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7522223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8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含答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第13页,总13页高一历史练习题高一历史练习题 1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 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3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 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国”与“家”的结合 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 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6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

3、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7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 ,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8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 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9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

4、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 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0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 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

5、中央集体 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设立中朝 设置节度使 设立通判 实行推恩令 A B C D 12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 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13图1和图2反映了汉唐间历史的变迁,以下选项正确的一组是( ) 试卷第13页,总13页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

6、平衡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A B C D 14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 题应该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

7、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6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17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 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 相符的一幅是( )

8、19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 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 会的职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雅典的什么时期( ) A.公元前8世纪 B.公元前6世纪初 C.公元前6世纪末 D.公元前5世纪 20“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

9、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21“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这 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 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22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 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 了古罗马( ) A依

10、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古代雅典民众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 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以上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 A公正原则 B自由原则 C专业化原则 D分权原则 24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 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

11、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5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 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试卷第13页,总13页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26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 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

12、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7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 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28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9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

13、解 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制 C按军功继承制 D按遗嘱继承制 3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 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31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 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大

14、臣掌握了决策权 3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 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33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 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 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34汉朝时期,武帝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