摧毁一切美善的宗法社会,从而昭示旧时代的衰亡,揭示了封建末世文化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关键词 红楼梦 钗黛形象 悲金悼玉 文化意蕴“ 千红一窟,万艳

2、同杯 ” 。 红楼梦 中的贾府是一个积怨如山、仇恨交错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扼杀美好事物的昏暗世界中却始终燃烧着一股火焰,一股微小却不灭的火焰,它是一种精华,是作者曹雪芹心中的一抔净土,一线光明。品读 红楼梦 都知道,那座堪称世外桃源的大观园其实就是个女儿国,她们或才情横溢,或柔弱娇美,或雍容高贵,或聪明能干。敏感任情的黛玉,八面玲珑的宝钗,豪放洒脱的湘云,聪明好强的探春,苦心学诗的香菱,敢于反抗的晴雯,天真烂漫的芳官 她们中有情趣盎然的生活,有年轻活泼的生命,有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有正义和自由的抗争 正是这些个栩栩如生的“ 精灵 ”,为这部巨著的成功重重绘上了色彩斑斓的一笔。 “ 闺阁中历历有人,

3、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131并使其泯灭也 ” 。曹雪芹从那些不为人所注意的“ 几个异样女子 ” 身上发现了美,透过一幕幕悲剧,用犀利的笔触抒写至纯至性至爱之群芳。 “ 情动于中而发于言 ”,正是他这种澎湃激情,使得两百多年来无数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止不住洒下深情的泪。一“ 泪眼观花泪更多,泪尽春残花憔悴 ” 。提及林黛玉,无人不联想到她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柔弱、 内心执着的女子,寄托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满腔的控诉与无限的悲哀。这个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个好哭、 敏感、 “ 小性儿 ” 、 孤傲得让人难于接近的少女,何以能让无数读者潸然落泪而无法忘怀

4、?这不仅仅源于她是一个黑暗世界的叛逆者,更重要的是她体现了那一时代女子的希望和痛苦。在古典小说、 散文和诗歌中描写过的比黛玉更为坚强刚烈、 甚至不惜捐躯的女性形象很多,但再怎么刻画都不像这一深闺中哀怨流泪的黛玉久久萦绕于人们脑际,这不得不让我们默然深思。贾府是一个礼教森严、 人际关系冷酷而势利的地方,黛玉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所以时时“ 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造成其个性的压抑和内心反抗情绪的积蓄,但处境的改变并未让她的生活态度发生改变,她更加“ 孤高自许 ”,她依然想说就说,想恼就恼,任由情感真实流露。她的蔑视权贵、 渴望自由,被贾宝玉视为从不讲“ 混帐话 ” 的知己,从而由两小无猜发

5、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上。爱情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但也无时不在消磨着她的生命,带给她无尽的痛苦和泪水。许多人不解,认为黛玉过于敏感多疑,认为她的伤痛多源于其无端的多愁善感。黛玉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她的世袭侯爵的“ 书香门第 ” 出生,又让多少人艳羡不已。然而,她娇惯自由的童年和母亲的早逝恰恰改变了她应有的“ 信条 ”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入世妇德的教养,使得她迈向“ 花柳繁华 ” 的荣国府步履维艰。黛玉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惟恐有人怀有歧视和轻蔑,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231她本可以一笑付之

6、,但却认为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 取笑 ”,于是受不了而怒形于色 一次,她去敲怡红院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一纯粹的误会严重挫伤了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她感到无家的孤寂和栖居他处的凄凉,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触痛她依人活命的自卑之心更挫伤的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也正是黛玉与他人不一般的魅力所在。她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幸福的人,同时她还是一个愈处于屈承境遇下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这一点就足以区别于落入世俗、 趋炎攀爬的庸俗人群。当然,这种性格在那样的社会和时代不可避免是痛苦的来源。 “ 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

7、会给予他的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应该说黛玉的真正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其自身的敏感多疑,而是来源于压迫她自尊的社会环境。小说以大量笔墨讲述了她美丽的爱情理想最后走向毁灭的经过,直至她年轻不屈的生命的很快香消玉殒。这样的社会中,黛玉抗争的力量是微弱的,一直压在她爱情之上的不仅仅是一枚“ 金锁 ”,更有一尊其重如山的庞然大物 封建宗法社会。她深知凭借一个柔弱的身躯是无法拿什么来争取自由与理想的,只有熄灭生命之火带走其纯洁,才是最终的宿命。“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黛玉的 葬花词 可谓情致凄婉、 荡气回肠。落花,宣泄了她飘零的身世和只能任人践踏的女儿命运,感伤、 悲愤、 不屈 当

8、黛玉明白了爱情和婚姻是并不相关的两回事,明白了可以把整个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时,她停止了追逐的脚步。 “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多么美妙纯洁的理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又是多么残酷无情的环境。然而当她花季年华时,就“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黛玉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她的灵魂。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黛玉用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与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相抗争,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殉葬纯真而富有诗意的爱情,她用一生的泪水唱出了那一时代女性331的悲歌。二自从有了 红楼梦 ,品评钗黛的高下优

9、劣之争就没有停止过。薛宝钗,这个曹雪芹以精雕细琢的笔力创作出来的又一典型形象,与林黛玉难分轩轾。黛玉美,宝钗也美,但这是两种性质和风采截然不同的难以“ 合一 ” 的美。宝钗出身于“ 书香继世 ” 的皇商之家,父亲在世时极为宠爱,教她读书识字,比哥哥“ 竟高十倍 ” 。与黛玉所不同的是,父亲亡故后,宝钗打理家中一切事务为母亲分忧,由此练就了她的稳重干练。宝钗初到贾府,人们印象是“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也多和宝钗亲近。置身于荣国府这样一个有数百人口、 彼此勾心斗角、 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封

