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534272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渝中区中小学劳技基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为了深入贯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渝教师20143 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 2015 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渝教师20152 号)精神,按照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渝中教人20159 号)精神要求,切实推进我基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制定我基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2、力提升工作方案。一、组织领导组长:连宏玲副组长:陈德钢成员:杨俊、唐红伟、徐晓、刘忠、周紫君、王勇、伍松- 2 -职责:制定学校培训方案,组织培训报名,加强学习管理,实施考核评价,建立培训档案等工作。专家组成员:连宏玲、陈德钢、唐红伟、郭刚、尹强、王勇。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习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践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紧紧围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总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学方式转变为抓手,遵循按需施培、以培

3、促建、以赛促培、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骨干引领、全员跟进、分级负责、协同管理”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我基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三、培训目标(一)通过解读相关文件,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3 -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工程流程和整体特点。(二)通过教师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相融合的现状分析,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重大意义以及职责和任务。(三)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开展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培训,初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协调、指导能力。(四)以设渝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平台,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促

4、进教学方式和教研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教师终身学习构建良好环境。四、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师。五、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培训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教育信息化基础、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网络研修部分共 5 个模块,共 40 学时(1600 分钟) 。模块模块专题专题学时学时教育信息化基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对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认识与思考,教育变革中的技6- 4 -术力量,教师学习与未来教学学校信息化管理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学校信

5、息化建设中的校长修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应对6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尝试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 TWT 创新思维工具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优化,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设计与实施,走进移动学习移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12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混合式研修模式对校本研修的推进,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工作坊的实践操作,网上研修的设计与实施8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多媒体资源获取与处理,微课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演示工具软件的使用,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操作与使用,网络调查与分析8六、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学习时间期限为 2015 年

6、月至 2016 年 3 月 1 日。七、培训方式整个培训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方式:网上选学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每个模块必须按最低学时选学,网上自主选学不少于 40 学时,其中学习时间按 1 学时 40 分钟计算,即网上学时的总时间- 5 -不少于 1600 分钟。每个模块中的学习内容由参培老师自主选学。学员先进行学前测试,并根据的前测结果进行选课,可以线上选学为主,线下集中补缺为辅,学习的内容必须包含每个模块的内容。线下集中面授学习 16 学时。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资源开发、校本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演练四个部分。专题讲座占 8 学时,主要包括项目介绍和培训要求、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7、、渝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网络研修方法、微课制作方法等课程。资源开发占 2 学时,主要包括制作一个微课或课件。网络研修占 2 学时,主要包括主持或参与一次校本网络研修活动。教学实践演练占 4 学时,主要包括一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八、考评办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选先、骨干教师推- 6 -选等挂钩。同时,纳入教师全员培训的内容,培训合格者按相应学时计算继续教育学分。、集中面授学习和网上选学两项考核均合格者总成绩即为合格。每学校可按总参培人数的 20%评选优秀学员,优秀学员的集中面授学习和网上选学两项考核均必须是优秀(

8、即 90 分以上) 。、学员个人考评主要包括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活动参与情况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等级控制在片区人数的 20%左右,片区内可根据学校的培训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名额分配。优秀学员本项目继续教育学分多计 10%,即 14+1.415.4 分。4. 学员基本作业包括:写一篇学习心得(500 字以上) ,独立制作一个微课,上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含该课的教学设计) ,参与一次校本网络研修活动,完成网上学习课程的学习。5. 培训期间全区将开展研修之星评选、校本网络研修活动评选、微课竞赛微课竞赛、学科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竞赛教学竞赛(教学视频竞赛)和优秀信息技术应用类校本课程评选等活动,凡优秀学员必须在集中面授学习和网上选学两项考核均为优秀(即 90 分以上) ,并在系列竞赛和评选活动中获得一个以上的区级一、二等奖。- 7 -九、培训经费学校根据相关文件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参训者以及学校所在片区获奖者进行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