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749974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 摘要: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效果。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特色与启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是育人教育,是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因其鲜明特色和显著效果而颇具影响。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基本内容韩国在近代从殖民属国到独立国家的过

2、程中一直比较重视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状态问题,尤其关注学校国民精神的教化和培育。1948 年,韩国颁布了体现国民精神建设目标的教育法,提出社会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2史与现状、培养国民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 。这一目标,首次勾画了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基本内容的轮廓。此后,伴随着韩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理念逐渐增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 7 次课程改革,包括个体生活礼仪、道德品质、国家意识以及社会规范在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成为当今韩国学校道德

3、教育的重点。进入 21 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提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主导 21 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而又有创意的主体韩国人” ,即培养熟悉基本生活习惯、礼仪和道德规范,具备合理判断和解决道德与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市民意识、国家和民主意识、世界和平与人类共赢意识,具有实践理想的道德趋向的现代韩国国民。这样的中心目标,实际上确立了韩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基本内容。学生是国民中的精英分子,学校是国民精神教育的思想熔炉。围绕着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国民精神教育的丰富内容。1.历史文化教育韩国文化隶属于东亚文化圈

4、,与作为其近邻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中,韩国文化从中3国的儒家文化中获益颇多。面临着 21 世纪的文化竞争,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韩国对保存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相当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韩国人把历史文化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和更值得护佑的精神珍馐。从近些年发生的韩国对“端年节” 、 “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注”的事件,也不难看出韩国对历史文化的极端重视和强烈的占有心态。作为文化传播的集中营,韩国学校教育承担了“保护历史、传续文化”的神圣使命,对历史文化教育予以特别关注。学校除了在其常规课程设置中普遍地开设了占比例很高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科目外,还

5、在各门课程的组织教学中尽可能地渗透韩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教育元素。从内容上看,韩国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除了对韩国形成发展史、韩文化史、韩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史以及抵御外侵的不屈抗争史进行大量教育外,更侧重简单历史文化知识传授之外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培育,尤其是渗透民族自强心、自信心、复兴意志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的途径除了知识灌输,更多的是自然熏陶、参观访问和实践教育。学校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宿舍和办公场所悬挂人物、书法、绘画等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故居、遗迹等,通过这种名实结合的历史文化教育,学校着力唤醒学生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历

6、史意识,尤其增强了学生对家园、祖国和民族等身份符号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认同。42.道德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既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提出,韩民族的德育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在这德育“六性”中,自主性指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公益性指尊重集体利益和秩序;协同性指互助合作精神和团结互爱精神;勤勉性指正直和诚实的劳动态度;奉献性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效率性指合理、主动的创造。可以看出,这些德育要求在具体内容上都与国民精神有关。不少人认为,韩国是今天世界上儒家传统保

7、留得最好最完整的国家,也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典型。如果就当今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特色和主体结构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儒家思想是韩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讲究为人之德,注重人身修为。儒家的传统道德从古代三国时起就成为韩国“太学”的道德教育的依本,尽管经历时代变化,儒家伦理至今仍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主体脉系。古代韩国学校曾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伦理纲常,作为个人修为和安国立命的目标。今天,韩国学校的国民精神教育承袭和发扬了注重道德精神历练、强调培养道德人格和5精神品质的传统,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韩国学校道德课程把培育现代有道德公民的目标,渗透和结合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内,

8、制定了层级分明、循序渐进的现代道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采用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使学生们接受浓厚的道德熏陶和国民精神感染。当然,随着时代的变革,韩国学校的道德传统教育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了过去的封建道统的说教内容和方式,而是结合着时代要求灵活地把传统道德精华化身在现代道德理念中。3.生活习俗教育生活习俗是反映个体精神面貌的标志,也是国民精神教育从社会个体抓起的基本突破口。韩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要培育文明、健康、积极、进取、有创造力和道德心的现代国民,必须重视社会个体的生活习俗教育。因此,韩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生活习俗教育,努力将社会生活中移风易俗的精神及做法延伸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寻找校

9、园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结合点上来调节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为塑造儒雅温文的礼风、培育文明国民奠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礼仪教育和节俭奉献教育。韩民族承袭了儒家“重礼”的优秀传统,非常重视礼仪。不少韩6国人认为,礼仪是为人之基本,只有学会礼仪,才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在礼仪教育方面,韩国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生活多方面的礼仪内容。学生从上学之初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一般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礼节习惯开始,如在家、在校怎样表敬守礼,参加社会活动该持有何种礼仪等,一直到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礼节习惯。这些礼仪习惯往往在经过长期的教化后,能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

