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经络美容一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548596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经络美容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实用经络美容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实用经络美容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实用经络美容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实用经络美容一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经络美容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经络美容一(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经络美容一实用经络美容一一、针灸(一)毫针法1、进针手法 进针时,左手应按压在穴位周围的皮肤上,这样既可固定穴位,减轻疼痛,又可以挟持毫针,使针身挺直,易于进针。(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指甲,垂直切压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贴指甲边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刺入应达到的深度(图 24) 。短针时多用,大部分体穴用这种方法。(2)夹持进针法:先用酒精棉球裹住针尖,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图 25) 。此法在肌肉丰厚的部位,需要长针时应用。(3)提捏进针法:左手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图 26)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表部位(如面部) 。(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食

2、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旁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图 27)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 。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刺入穴位,适用于人体的大部分的穴位,尤其肌肉丰厚的部位。(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 45刺入穴位,适用于皮肉较浅、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位或骨骼边缘的穴位。(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刺入穴位。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头、胸、胁肋部。3、行针手法(1)提插: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上提下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2)捻转: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幅度大

3、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捻转幅度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针刺手法除了最基本的提插捻转外,常用的辅助手法有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刮柄法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身,使针固定,右手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弹针法是以手指轻弹针柄。震颤法是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3)得气: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患者所感到的酸、麻、重、胀,操作者则有针下沉紧,如鱼吞钩之感。得气是经络气血对治疗的应答反应,是补虚泄实,调整气血的基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如果行针时,医者针下松、虚、穴、滑,这是气未至的表现(不得气) ,可能与下列因素菜关:体质虚弱;精神抑

4、郁消沉;取穴不准;进针、行针角度不正确;患者体位不当;气候寒冷、潮湿,令人不适。如果属于体质虚弱,则可以采取留针、温灸、按摩、提插捻转等方法激发经气。4、针刺的补泻 主要针刺补泻手法见表 7。表 7 主要针刺补泻手法简表补泻名称 补 法 泻 法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幅度大,频率快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轻 较 重疾徐补泻 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 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开阖补泻 出针后揉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孔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经而刺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

5、气时出针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5、留针与出针 进针行针后,将针留置穴位不动,以加强针感,留针时间多为 1020 分钟。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出完针后,应检查针具的数量,以免遗漏,造成事故。6、注意事项(1)过度饥饿、疲劳、紧张者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强刺激,可采取卧位。(2)经常检查针具,剔除生锈、变钝、带钩的针具。(3)有皮肤瘢痕、肿瘤、溃疡、感染的部位不宜针刺。(4)妊娠期、月经期不宜针刺入腹部、腰骶部腧穴。失眠一、主要表现失眠是指至少连续 3

6、周以上不能经常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轻者就寝之后难以入睡,或是补救时醒,或补救后易醒,醒后难以再补救,甚至彻底不眠。失眠对形神美容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美容问题,比如精神委靡,目光暗淡,脱发,皮肤晦暗无光泽,面容憔悴,黑眼圈,眼袋等均和失眠关系非常密切。良好的睡眠是皮肤美容,精神焕发的基本条件,形神美容都要靠睡眠来调整。二、病因病机1、西医认为 失眠有心理性的;有伴发于精神疾病的,有因药物或酒精引起的,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的。2、中医认为 本病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心肝心旺,扰动心神;或心胆气虚,善惊易恐,神魂不安,或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血不养神;或肾阴不足,心火内炽,心肾不交;或肝肾

7、阴虚,肝阳偏盛,相火扰动君火;或饮食不节,宿滞痰火,胃不和则卧不安。三、辨证施治(一)心脾两虚型1、主要证候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饮食无味,四肢倦怠,精神疲惫,舌质淡,脉细弱。2、经络治疗毫针:脾俞、心俞、神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针行补法。可以配合艾灸。穴位注射:脾俞、心俞、足三里。用丹参注射液 24ml,每次取23 穴。进外地得气抽无回血后,每穴注入 12ml,每日 1 次,10日为 1 个疗程。皮肤针:胸椎 512 两侧两傍晚、腰骶部、小腿内侧、足三里、神门、内关、中脘。用皮肤针轻轻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 1 次,条件许可下,宜在晚上睡觉前 12 个小