10、建贵族家庭,能赢得赞声四起、 上下皆欢,宝钗的“ 会做人 ” 无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确,宝钗有着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顺,且待人接物、 理财治家、 通晓庶务之能力,都是封建礼教所需要和培养的宜室宜家的女性典范,由此不难看出宝钗谨守礼教、 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正因为受封建礼教束缚太深,无法摆脱沉重的约束,因而她的一言一行不像黛玉般放任自流,常常是经过理智的雕琢和深心的考虑。由于其言语举止迎合了那一时代需要,因而赢得大家“ 温厚贤淑 ” 的赞赏,生活也就不会像黛玉那般“ 凄婉 ” 了。宝钗的思想也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信奉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且身

11、体力行做得“ 尽善尽美 ” 。她曾多次规劝宝玉走“ 仕途经济 ” “ 立身扬名 ” 之道,以至引起宝玉的极大反感,骂宝钗说的是“ 混帐话 ”,说她“ 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宝钗也多次向黛玉、 湘云进行“ 女子无才便是德 ” “ 总以贞静为主 ” 之类的说教。虽说让一向叛逆的宝玉厌恶,但却因此在贾府站稳了脚跟,并为“ 宝二奶奶 ” 的位置奠定了基础,这正是封建家长们所渴求的“ 贤内助 ”形象。431说宝钗“ 坏 ”,多以宝钗“ 栽赃 ” 和“ 金钏 ” 投井一事为之定格。但这论断似乎太过草率。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 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宝钗一方面抱取“ 事不关己

12、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 的明哲保身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人员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 合宜得体的关系。在这样的家族中,这确实是作为“ 封建淑女 ” 所需要的自我保护的态度。宝钗扑蝶时偶听得小红与另一丫头密谈贾芸换手帕的秘事,立刻假装黛玉在此寻她,以至自己脱离关系而使黛玉被疑。有人说这证明了她的虚伪、 阴险,本文则以为不能凭此一概而论,这里其实恰恰体现了宝钗真实、 多面、 复杂的一面。所谓的“ 有心栽赃 ”,应该理解宝钗在人事复杂险恶的贾府内的情急智生,是为了“ 金蝉脱壳 ” 不得已采取的一次防卫措施,是明智自保的一次体现。当然,宝钗自私的一面也一露无遗。而对金钏投井一

13、事,我们不得不产生更多的思考。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宝钗安慰王夫人说:“ 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 ” 这里我们看到,说宝钗比较势利倒不为过,但说她是“ 万恶的女子 ” 便有些武断了。宝钗不是不辨是非,而是以她所依附的家族利益作为了是非标准。宝钗面对的荣国府是一个腐朽、 罪恶的封建大家庭,主子间、 主仆间的矛盾与争斗已是愈演愈烈。金钏绝不会是第一个屈死的丫鬟,正是对这种丑恶环境的洞悉,使宝钗并不想去了解事实的真相。这样的巧言安慰不但讨得王夫人的宽心,也体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难怪那个心地鬼祟、 几乎对所有人都怀有嫉恨的赵姨娘

14、,也惟独对宝钗由衷的赞美。根深蒂固的封建淑女思想已使宝钗失去了一个少女应有的天真、 稚气和单纯,青春的热情和光华在她身上收缩,退却为一个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尤三姐上演的一幕血的爱情悲剧连她的恶霸哥哥都为之悲伤,而宝钗则竟然“ 并不在意 ”,人间的泪痕和血迹在她看来已如此的平淡,实让人悲哀之极。“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从曹雪芹给宝钗的判词中可以看出,宝钗不是个阴险奸诈的人,只能说她又是一个封建礼教压榨的典型,她虽属于“ 主子 ” 阵营,但她不但谈不上能掌531握什么统治权力,而且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宝钗深知一个女人力量的渺小,在男权社会里即使自己有再大的才干

15、,反抗则必定以失败告终。她只是选择了“ 罕言默语 ”,一种她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岂不知,在这种社会里女子怎样的挣扎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悲惨。宝钗合乎封建礼教的“ 温情 ” “ 美好 ”,却使得宝玉由爱昵发展到敬畏最后到抛弃,“ 美丽 ”“ 无情 ”“ 能干 ” 仅仅几个词语无法概括薛宝钗,抑或不去赞扬,但她与宗法社会的周旋、 对美好生活的争取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三在 红楼梦 精心塑造的两类典型美的形象中,林黛玉代表着性灵,薛宝钗代表着理智;林黛玉代表着恣情适性、 敢于与封建礼教相抗争的自由人格,薛宝钗代表着循规蹈矩、 真诚奉行封建礼教的依附型人格。如王昆仑先生所说:“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

16、;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 。 ”“ 金玉良缘 ” 代表着功利的出于“ 家世利益 ” 的世俗婚姻,“ 木石前盟 ” 代表着超越功利的出于当事人个人意愿的彼此心灵相契的爱情,而在封建宗法社会里,“ 情 ” 被视为洪水猛兽。黛玉以“ 木石前盟 ” 而与“ 金玉良缘 ” 抗争,这抗争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违背了封建宗法思想所强调的“ 礼 ”,这就必然会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因而“ 木石前盟 ” 的爱情被扼杀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按照贾氏家族宗法秩序,在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这位“ 慈祥 ” 的“ 老祖宗 ” 看来,不经过“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的自由恋爱,是“ 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是有伤风化、 有违礼法,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当贾母得知黛玉与宝玉私相恋爱而犯了“ 心病 ”时,便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宝黛的爱情:“ 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