10、实践中得到巩固和体现。在节俭奉献教育方面,韩国人崇尚勤俭节约,讲求利用,提倡利己利他双向并举,要求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奉献他人。不少学校都设有“Anabada” 组织,号召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进产“节约、分享、交换(使用)和再利用” 。该组织还定期举行活动,参与者会把自己不用的旧物低价卖出,购买别人的旧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有钱物节余都捐献给社会福利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在学生中有效地普及和提高了勤谨、节俭的观念和共,享、奉献的意识。二、主要特色长期以来,韩国学校在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方面善于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社情的有效途径,在总体思路、7建设布局和实践途径上,呈现出

11、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韩国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从 20 世纪 60 年以开始,韩国为传承儒教,就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要求学生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著名儒学思想家的理论,接受“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敬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韩国政府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多次对教育科目进行过调整和改革,不断结合着国情要求调整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提高道德教育的力度和分量。按照国家政府的要求,韩国学校也把培养韩国学生的国民意识、思

12、想观念和价值理性确立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把道德精神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要务,把道德养成视为学生教育的中心。在韩国,从小学开始就普及了附着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又凸显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所有环节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普遍开始的学校道德课名称和重点不同,大体由“个人生活” 、 “家庭近邻及学校生活” 、 “社会生活” 、 “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其教育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社交礼仪、道德8规范,养成健康的公民道德性,培育礼仪、秩序和共同体意识。 “个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 ;“家庭近邻及学校

13、生活”部分包括敬爱他人、家校礼节、爱家爱校等要素,强调“孝道、礼貌、和睦、协同” ;“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扶助协作、公益公正、民主秩序等要素,强调“宽容、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律己、正义、环境和共同体意识” ;“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团结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要素,强调“三爱” ,即爱国家(忠诚) 、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 、爱人类,提倡关注“国家、民族、安保、和平统一、人类发展等” 。从总体上看,这些课程的内容侧重“善、爱、和、礼、孝”等基本人格价值和社会理念的普及,同时也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等概念关系的理顺。按照这样的教育内容设

14、定的课程,不仅在数量上比其他任何人文教育科目都占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通过“链条式”的承接模式,把作为韩国国民所应培训的内容渗透到了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礼仪、公德和理想教育之中。尽管各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期的道德课内容不尽相同,国民精神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这样,以压倒式的强势道德教育所营建的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模式,就成为韩国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一般而言,在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伦理道德教育后,青年人就基本能够为培育努力奋发的生活态度、勤谨奋斗的9立业精神和顺应民族国家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 2.建设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之所以开展的持续而有特色,与其牢固的支

15、撑和维系体系有密切关系。从学校国民精神建设的外围布局上看,支撑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两根支柱,一是文化传统,二是现实政治。就文化传统而言,韩国政府和社会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政策和制度的带动下,已经养成了一种团结一致、全民性的“文化家私”情结。近年来,韩国对其以儒家为代表的所谓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不少韩国学者自己都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魅力就是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儒家思想的传延。韩国处于亚洲文化圈内,将来自中、日及周边诸国的文化集纳糅合而自成体系的韩国儒家理论,对韩国社会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韩国旨在进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16、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儒家文化原本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也有浓厚的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门第意识等腐朽成分。韩国政府和社会尽力克服上述消极成分,大力提倡儒家文化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10拼搏等优秀思想品质,使韩国国民精神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扬弃、科学继承和发展。从现实政治来看,从早期受统治和压迫中形成的“殖民地抗争意识”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韩国政治变迁中,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进程而消弱,反而在韩国民主式的威权政治下得到助长和增强,这种意识在国民精神中的一个反映,就是社会道德结构中的民族意识和精神自立的成分,无疑与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实际上,从历史上的韩国教育改革中政府对道德课程的目标调整可以看出,韩国国民精神教育在从内容思路到普及实施的所有环节中,都渗透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尤其与政府所倡导的现代自由民主意识、爱国安保统一等价值结合在一起。当然,尽管韩国的道德课服务于政治,而且被融人到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但它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