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7520724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激发新一轮财富涌现的载体。它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而且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革。一、青海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年均上升 1 个百分点2010 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 562.67 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251.63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4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311.05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5.28%。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

2、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 71.53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 27.02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 9.9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近 1 个百分点。表 1 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二)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随着青海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农牧区基层综合改革,城镇数量迅速上升,2000 年建制镇为 49 个,到 2010 年,建制镇达到 137 个,十年增加了 88 个,再加上 1 个省辖市和 2 个州辖市,市镇数达到 140 个,这是青海省城镇化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同时,青海积极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

3、,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0-2010 年,全省 GDP 年均增长 12.6%,非农产业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与 2000 年相比,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 15.8%和 11.3%,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4.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人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2010 年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 57.7413.6228.64,与 2000 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 14.7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 4.92 和 9.81 个百分点, 这些也促成了青海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

4、)八个地区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区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普查资料显示,2010 年全省各州(地、市)城镇化率比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面提升(详见表 1 )。受基础条件、道路交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区域综合功能等因素的影响,青海城镇主要分布在省内东部地区、黄河流域和青藏铁路沿线,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城镇较密集的东部,区域城镇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差异,区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表 1 青海省城镇化水平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地 区 2010 年2000 年2010 年2000 年增减(百分点) 全 省251.63180.0944.7234.76

5、9.96 海西州34.2722.9270.0362.107.93 西宁市140.69111.9763.7056.587.12 海北州8.967.8132.7828.214.57 玉树州12.155.3532.1119.9112.20 海南州12.575.8828.4714.6313.84 黄南州6.604.9025.6921.713.98 果洛州4.492.7424.7219.515.21 海东地区31.8918.5222.8312.1910.64全省 8 个州(地、市)城镇化排序,海西州高居榜首,为70.03%,其次为西宁市,达 63.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5.3

6、1 和 18.98 个百分点,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水平分别上升 7.93 和 7.12 个百分点;其后依次是海北州、玉树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海东地区,城镇人口占各地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32.78%、32.11%、28.47%、25.69%、24.72%、22.83%,比重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同 2000 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尤其海南州、玉树州、海东地区城镇化率比 2000 年分别提高13.84、12.20 和 10.64 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的另一个表现是青海各区县之间的城镇化差异。2010 年达到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区县 15 个,占青海县级个数的 32

7、.6%。超过平均水平的区县中,冷湖行委完全城镇化,城镇人口比重达 100%;城镇人口比重 90%以上的有 5 个:海西州的茫崖行委为 99.96%、西宁市的城西区为 99.79%、城东区 98.66%、城中区 95.5%、城北区91.24%;50%90%之间有 4 个,分别为格尔木市86.58%、德令哈市 70.15%、大柴旦行委 63.46%、海晏县55.34%;46%50%之间有 5 个,平安县 49.04%、玉树县47.16%、玛沁县 47.03%、乌兰县 46.88%、天峻县46.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31 个区县中,城镇化率达40%以上的仅有 2 个,区间 30%38%有 6

8、个,其余 23 个区县均低于 3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四)青海城镇化水平在西部排名靠前,但与全国相比仍有差距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排序中,青海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 19 位,与全国平均水平 49.68%相比,低4.96 个百分点。青海城镇化水平在西部地区排第五,仅低于内蒙古 10.78 个百分点、重庆 8.3 个百分点、宁夏 3.18 个百分点、陕西 1.04 个百分点。二、青海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制约青海城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

9、)自然与生态的约束。青海幅员辽阔,雪地、高山、沙漠、戈壁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占很大比重,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明显处于劣势,不少地方不具备城镇建设的条件,也很难形成密集且相互呼应的城镇群,城镇化进程缓慢。(二)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欠账多、底子薄、投入缺口大,诸多地区又为高原和高山峡谷,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加之当地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使青海无论基础设施的硬件管理还是软件都十分滞后,严重制约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社会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文明程度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进而影响了城镇化进程。青海是多民族地区,多数区域地处偏远,生产生活较封闭,城镇化发展难度大

10、。(四)广大农牧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在壮大特色工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是,青海工业化进程在外力作用下纵向推入,致使经济空间发展水平起伏大、反差强烈,尤其是广大农村牧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受资源配置和开发的聚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制约,以城镇为载体的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的各自封闭发展,阻碍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综合带动效应的发挥。(五)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城镇竞争力低。青海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资源诱导成为城镇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城镇化发展中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而忽视高

11、级人力资源、知识、技术与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三、加速青海城镇化的应对措施城镇化发展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特点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青海应结合自身优势,既要推动大城镇的发展,也要积极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和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走出各具特色的差异性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城镇化中的最大作用是生成、催化与提升市场力量。政府应根据城镇功能对城镇环境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对城镇中可用来经营的资源和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这些资源和资本最大化与最优化使用,

12、从而实现城镇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人口政策,加快农牧业人口进入城镇的步伐,通过鼓励和推进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农牧民宅基地置换、增加农牧民创业贷款等举措,促进农牧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土地制度,规范农用地流转,采取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面、保险面和提高社会救助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创业。(三)加快城镇空间的拓展与建设。积极

13、争取国家促进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的优势,实现城建投融资、建设与运营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和省外资本进入城镇建设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增强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努力构建联系各城镇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体系,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四)健全城市体系,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青海地域辽阔,交通不便,难以在广大地域同时进行开发,因此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是青海未来长期发展目标,在资源、土地等要素方面更加宽松,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

14、转移的成本,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城镇最优发展模式,也有利于培育青海的中型城市,进而形成与西宁市有效衔接的城镇梯次分布格局。 (五)促进城市内涵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城镇化过程,无一不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要素聚集规模及城市人口规模。因此,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为城镇化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为促进城镇化进程,青海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一是在城市产业布局上,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互动的连接点,是承载城市工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充满活力的产

15、业群。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要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重视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又要注重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使西部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在发展方式上,要以推进信息化为依托,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陈旧的规模扩张、外延拓展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一条全新的质量提升、内涵丰富、品质拓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将农业产业化纳入城镇工业化发展全局,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和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城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优势,大力推动其向农村牧区延伸,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统筹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把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城镇集聚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承载力,并辐射和带动行政村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