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93670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研究公司财务造假一般是为保融资资格(包括 IPO 和再融资),或者避免亏损,甚至 ST、PT,以致退市。从理论上说,其造假手法并不很多,无非是虚增收入、虚减成本费用、虚增资产等。一般可从其财务数据发现疑点。常见的线索有以下一些:纳税情况异常1.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不一致。一般来说,企业的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不一致应属正常情况,因为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尚未完成审计,而审计时多少会存在一些调整。但如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相差较大,企业的业绩则非常可疑。如某企业 19992002 年所得税申报表上反映的利润总额为1238 万元,而财务报表上反映为 4051 万

2、元;流转税申报表反映公司本产品销售为 22168 万元,而财务报表反映为 25205 万元。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公司有多套报表,其向税务申报纳税时使用的报表与向外披露的报表不同;其二,公司的内部控制薄弱,平时账务处理错误较多,在审计时需做较多的调整。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财务资料都相当可疑。2.应交税金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或突然减少。按照税法规定,企业纳税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企业欠税时间不应超过三个月,换句话说,企业会计报表的应交税金余额顶多是近三个月的,因此其余额不应太大,如某企业有如下财务资料如表一(单位:万元,后均同)。表一 20042003200220012

3、0001999主营收入 12008175571939915981653785622主营利润 509960106228520022632811净利润 161222172932420918432033应交税金 4060359323182172858830该企业每年利润不高,尤其是最近几年,净利润连续下降,应交税金却逐年升高,就是可疑现象。再如另一企业的财务资料如表二。表二 200420032002200120001999主营收入 15665183821635514681132303266主营利润 1023913171102201161271622475净利润 4659805286808301529

4、21732应交税金 545315120793111781599该公司解释 2001 年应交税金大幅下降的原因:根据当地国家税务局出具的文件,公司的纳税符合国家政策。公司根据文件带来的对以前年度损益的影响调整了 2001 年期初未分配利润,并对本期应交所得税、增值税作出了相应账务处理。当然,我国各地税收征管差异较大,也可能出现企业想交税,而税务局不愿意收的情况,因此纳税资料与经审计的财务资料不一致或应交税金余额巨大,并不能说明企业有问题。但这些都属异常现象,需注意。现金流异常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将企业的盈利状况同现金流状况对比,可以看出企3业的收益质量,如果企业通过虚增收入来包装利润,则虚

5、增的收入很可能无法收回,导致企业的利润很高,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却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如某公司的财务数据如表三。表三 200420032002200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1346812410-558-2079投资活动净现金流-29845-25592-37217-12344筹资活动净现金流-10191345186558112128现金净流量-265682133627806-2295主营收入 14521908993835860938净利润-3944441765127798915这时,需注意其是否虚增收入,一般可以通过检查应收款项进一步核实。这是因为当企业通过虚增收入来包装利润,而经营活动净现金

6、流量异常时,一般会伴随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的增长迅速,因为企业未收回的收入一般会在应收款项挂账。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异常。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正常,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异常,也可能会有问题。此时应结合其他方面来考察,如可结合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和同行业情况。如某企业有如下财务数据如表四。表四 200420032002200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15480176611815513458投资活动净现金流-69892-23625-29639-17200筹资活动净现金流 52712828218736229754现金净流量-17002318725219229主营收入 2865330

7、4123161026020净利润 481790831472611607吞吐量(万吨)1110.21005.6735.6574.5截至 2004 年末,该公司总资产 29.6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18.5 亿元;同行业的另一公司 T,总资产 28.1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17.5 亿元,2004 年 T 公司实现收入10 亿元,而该公司只有 2.8 亿元。据此可判断此公司情况异常。有虚增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收入的可能。 毛利率畸高一般而言,同样的产品的毛利率不应差别太大,尤其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或经营所在地邻近的企业。毛利率高无非是由于企业产品的价格较高或成本较低,因此其手法无非是虚增收入或虚减

8、成本。虚增收入可能会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异常(上面已提到),也可能现金流量并无异常(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做到),虚减成本则可能使存货偏高。另外,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勾稽关系,可以通过分析三张表找出漏洞。如企业结转的成本(即利润表上的主营业务成本)较低,则当期生产完成结转入库的产成品一定较低,而当期转入生产的原材料、人工、各种费用可能就较低,当期购进的也可能较低(在产品和原材料、人工、各种费用也有一个与产成品类似)。如果我们可以查出或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估计出当期购进的原材料和发生的人工、材料费用,则有可能找到其矛盾之外。这矛盾之外即是该公司造假的疑点。突然置换资产5突然进行资产

9、置换,将大量的应收款项或盈利能力极强的子公司置换出去(或卖掉)。例如,某公司在 2003 年的董事会第次会议决议及召开 2003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公告中说明,鉴于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往来账的形式所欠股份公司的债务 21830 万元,董事会同意控股股东以其所属企业 A 房地产公司、B 公司经评估后的净资产来冲抵控股股东所欠股份公司债务,以减少关联交易金额。至 2003年 6 月 30 日,A 房地产公司的账面总资产约 4943 万元、账面净资产约 485 万元,2003 年上半年账面盈利 14.9 万元,B 公司的账面总资产约 885 万元、账面净资产约 829 万元,2003 年上半年账面盈利

10、 13.3 万元。公司也可能突然注销巨额应收款项,造成该年度巨额亏损。这时,可能说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质量极差,为避免账面难看,才与其他公司进行资产置换,这是,置入的资产质量或价值也是有疑点的(资产评估也可能存在问题)。企业盈利情况异常比较常见的手法是:企业有一神奇子公司或盈利能力极强的项目,能为企业带来大量利润,但企业对其披露却非常之少或极不愿意提供其详细资料,使人无法分析其经营详情。如某公司 2002 年 10 月 21 日以 2017 万元的价格购入电子70%股权,2002 年度剩余的 2 个月之内竟能为其创造投资收益 1651 万元,占公司全年净利润的 74%。再比如另一企业,公司近三

11、年对房产(股份公司与该公司同受集团控制,集团持有股份公司 50.30%的股权,持有房产 87%的股权)的投资收益分别 948 万元、1818 万元、2238 万元,占股份公司近三年的净利润的23%、20%、30%,房产与股份公司的联建项目为房地产项目很多楼盘开工至竣6工只有 68 个月,且竣工时间为 1012 月间,公司一直未披露竣工文件内容,而项目竣工时间对联建项目的收益确认时间影响较大,因此较为可疑。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企业如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有可能说明企业想通过变化合并报表范围或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的范围,增加盈利额或使报表好看。当子公司亏损时,则减少持股数量,以减少亏损额

12、。企业也有可能利用子公司造假,以便达到在融资标准或其他盈利目标。非常规经营会计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管、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 2001 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 2000 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 65%。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 2001 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 1159 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 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 2110 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 2001 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 10.28%,并且 2000 万元的投资款带来 1159 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 57.95%,比正常7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