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515312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绞尽脑汁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引导学生审题,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在审题过程中,我教会学生分三步进行:一是读,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常言道:“书

2、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思考,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二是画,画就是让学生用符号画出题中的条件、问题及关键字、词。三是想,想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感觉无从下手,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无法分析、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以分解,逐步分析,学生对数量关系就不难理解了。如:1 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千克桉树叶,10 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按树叶? 学生读题后,了解到 1 只树袋熊一天的食量是千克桉树叶,可以先求出 10 只树袋熊一天的食量,再求出 10只

3、树袋熊一个星期(7 天)的食量;或先求出 1 只树袋熊一个星期(7 天)的食量,再求出 10 只树袋熊一个星期的食量。学生列出算式: 107 或710 都可以。 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题语言精练、抽象,短短几句话包含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对小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但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它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难了。例如: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 。如果长期背负过重物体,会导致腰痛及背痛,严重的甚至会妨碍骨骼生长。王明体重 30 千克,他的书包重 5 千克,(1)王明的书包超重吗?为什么?(2)称一称你的体重,算一算你负重最好不

4、要超过多少千克。题目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很自然地把题意与自己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题意,能较快地列出算式。像这样经常让学生把题意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就不会感到那么神秘、棘手、高不可攀了。三、绘画线段图,把应用题直观化图解法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明了的方法,线段图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画图,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明显地表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从而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解题方法。(一)、运用线段图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小明小时走了 2km,

5、小红小时走了 km。谁走得快些? 我的教学过程是:1、默读例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 1 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 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 3 份,其中 2 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 2 km,要求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 2 的,算式:2。再求 3 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二)、借助线段图帮助

6、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算理。由于线段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算理,是一种既方便,又极易办到的好方法。如教学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 15 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3)(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 = 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 X 千克。X X =15四、注重一题多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沟通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数乘法

7、解决问题中的例题 2,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口头列式下面两个准备题:(1)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 80 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2)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 80 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再提问: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1)(2)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然后出示例题 2: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汽车发出的噪音是 80 分贝,绿化带可以使汽车噪音降低,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思考:题目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谁是单位的量?用线段图该如何表示?根据线段图可以怎样列式?1)在小组内画线段图,

8、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寻找解题方法。2)在小组内交流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也可先求还剩多少分贝? 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根据线段图提出的解决办法及列出的算式。对比观察: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引导学生列出下面两个算式:8080 801这样,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四、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借助“班

9、班通”这些多媒体,把应用题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下过程:1、演示:将等分成 16 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2、寻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S = r rS 圆 = rr = r2 3、探讨: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1)将圆 16 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

10、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rr16=r2(2)将圆 16 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即一个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圆面积 =r= rr8=r2还可以取 3 份、4 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极感兴趣,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帮教师解决了教学中比较棘手的讲解过程,可谓是事半功倍。 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因题而异,要帮助学生分析好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从中选择出简便易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