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

上传人:di****ng 文档编号:37525546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6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初级中学)最后冲刺卷最后冲刺卷(1)(考生版)(考生版)试卷题量:14题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限时:120分钟 测评/引用码:O9Onn4U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0现对A施加一水平 拉力F,则当F2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当F5/2mg时,A的加速度为1/3g。当F3mg 时,A相对B滑动。 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2、1/2g中,正确的选项为()。 A、 B、 C、 D、 2、如图所示,均匀带正电的绝缘圆环a与金属圆环b同心共面放置,当a绕O点在其所在平面内旋转时,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 感应电流,且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圆环a()。 A、顺时针加速旋转 B、顺时针减速旋转 C、逆时针加速旋转D、逆时针减速旋转 3、在磁感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作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s,s边线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n与B的夹角为仅,则通过半球面s的 磁通量(取弯面向外为正)为()。 A、r2B B、2r2B C、-r2Bsin D、-r2Bcos 4、已知厚度为d的无限大带电导体平板,两表面上电荷均匀分布,电荷面密度均为,如

3、图所示,则板外两侧的电场强度的大 小为()。 A、 B、 C、 D、 5、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片由下至上移动时()。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B、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增大 C、伏特表V的读数增大安培表A的读数减小 D、伏特表V的读数减小安培表A的读数增大 6、如图所示,C16F,C2=3F,R1=3,R2=6,电源电动势E=18 V, 内阻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关S断开时a,b两点电势相等 B、开关S闭合后a,b两点间的电流是3 A C、开关S断开时,C1带的电荷量比开关S闭合后C1带的电荷量大 D、不论开关S断开还是

4、闭合,C1带的电荷量总比C2带的电荷量大 7、下面是小张同学列举的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8、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处有一个光滑钉子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成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 放当悬线成竖直状态且与钉子相碰时()。 A、小球的线速度突然增大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减小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悬线的拉力突然减小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9

5、、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10、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三、案例分析题三、案例分析题 11、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 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 出的结论是什么? 观察时间的顺序 min 0 2 4 6 温度计示数0 O 0 9 现象 有较多的冰 少量的水 有少量的冰 较多的水 冰完全消失只有 水 全部是水 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

6、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 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 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占、,继续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 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0

7、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出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10分) (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10分) 12、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 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 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

8、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 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 四、教学设计题四、教学设计题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压强”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

9、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 小压强的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压强”一节关于“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 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图9.1-3压力作用的效果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压强的概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0、、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14、下面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 任务: (1)简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1、【答案】C【解析】 2、【答案】B 【解析】 由楞次定律,要使b中产生顺时针电流,则a环内磁场应向里减弱或向外增强,a环的旋转情况应该是顺时针减速旋转 或逆时针加速旋转,由于b环又有收缩趋势,则a、b环电流方向一致,所以B选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 4、【答案】C 【解析】 在

11、导体平板两表面外侧取两对称平面,做侧面垂直平板的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考虑到两对称平面电场强度相等. 且高斯面内电荷为2S,可得E=/05、【答案】C 【解析】 R0增大,R0与R2的并联电阻增大,整个回路的电阻值增大,电流值减小,电源内阻分压减小,所以外电压增加,所 以伏特表读数增大。R0与R2的并联电阻增大,其分压增大,R2支路电流增大,整体电流减小,所以R0支路电流减小,所以安 培表读数减小。 6、【答案】C 【解析】 7、【答案】B 【解析】冰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糕周围遇冷液化而成的。故选B。 8、【答案】C 【解析】 绳在竖直方向上与钉子相碰瞬间,绳子的拉力和重力都不对小

12、球做功,即小球的动能不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9、【答案】 【解析】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 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 果。 例如,在讲“乐音与噪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 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 慢的关系。 再比如,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

13、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生形成猜想与假设。 10、【答案】 【解析】在应用讲授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个性、动机、需要等的发展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处理教材。 (1)在思维方面,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如归纳推理的能 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初一和初三的学生有些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不同,如初一辩 证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初三则处于快速发展的转折时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讲授的内容,使讲授的内容应优 化的序列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

14、学习。 (2)在类属学习中,要遵循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呈现教学内容;对于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内容的呈现则要确保 系列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路线。 三、案例分析题三、案例分析题 11、【答案】 【解析】(1)此题的设计,活化了学生实验的考查,目的是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学生处理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 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对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冰的熔化规律。记录表中列出了随着酒精灯不断 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的状态这两个观察点的变化。实验是一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有目的地观察研究活动。正确解答本 题的首要条件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中的观察

15、点。答卷时,部分学生未看清题目的要求,不明确观察重点,出现了第一类错 误答案。 结论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是实验结果的必然推论。在尊重物理事实的基础之上形成知识结论.是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 科学世界观的需要。答卷中,部分学生无视题目中给予的实验记录,只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机械默写实验结论,出现了第二类 错误答案。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实验结论,不仅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也是将实验结论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 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言之无物.或不能一语中的,出现第三类错误 答案。 (2)从以上诸多错误还可看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 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仍然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决不能偏废。实验教学 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