8、时给予治疗。耳针:皮质下、交感、心、脾、神门。刮痧:大椎、大杼、膏肩俞、神堂。配穴: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申脉。按摩:安神法(见前自我保健美容按摩) ,头部,脚部,下肢脾经,上肢心经。艾灸:百会。于每昨睡前用艾卷在百会穴悬灸 1015 分钟,阴虚者不宜。3、常用方药归脾汤加减:酸枣仁 15 克,知母 10 克,茯苓 10 克,黄芪 30 克,龙眼肉 30 克,白术 30 克,党参 15 克,远志 3 克,甘草 3 克。中成药:归脾丸。外用剂:丹参、白芍、夜交藤各 15 克,朱砂 8 克,酸枣仁、远志各 10 克。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临睡前取药 15 克左右,以麻油适量调和成糊状,敷于

9、脐中,胶布固定,每日换药 1 次。(二)心胆气虚型1、主要证候 多梦易醒,胆怯心悸,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象弦细。2、经络治疗毫针:定神针(定神:印堂上 0.5 寸;定神及定神: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 1.5 寸) 、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大陵、丘墟。针行补法,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可加灸。穴位注射:足三里、心俞、胆俞。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 B1 注射液。皮肤针:同“心脾两虚型” 。耳针:皮质下、神门、心、胆。刮痧:同“心脾两虚型” 。按摩:脚部、手部、头部、上肢心经、心包经、下肢胆经。3、常用方药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 15 克、远志 10 克、龙眼肉 12 克、丹参 15克、茯苓

10、 15 克、石菖蒲 6 克、知母 10 克、党参 15 克、朱砂 1 克。中成药:安神定志丸。外用剂:珍珠层粉、紫丹参、硫磺各 10 克。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临睡前取本散 1 克,放入脐中按紧,外以胶布固定。再取药末适量,用食醋调敷于膻中、气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 次。(三)阴虚火旺型1、主要证候 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烦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2、经络治疗毫针:前顶、后顶、络却、内关、神门、劳宫、三阴交、太溪、太冲,每次取穴 45 个,针行平补平泻。皮肤针:后颈部、胸椎 510 两侧、腰骶部、内关、三阴交、太溪。耳针:心、肾、肝、神门。刮痧:

11、腰椎 12 及其两侧,心俞,三阴交,太溪,内关,神门。按摩:脚部、上肢心经和心包经、下肢肾经。3、常用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 12 克,山萸肉 9 克,淮山药 12 克,茯苓12 克,丹皮 6 克,泽泻 6 克,黄连 6 克,阿胶 9 克,灸甘草 4 克。中成药:天王补心丹。外用剂:朱砂、石菖蒲、蜂蜜各 50 克,石菖蒲研细末,与其余两味共调成花生米状药饼,敷贴于涌泉穴。每天换药 1 次。(四)胃腑不和型1、主要证候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嗳气,矢气恶臭,大便不爽,睡眠不安,辗转反侧,舌苔厚腻,脉弦滑。2、经络治疗毫针: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厉兑、隐白、针宜泻法。皮肤针:胸椎 5

12、12 两侧、足三里、内关、天枢。刺激强度中等。耳针:脊柱两侧(颈椎尾椎) ,下腹部,脐侧区,中脘,足三里。先在脊柱两侧轻刮 3 行,至出现痧痕为止。重点刮胸椎 512 两侧,再刮下腹部、脐侧区。按摩:腹部、足太阳经背俞穴、胃经、脾经。3、常用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 12 克、焦麦芽 4 克、焦山楂 9 克、陈皮 6 克,半夏 6 克,茯苓 6 克,莱菔子 4 克,连翘 6 克,大黄 9 克。中成药:保和丸。外用剂: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 30 克,槟榔、大黄各 10克,芒硝 20 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 12 克,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中脘、神阙穴,用胶布固定,然后加上热水袋热敷 510

