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533409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程介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介绍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二、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 编:赵恩龙 王青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200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

3、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四、本课程教学特色(一)内容的丰富性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

4、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2. 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

5、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

6、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二)手段的创新性1. 充分利用声、像、媒体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 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三)方法的多样性 1

7、. 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 “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 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 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 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

8、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 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 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 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 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

9、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10、,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历史。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

11、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性和人文性。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

12、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13、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仅有60多所,随后有所增多,目前大约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开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