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533242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中国古代萌芽、农、天文学中国历史概览?夏(公元前 2070前 1600)?商(公元前 1600前 1046)?周(公元前 1046前 256)?秦(公元前 221前 206)?汉(公元前 206公元 220)?晋(公元 265公元 420)?隋(公元 581618)?唐(公元 618907)?宋(公元 9601279)?元(公元 12061368)?明(公元 13681644)?清(公元 16161911)一、自然科学的萌芽?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科学知识的萌芽考古证明,170 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就知道用火和打造石器。此外,80 万年以前的陕西蓝田人、40

2、-50 万年以前的北京人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旧石器中期和旧石器晚期的文明。北京猿人是第一支发现火的力量和学会使用火的猿人部落,使早期的原始人从茹毛饮血过渡到吃熟食,逐渐进入了文明的历史阶段。科学知识的萌芽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开始进入新石期时代。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见真证。在这一时代,中国古人已学会了烧制陶瓷,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 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考古学表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4500 年以前)人们就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观测天象。最早人们以日出为东、日落为西,以每天日影最短时太阳的方位定南北方向,后来又懂得了用心

3、宿(大火)的位置来确定播种季节(春分) ,通过天文观测和农耕的实践逐步懂得了四季的划分。 ?数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从那时起就有了初步的数学。 ?生物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考古挖掘发现的许多陶器和骨器上,都有鸟、兽、鱼、虫的图案。山西万荣荆村出土的彩陶上,还绘有根、茎、叶、花齐全的植物图案。 中国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 6000 多年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面刻有人面、鱼、植物等花纹和三角形原始宗教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对象来加以崇拜。它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原始宗教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探寻本氏族的起源时

4、产生的。自然崇拜和人们对自己氏族祖先的探寻相结合,便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3、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就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它与图腾崇拜的根本区别在于:图腾崇拜的对象是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祖先崇拜的对象则是人。但是,两者共同把崇拜的对象视为自己集团的祖先。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抟土做人”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农学和农业技术?天文学 ?数学?医学?地学?其它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的完成与完善 ?自然观农学和农业技术(1)夏、商、西周时期,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畜牧业地位经济单位相对于农业比重下降,采集狩猎活动已成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懂得了撂荒和轮作,通过驯养六畜,逐步

5、懂得了利用畜力作为能源。农学和农业技术(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逐步推广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生产手段提高,农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后,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谷物为主,以种植桑麻和饲养鸡犬等小家畜为副业。 管子? 牧民中记载的农业生产项目次序也是五谷、桑麻、六畜、耕作制发展为复种轮作制。 农学和农业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 、 任地 、辩土 、 审时四篇农业方面的论文,其中提到了重视农业、抓住农时、正确使用土地,合理密植等农业思想和农业技术。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奠定基

6、础。 农学和农业技术(4)上农 、 任地 、 辩土 、 审时四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农业文献。四篇出自吕氏春秋土容论 。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号称杂家的著作。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 年)。全书 26 卷,分二纪(每月一纪,每纪五篇),八览(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恃召、绰览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六论(开春、慎行、贵直、不芍、似顺、土容,每论六篇)。 上农等四篇就是土容论六篇中的后四篇。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农业思想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的论文,它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第一次阐明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

7、我国传统农学思想和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篇所记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诸如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则,以及播种方式和播种的各种技术(包括不违农时适时播种)等,奠定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这四篇农学论文,对我国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农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农学和农业技术(5)秦汉 400 年间,农民开辟耕作技术,发明和推广农业生产和工具,兴修农田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汉武帝晚期,在全国推广普及铁犁和牛耕法。农学和农业技术(6)汉武帝推行了两种增产耕作法:其一是开沟作垄的“代田法” 。 其二是氾胜之书中记载的开荒抗旱区域性精耕细作,深翻集中施肥的“区种法” 。 农学

8、和农业技术(7)? 氾胜之书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农书,作者氾胜之,西汉成帝时人,因汉书没有他的传,故其籍贯、生卒年月均无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农学家。 农学和农业技术(8)?氾胜之书提出了农业生产六环节理论,即及时耕作、改良和利用地力、施肥、灌溉、及时中耕除草、及时收获六环节,并对每一环节都作了具体说明。此外该书还对数十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进行了经验性总结。?氾胜之书总结了二干多年前我国关中地区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实践验,是我国最早一本综合性农书。它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包括各项生产技术措施,都给予详尽的说明。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许多技

9、术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农学和农业技术(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就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 533-544)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之一。? 作者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寿光县一带)人,曾任北魏青州高阳太守他写成齐民要术的时间大致在公元 533544 年之间。农学和农业技术(10)?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 92 篇,分 10 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齐民要术卷首的“序”是全书的总纲,它交待了本书写作的缘起和目的意图。其中绝大部分篇幅是列举历代有关言论

