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509396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践行弟子规简介读弟子规 行圣人训 做明礼人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全文仅 1080 字,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被誉为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倡导落实到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从修身、齐家开始,敦伦尽份,扎好做人的根本,在家庭、社会中做出好的榜样,带动社会善良风气,从而实现幸福人生、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我校 hhh 老师从 08 年开始与同学一起学习了弟子规,每天早晨以弟子规作为晨诵诗来开启美好的一天,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效果。2011 年 4 月 14 日以“事从点滴做,正己化人”为

2、主题的践行弟子规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教育局 ffff 股长以及我校领导、全校 70 多位班主任和部分家长、学生代表共 1200 多人参加了现场会,这次活动后,诵读弟子规活动在我校蔚然成风,方兴未艾。在这种生态德育建设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利用弟子规重塑了师生关系。 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悌)”是一种尊重教育。 “言语忍,忿自泯”,说话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自然就消失了。我们抓了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应用弟子规,当孩子们下课时,在老师面前吵吵闹闹,我们给他们讲“尊长前,要低声”。当上课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听不见时,我们给他们讲:“低不闻,却非

3、宜”。这样就避免了师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谐的师生关系,美不胜收,相对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良师益友。善用弟子规和谐了生生关系。 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能够从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 弟子规要“泛爱众”,要博爱,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把一颗博爱之心化为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在解决矛盾时总是说对方的不足。在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弟子规来教育他们。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就不要

4、说出来。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的善行,宣扬别人的恶,就等于自己作恶。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都是些小事,学生都能够做好诸如此类的小事,班级这个小社会就和谐了,生生关系就融洽了。三、巧用弟子规亲密了家庭关系。学生开展了诵读弟子规比赛,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一周护蛋活动,请全班学生的母亲来校过母亲节,给父母洗脚,假期坚持做一样家务,唱感恩歌曲等活动,和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四、力行弟子规,播种好习惯。 弟子规认为,应

5、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1、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基础, “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 “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 “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总之,诵读弟子规以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非常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了,耳熟能详的污言秽语变成了娓娓动听的文明用语,不再有人随地乱扔垃圾,打架斗殴已成为历史,男人仿佛绅士一般,女人好像淑女临风,人们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时你再走进王中的校园,诧异的感到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同学们在表演感恩的心践行弟子规现场会一角同学们在汇报诵读、践行弟子规情况现场会引起家长共鸣,无不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家长和教师交谈现场会上其他班级代表在认真做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