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532561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摘要: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提问,大胆质疑,并学会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可通过课题入手,直入文章中心;各段击破,品味佳句;抓重点处设疑;巧用文中留白;利用课文和现实生活矛盾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阅

2、读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提问,大胆质疑,并学会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3、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呢?一、课题入手,直入文章中心一、课题入手,直入文章中心课题是一篇文章的题眼,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课题进行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阅读教学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想问、学问、会问,这样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对文章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文章中心,把

4、握文章脉络,对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作文教学把握文章中心巧取题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我在进行三年级上册花钟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接着出示课题,老师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有什么问题要考一考你的同学?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出发点是让学生想问、敢问,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无论如何尊重学生回答的自主,都绕不开教师的圈子,而教师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让会提问的同学有一种优越感,让不敢提问的学生勇敢提问,让不会提问的学生耳濡目染学会提问。对于阅读教学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很感兴趣,学生

5、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花钟像什么样子?花钟是钟吗,能告诉我们准确时间吗?为什么课题会以花钟为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经过全班的积极探索交流,很快找到了答案,提高了学习兴趣,有效合理地运用了课堂 40 分钟.二、各段击破,品味佳句二、各段击破,品味佳句对于小学生而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相对吃力,如果教师没有限定范围地去创设问题情境,固然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段落提出很多问题,但如何解决呢?范围太广,思考探究时间长,难度较大,内容太多,是否紧扣文本就不言而遇了。有些课文篇幅偏大,就难上加难了。教师可让学生分段学习,分段击破,学抓每段重点词句进行品析;

6、也可进行段落归类,把联系紧密的段落归在一块进行问题探索学习,这样降低难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既能快速地发现问题并提问,又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得心应手。如在进行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教学时,我采取分段击破和段落归类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分任务朗读段落,由学生自主分工,如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女同学边听边思考:有什么问题或出题考考同学?或四人小组分工,自主安排任务,如可以每人朗读一个句子,大家一起思考:有什么问题或出题考考同学?或两人朗读段落,两人思考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李四光和伙伴玩捉迷藏的游戏总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呢?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从

7、这个段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学习效率高。而把课文 3-8 段连在一块进行段落归类学习,这是李四光产生疑问后向老师请教的对话,可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情景表演后启发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从当李四光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提出问题后,在教师地指导下,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要多提一些广义性问题,所谓广义性的问题是指开放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感情性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回答答案单一,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三、抓重点处设疑三、抓重点处设疑重点词句段是构成一篇文

8、章的主体部分,紧扣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学生的学习才有目的,才有价值。如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师:这篇课文哪个段落或句子你不容易理解,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好吗?生:课文最后一段。师:你们有什么疑问?生:长处是什么意思?生抢着回答:优点。生:怎样把优点集于一身?生:就是把别人的优点学习和运用。师:你能具体说说吗?生:课文中发明家运用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你们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会儿请同学汇报。生:椅子加上四个小轮子就变成了轮椅。师:非常好,观察很仔细,还有不同的例子吗?生:铅

9、笔加上橡皮就变成橡皮铅笔。生:马加上人力车就变成马车。生:笔筒加上笔芯就变成圆珠笔。生:自行车加上电动机就变成电动自行车学生所举的例子让我非常惊讶,有一些我甚至想不到。从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问题情境,它作为指引学生通向学习探究的桥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它将学生处于一种师生平等互信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交流,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四、巧用文中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四、巧用文中留白,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在段落和句子后运用了省略号,就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这样的

10、运用不仅能精简篇幅和字数,还为作者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对于教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能拓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机遇,教师要巧妙运用这样的“留白”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盘古开天辟地时,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极为丰富,特别课文第四段描写具体生动,想象丰富合理,在段落结尾处巧用留白。我首先让学生对第四段进行品析、感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跟现实和事物的特征有很大联系,其次教师启发学生:作者已写到盘古的身体哪些部分发生变化?学生回答:气息、声音、双眼、四肢、肌肤、血液、汗毛、汗水。教师接着启发:想一想盘古的身体还没有

11、描写到?学生回答:鼻子、头发、骨骼、肌肉教师提问:咱们也来当当作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来写写句子,有没有信心?学生信心十足,说出了很多句子,如“他的鼻子变成了一座高耸的大山,两个鼻洞变成了高山下的两个黑黑的大洞。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他的骨骼变成一座座山脉。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泥土哺育着花草树木”教师就这样层层递进启发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探究,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着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为自己的想象力感到高兴。五、寻找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五、寻找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有些文章所反映的与现实和生活不太相符,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会有所偏差,这刚好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火花,在矛盾处创

12、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和作者的用意。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这篇课文有哪个段落或句子不容易理解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生提出了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接着启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为什么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灰雀又不会告诉他?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从这里你体会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提出来,引起学生强大的探究欲,学生在互相讨论和探究中很快找到了答案。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教师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和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013 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3.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