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748111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自考指南网 http:/武汉论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大事件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 年 7 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 年 5 月 2 日至 5 月 23 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

2、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

3、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 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

4、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 年 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 年 7 月终刊。人的文学1918 年 12 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湖北自考指南网 http:/武汉论坛 “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

5、,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 1921 年 1 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 7

6、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新月社新月社于 1923 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 1927 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7、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

8、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湖北自考指南网 http:/武汉论坛 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文体及文学现象街头诗1938 年 8 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

9、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 1919 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乡土文学20 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

10、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

11、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美文湖北自考指南网 http:/武汉论坛 京派小说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到 30 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

12、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新感觉派小说20 年代 30 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 1928 年 9 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

13、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代派诗歌30 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 20 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 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

14、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 30 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孤岛”文学“孤岛”指 1937 年 11 月至 1942 年 12 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沦陷区文学湖北自考指南网 http:/武汉论坛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 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