10、和事例,论证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最后一段扼要介绍了该书的写作态度方法和基本内容。 ?正文十卷,前六卷依次论述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技术,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其中又可分为作物、林果、鱼畜三个单元;七、八、九三卷论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的副业生产,是次要部分;卷十讲南方植物,是附录性的参考资料。 农学和农业技术(11)? 齐民要术系统详细他总结了北魏以及北魏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井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对推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作为大型的综合性农书、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出现,为后世大型综合性农书树立了典范。农学和农业技术(11)?曹魏的马钧是中国历史上伟

11、大的机械工程师,他曾改进织布机,并发明了翻车(即供农业上灌溉之用的龙骨水车) ,这种翻车在水泵发明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农学和农业技术(12)农学和农业技术(13)?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安定,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农业发展有利。这一时期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田畴垦辟、家有余粮” ,国家“库藏皆满” 。天宝八年(749 年) ,政府存粮达一亿石。研究表明,当时粮库的防潮防腐技术很高。那时南方水田耕作非常发达,生产工具也很先进。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 ,是中国最早关于农具的专著,记载唐代的“江东犁”已有多个部件,非常像现在南方农民在水田中使用的水牛的犁。农学和农业技术(14)?晚唐陆龟

12、蒙的耒耜经 ,是中国最早关于农具的专著,记载唐代的“江东犁”已有多个部件,非常像现在南方农民在水田中使用的水牛的犁。农学和农业技术(15)?江东犁农学和农业技术(16)?在灌溉技术方面,唐代发明并大力推广水车、筒车。北方主要用“以水桶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灌田;南方主要利用水流冲击竹筒旋转的筒车,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进行灌溉。 农学和农业技术(17)? 宋元明清时期,大德八年(1304 年)元政府的诏敕(chi)说王帧农书 “考究精详,训释明白,备古今圣经贤传之所载、台南北地利人事之所宜下可以为田里之法程,上可以赞官府之劝课、虽坊肆所刊旧有齐民要术 、 务本辑要等书皆不若此书之集大成也。 ” 农

13、学和农业技术(18)?王帧,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农学和农业技术(19)?王祯农书的主要特点: ?一是能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在此以前的农书,所述多以黄河流域的经验技术为主,因作者既熟悉北方农业生产,又因在南方数任地方官,故能比较南北异宜。?二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如对圩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等多种农田形式和许多水利设施及工具的作用和效益都有所论述。?三是能广泛介绍各种农具,可称是最大特色。书中对传统的大小农具和新出现的农具逐一叙述,并能对它们的性能和效率加以比较,说明了作者不但是一位农

14、学家,也是一位工艺学家。 “田制门”后附录“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是在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方面的重要贡献。农学和农业技术(20)?徐光启是中国明代末年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不仅以煌煌巨著农政全书彪炳史册,而且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学和农业技术(21)?农政全书:该书 60 卷,分农本、田制、水利、蚕桑、牧养、荒政等 12 门类,引用历代著作 300 多种,是科学的重要文献,刻印后不久就流传到日本。农学和农业技术(22)? 在科学思想方面他主张会通中西,所以徐光启同历代重农思想家一样,认为“富国必以本业” ,治国必须重农贵粟, 农政全书就是以农本思想为指导

15、思想写出来的农学巨著。他不仅重视总结、提高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且非常重视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农业政策措施等。他在农政全书里系统地论述了屯垦、水利、荒政等,他把这几项看作是农业生产上应采取的必要的政治措施。 由于徐光启认为富国安民的根本是在农业,所以他对“农事,尤所用心” ,农学是他一生中用力最勤、收获最丰的研究领域其毕生心血的结晶,临终前仍执笔病床,念念不忘的农政全书被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誉为“传统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 ”天文学(1)?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专管天文学的官员,他们把分散、零星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整理并使之为统治阶级服务。当时已懂得靠北斗星确定方位,用其他恒星确定季节。

16、?夏代已出现了天干记日法,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葵十个天干进行十进制的记日,把十天为一旬。天文学(2)商代进而把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用干支记日,六十日一个循环,这标志着 60 进位的形成。天文学(3)?夏、商、周时期历法方面出现了大月小月之分和润月法,并用置润法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这种阴阳合历在中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日制度体系。 天文学(4)?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专管天文学的官员,他们把分散、零星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整理并使之为统治阶级服务。当时已懂得靠北斗星确定方位,用其他恒星确定季节。 ?夏代已出现了天干记日法,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葵十个天干进行十进制的记日,把十天为一旬。天文学(5)?商、周时期很重视天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