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94441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摘要:财务重述制度在美国是比较成熟的财务报表前期差错更正制度,近年来在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刚刚引入财务重述制度,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在介绍美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同时,建议我们国家在公司治理、证券监管和司法实践上建立配套措施,使前期差错更正的追溯重述法和以前运用的追溯调整法明显区别开来。 关键词: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2006 年 2 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了较大变动。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求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新准则把追溯重述法界定为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

2、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在会计准则指南中对追溯重述法没有更具体的规定,只是简单地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和追溯调整法相同。以至于有人据此认为追溯重述法和以前的追溯调整法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不同,但从内容和会计处理的结果看无实质差别,两种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完全相同1。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在美国,财务报表的重述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天大的事,重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管理层的更换和审计事务所的诉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因前期差错导致的财务报表重述和因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追溯调整相比,是一件严重得

3、多的事件。本文拟对财务重述(Financial Restatement)制度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作一考察,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2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制度的规定和现状 1971 年 7 月发布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 20 号意见书会计变更(APB 20:Accounting Changes),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APB 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的“差错”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忽视或误用。APB 对财务重述和追溯调整有着明确的区分。对于由于新情况或事后变化导致会计估计

4、变更,不必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告,只需按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APB 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也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除了少数例外情况)。 财务重述制度在会计处理上包括追溯调整和重新表述两部分内容。上市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重新表述的具体做法就是向 SEC 提交 10KA(经修改的年度报告)或 10Q/A(经修改的季度报告),代替以前存放在 SEC 的电子化数据系统(EDAGR)中的年度或季度报告。除此之外,上市

5、公司还需履行证券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根据 Form 8-k 中 4.02 条的要求,公司应该对以前发布的财务报告不再有效作专门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预见重大差错的更正事件将会对投资者决策或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也应该及时进行披露,不能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通常披露信息的方式是发布新闻公告和向 SEC 提交 Form 8K 格式报告,或者两种方式兼而用之。例如安然公司(Enron)于 2001 年 11 月 8 日向美国证交会提交 Form 8-K,宣布由于隐藏债务和虚增利润等问题,准备重新表述 19972000 年度的财务报告。世界通信公司3(WorldCom)于 2002 年 6 月 22

6、 日发布临时公告,宣布存在一笔不恰当的资本支出导致虚增利润 30 多亿美元,因此拟对其 2001 年度财务报告和 2002 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重新表述2。 虽然财务报表重述的制度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人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此制度进行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年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逐年增加,其增长的势头至今不减,造成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以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统计为例,1997 年有 83 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到 1999 年这一数字上升到 151 家,2000年继续上升到 171 家,2001 年达到 195 家。同一时期全美上市公司数量从 9 275家减少到 7 902 家,因此重述公司所

7、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从 1997 年的 0.89%一路上升到 2000 年的 2.47%,增长趋势显著。 萨奥法案(Sarbanes-Oxley Act)通过后,美国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加强了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导致美国财务重述案例一再创出新高。2006年 12 月,美国学者 Lynn E. Turner 和 Thomas R. Weirich 所作的研究表明:2005 年有 1 295 家美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填制了重述财务报表,几乎是上一年记录的两倍。相当于 12 家公众公司就有 1 家重述报表(2004 年是 23 家中有 1 家)3。另有资料表明:2006

8、年全年,美国公众公司共发生 1 876 起重述案例,比上一年又上升了 45%4。 二、财务重述的后果 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Richardson et 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4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

9、东提起诉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 1.财务重述的公司股价大跌。GAO 以 1997 年 1 月 1 日至 2002 年 3 月 26 日的 689 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宣布财务重述的三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跌大约 10,市值损失累计 1 000 亿美元。Palmrose et al.(2004)检验了从1995 年到 1999 年 403 个发生重述公告样本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布财务重述的两天里,平均产生了-9%的累积超额报酬率;Wu(2003)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在公布的三天

10、内平均会产生-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这种显著负向的报酬率从财务重述公布前的 169 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布后的 85 天。基本上这些研究都发现市场反应的程度与重述发生的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来说,与收入确认、核心盈余和财务舞弊相关的财务重述会导致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 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 Lynn Turner(SEC 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 “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 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发布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

11、onse coefficient)”,发现发布财务重述前季度盈余公告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发布财务重述后,季度盈余公告对股票价格的显著影响消失了,这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收益质量产生了怀疑,投资者对发生过财务重述的公司的信心已经丧失。GAO 还总结了针对投资者乐观指数下降的原因开展的问卷调查,在众多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中,不正当会计行为的负面影响位居首席。2002 年 2 月,70%的5被调查者因为会计问题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五个月后,这一比例上涨到91%。34%的被调查对象于 2002 年 2 月表示由于不信任会计信息而很可能不会投资于证券市场,五个月后 40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同样态度。 3.投资者的

12、诉讼行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的财务重述可能引起共同诉讼和私人诉讼。财务重述在于向投资者宣布, “我们撒慌了”,这为投资者诉讼行为提供了方便。公司宣告重新表述财务报告的新闻稿或 8K 格式报告记录了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金额、原因等,因此降低了投资者的举证难度,增加了投资者诉讼获胜的可能性。Michael C.Sullivan(2002)的统计表明,19911995 年,财务重述引起的诉讼占股东共同诉讼(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的 9%;19962000 年,这一比例增加至 19%。ZoeVenna Palmrose et al(2000)发现,1995 年 1 月

13、1 日至 1999年 6 月 30 日的 416 家财务重述公司样本中,157 家公司(38)遭到起诉。Palmrose and Scholz(2004)研究了财务重述与集体诉讼之间的联系,发现财务重述金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最近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前期销售收入增长越大、重述引起的市场反应越大,就越可能招致集体诉讼。Lev et al.(2007)发现导致消除或缩短盈利增长模式的财务重述相对其他重述类型更可能招致诉讼。 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

14、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 et 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 三、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历程 6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还刚刚起步,它是在财务报表中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如果把会计准则中有关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财务重述制度的一部分,那么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1999年 1 月 1 日实施,2001 年修订)的出台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提出了会计差错的概念,并对其处理作了规定。但该准则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附

15、注中对会计差错进行披露,实际上导致会计差错信息在披露上的不完整、不突出。这一弊端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有恃无恐地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显示,这一期间上市公司发生会计差错的比例非常高,1999 年为 32.88%,2000 年为32.10%,2001 年为 47.21%5。其中,TCL 通讯事件的发生对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影响较大。 1998 年 TCL 通讯刚刚配过股,1999 年出现巨亏,2000 年(调整前)有少量盈利。到了 2001 年,该公司主动对其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公布在 2000 年少提坏账准备 4 392 万元、少提存货跌价准备 2 556 万元事实,并进行追溯调

16、整。事后,TCL 通讯 2001 年实现 2 154 万元的利润。如果不追溯调整,2001 年就要消化上述潜亏,会出现亏损。为了实现盈利,TCL 通讯选择了让以前年度大亏的做法6。TCL 通讯有问题的财务报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有关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失败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 2003 年。证监会在 TCL 风波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对会计差错作了专题研究,证监会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调节各年利润,以达到融资标准或避免因连续两年亏损而使股票被特别处理的目的。12 月1 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9 号财务信息7的更正及相关披露。首次提出了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此时财务重述制度已经初见端倪。 但与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相比,此时我国的制度中仍然广泛存在会计处理不清楚、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财务重述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朱莲美(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