13、分钟,每天换药。(五)肝火上扰型1、主要证候 睡眠不实,多梦,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脉弦数。2、经络治疗毫针:定神针、前顶、后顶、络却、风池;内关、劳宫、神门;阳陵泉、太冲、行间、足窍阴。每次每组取 2 个穴位,针行泻法。皮肤针:后颈部、胸椎 1519 两侧、腰骶部、大椎、风池、期门、三阴交、太冲,重度刺激。耳针:耳尖放血,肝、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刮痧:同“阴虚火旺型” 。按摩:手部、脚部、肝经、心包经。3、常用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导赤散加减:龙胆草 6 克,黄芩 9 克,栀子 9 克,泽泻 12 克,木通 9 克,车前子 9 克,当归 3 克,生地黄 9 克,柴胡

14、 6克,淡竹叶 6 克,生甘草 9 克。中成药:龙胆泻肝口服液。外用剂:吴茱萸、菊花各 20 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先用温水泡洗脚部,并且将脚掌揉搓至发热,取 10 克药末,用蛋清调敷于涌泉穴以胶布固定,夜敷晨揭,连用 10 天。(六)痰火扰心型1、主要证候 胸闷,心烦,不寐,恶心,头重目眩,舌苔黄腻,脉滑数。2、经络治疗毫针:内关、神门、劳宫;前顶、后顶、络却;中脘、脾俞、胃俞、心俞、肝俞;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次每组取穴 2 个。针用泻法。穴位注射:中脘、丰隆。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 1 毫升,每日 1 次,7 次为 1 次疗程。皮肤针:胸椎 510 两侧、腰骶部、大椎、风池、中脘、内关、足三

15、里。中等强度刺激。耳针:耳尖放血。脾、胃、胆、心。按摩:足太阳经背俞穴(重点在脾俞、胃俞、胆俞、心俞) ,摩腹(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神阙) 、胃经、胆经。3、常用方药温胆汤加减:陈皮 9 克,半夏 6 克,茯苓 5 克,枳实 6 克,竹茹 6克,炙甘草 3 克。外用剂:生吴茱萸 30 克,研成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 5 克放入神阙穴,以胶布固定。四、饮食起居1、饮食宜忌 调配膳食,不寐者不论虚实寒热均不宜烟酒、咖啡、浓茶,不宜食用大辛大热、大寒大凉、食性偏颇明显的食物,以不耗气、不动火,平和的食品为主。勿拘泥于“养心安神”的思路,应辨证为先。(1)心脾两虚宜食龙眼肉、山药、大枣、莲子、荔枝、葡萄、黄鳝、牛乳、猪肝、猪血等。不宜生冷、寒凉。食疗举例:龙眼、莲子、百合、冰糖各 20 克。将前三者洗干净,与冰糖共放入碗中,加足水,隔笼蒸透,即可食用。(2)心胆气虚宜食龙眼肉、猪心、莲子、小麦、牛乳、牡蛎等。不宜生冷、寒凉。食疗举例:野山参 5 克,龙眼肉 200 克,高粱酒 1000 毫升,将野山参、龙眼肉浸泡在高粱酒中。并加冰糖适量。加盖密封。半个月后,可早晚各饮 20 毫升。(3)阴虚火旺宜食清润滋补之品,葡萄、梨、苹果、香蕉、柑橘、枇杷、杨桃、猕猴桃、西瓜、菠菜、空心菜、百合、莴笋、银耳、燕窝、鸭肉、鲍鱼、龟、甲鱼等。不宜温补性热之品。食疗举例: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