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96134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外资并购对产业发展的正负效应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外资并购对于中国产业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微观市场主体再造、提升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与经营层次,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破原有市场结构、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及形成对外资的依赖。关键词:外资并购 产业发展 正负效应 外资并购如同一柄双刃剑,在因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国际市场渠道而推动一国产业发展之时,也会改变原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导致垄断,甚至危及一国经济安全。我国在推动外资并购业务过程中,只有对这柄双刃剑的正负效应有着清醒地认识,方能切实加强政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外资并购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正面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在分享中

2、国市场这一巨大的蛋糕之时,也为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国际市场,促成了相关产业的萌动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资并购打破了国内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再造了微观市场主体,从而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外资的介入,首先打破了国内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接踵而至的是公司董事会的改选和再造。这一变动的真实意义在于彻底改变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顽疾,构建和培育起一批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微观市场主体,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一股独大的缺陷,建立起符合市2场经济要求的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此点对于众多行业内的排头兵上

3、市公司尤为重要。我国 1000 多家上市公司中 90%以上由国有企业改制或发起设立,大股东一般为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此造成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上市公司存在的所有问题中尤为突出。一股独大是因产权高度国有而产生,内部人控制则是因产权高度集中但却“缺位”而造成,这些导致很多上市公司治理失效、无视市场规律、行政命令式经营管理盛行、条块分割严重。通过引入外资大股东进入董事会和决策层,则可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营企业。如江铃汽车在 2000 年之前,曾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戴上 ST 的帽子

4、,但自福特汽车入主后,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升,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二)外资并购促成管理模式的整合与再造,提升了全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外资介入国内企业,对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多数行业,跨国企业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成熟的管理方法,表现出较国内企业高出很多的经营管理效能。外资并购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管理模式的整合,整合的效果直接决定并购目标实现的程度,但整合并不等于完全否定本土化的内容。如1996 年德国博西华(Bosch und Siemens Hausherate)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德方入主扬子之后,双方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开始凸显出

5、来,扬子与博西华的管理层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共享的价值”(Shared Values)。德方管理层具有较高的素养,他们追求在员工之间建立机械似的联系,从组织结构到规章制度,全部照搬德国企业严谨、甚至刻板的那一套。而扬子的核心管理层几乎全部是早年靠大干快上,3从基层选拔的,他们当中没有几个人真正受过高等教育。德方以全面清洗原中方管理人员的方式来解决管理模式上的不协调,结果是并购中作高价入股的健全的销售网络顷刻崩溃, “扬子”品牌价值亦不复存在。双方管理模式整合的失败直接导致德方并购目的的流产,直至 2001 年,德方开始将德方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与适合中国本土国情的做法结合起来,再造既包

6、括西方先进管理内核又富含中国本土特色的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迅速有了起色。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受制于高级经理人才的缺乏,跨国公司介入国内公司董事会后,还会派出一些优秀的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层,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内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对培养国内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影响重大。如国内较早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企业,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江铃汽车等不仅自身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队伍,而且为国内其它汽车制造企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提升全行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 (三)通过资金、技术、品牌、国际市场渠道的引入,全面提升行业的经营层次与市场竞争能力 外资

7、介入后,通过注入资金、技术设备,迅速实现国内企业设备换代和产能的扩大,如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后,淘汰原扬子总厂的几乎全部机器设备,全部采用德国新进设备,生产能力亦由年产 60 万扩展到 120 万台。同时,外商尤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的输入,会快速提升被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知名度、市场形象,以及驾驭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如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美国爱默生电气公司收购华为集团下的安圣电气,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电器,法国通用水务公司受让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 50%股权等并4购业务,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促动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龙头和标杆企业。外资对于中国汽车行

8、业在技术、资金、品牌、国际市场渠道上的影响更加突出,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的成长,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直至目前也仍难以脱离国际汽车跨国巨头的扶持。 外资并购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正如前文所言,外资并购对于一国产业发展而言,如同双刃剑,因资本、技术、品牌、国际市场渠道带来的利好也会被并购导致的市场结构的破坏、民族产业的衰败等负面效果而冲淡。但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流动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与整合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当然,在充分利用外资并购带来的契机之时,亦要对其负面效应有着警醒的认识。 (一)外资并购打破原有市场结构,导致垄断,设置民族产业发展的多重障碍

9、 外资并购如果不控制,过度发展,则可能影响市场竞争状况,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直至形成垄断。首先过度并购会引起产业的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企业间的失调。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资过度并购快速提高市场的集中度,打压市场上的竞争者,逐步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新格局。寡头为了实现垄断利润,便可能会公开或秘密的就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销售地域达成种种协议。寡头间相互协调的结果,会导致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其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过度并购将导致独占,并提高市场进入门槛,进一步限制竞争。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后,即使不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也可直接凭借产能优

10、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独立采取市场行5动,从而会提升行业新进入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是产能、资金规模门槛,当市场被少数寡头垄断和瓜分后,产能高度集聚,进入行业的最低资本限度亦明显提高,规模较小而又缺乏特色的新企业很难开张;二是资源门槛,外资并购后,在原材料来源、人才、专业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垄断优势,新进入的企业基本上难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原材料、人才、技术。从外资进入后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看,某些行业已形成了被外资所垄断的局面,如计算机、通讯、飞机制造、化妆品及电梯制造等行业的美资垄断、汽车行业的法资和德资垄断等。 (二)外资攫取重要资源,控制重要产业与关键技术,造成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11、 经济安全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既要看到外资并购后带来发展亟需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及国际市场渠道,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并购乃至恶意并购可能会对国家经济的安全运行及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在宏观政策上加强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与引导,谨防引狼入室、养虎为患。部分跨国企业,在华并购目的在于取得稀缺资源的控制权,在取得控制地位后,则将在中国开采出来的稀缺资源陆续运回母国。这种以牺牲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为代价的引资,虽可在短期内带来资金及就业的机会,但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外资通过并购取得控制权后,只会在华完成附加值极低的开采及初级产的加工,而后,则会将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12、出口母国,在母国完成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稀缺或战略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外资并购后的掠夺性开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导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资源保障。大多数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瞄上中国 13 亿人口创造的巨大市场,和看重国内企业多年经营累积起来的销售渠道、营销网络,外资通过并购,会很快掌握目标公司的销售渠道、6网络,绕开关税壁垒,抢占住国内市场。同时,多数跨国公司对于目标公司,即便是独资,也通常会牢牢控制住关键技术、尖端技术,限制在华的技术开发能力。故中国需要外资的介入,以增强行业发展的活力,但亦要提防恶意并购、过度并购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三)本土化品牌流失,自主开发

13、能力有限,形成对外方的高度依赖,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外资并购业务中,自有、本土化的品牌常被遗弃,逐步被相关的外资品牌所替代,如扬子冰箱被并购后扬子品牌已不复存在。品牌的逐渐流失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流失,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企业失去了创立自有品牌的机会,抑制了国内企业未来的独立发展空间。并购后的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多数仍停留在产品引进改型阶段。考虑到技术保密问题和技术领先带来的收益,在我国从事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多数从事适应型研发活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也主要是进行新产品的本地化研究,新技术、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创新能力仍在跨国公司母国。据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扩散问题进行的调研,超过 93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技术扩散行为,即国产化行为,但 77.5的企业处于浅度国产化阶段,有深度国产化行为,即关键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的企业只占16.25,而仅 6.25实现了技术创新。缺乏品牌和技术创新后的国内企业,只能高度依赖于跨国公司,企业独立发展的空间狭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