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7475983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PDF 页数:87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管理历史发展总结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得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得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并且在某些方面使图书馆发生了质的变化。 本讲将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期对今天的图书馆及其发展有个全面的认识。本讲内容本讲内容第一节现代信息技术概述第一节现代信息技术概述第二节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第三节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新形态第三节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新形态第四节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第一节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概述现代信息技术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概述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与信息记录、获取、

2、加工、存储、检索、传输 信息技术:与信息记录、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传输有关的所有处理信息的技术,因而也称信息处理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应用的信息记录、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传输等信息处理技术。录、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传输等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作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代表,综合应用了光、磁、电、声等多种现代技术)为主要代表,综合应用了等多种现代技术,包括了现代信息记录、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传输的方方面面。的方方面面。一、人类信息技术

3、的发展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远古时期:以自身感知感觉为信息处理工具,人类主要以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系统接收信息,以图形、声音、以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系统接收信息,以图形、声音、形体等方式表达和传输信息。 第二阶段古代文明时期:文字、文献产生,古代有了新的信息处古代文明时期:文字、文献产生,古代有了新的信息处理工具。人们开始将文字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作为记录、存储和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使古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使古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光、电技术的应用,近代出现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了摄影、电报、电话、广播、电出现新的信息处理技术

4、,产生了摄影、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技术可以用于记录和存储声音、图像等,还可通过光、电、无线电通讯等技术获取信息并实现信息的传输。应用于图书馆的缩微技术、静电复印技术、视听技术都产生于这一时代。技术都产生于这一时代。 第四阶段二战之后到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呈现多元并用的景象。有: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 网络传输技术 数字存储技术 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激光技术 信息集成管理技术 信息集成管理技术 云计算技术 二应用于图书馆的主要现代信息技术二、应用于图书馆的主要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集成管理

5、技术;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处理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电子、数字存储技术:硬盘、磁盘、CD-ROM光盘、光盘塔、光盘阵列;网络传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云计算技术 以上各项技术的使用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最具影响力的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催生了云计算技术,从而促进了新的图书馆形态的发展。(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计算机技术起步之初就有学者设想将计算机用于文献信息的处理。术起步之初就有学者设想将计算机用于文献信息的处理。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布

6、什(Vannevar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布什(VannevarBush)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诚若我思(As We Bush)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诚若我思(As We May Think),对未来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检索等处理May Think),对未来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检索等处理方式进行了展望,并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的设想。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应用应用需解决的问题需解决的问题应用一:书目数据处理1.数目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问题2.机读目录格式问题书目数据处理2.机读目录格式问题应用二:1.联合编目系统问题应用二:联合编目,联机检索1.联合编目系统

7、问题2.联机检索系统问题应用三: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1.图书馆各项工作实现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动管理2.计算机之间借助通讯网络彼此连接3.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 应用一:应用于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处理,即利用计算机编制书目,并提供检索。 计算机处理书目数据的优势:在很小的空间中可储存大量数据;数据排序和检索方便。 需解决的问题一:如何实现书目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需解决的问题一:如何实现书目数据的输入和输出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图书馆员、发明家拉尔夫罗伯特肖指导下,制作了第一台用于文献检索的机器,当时被称做“快速选择机”。择机。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第一个将计

8、算机技术用于图书馆,在IBM701计算机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文献检索系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府机构、情报中心、图书馆等都实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府机构、情报中心、图书馆等都实验用计算机存储和检索文档。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已将计算机应用于处理馆内的书目数据,开始了计算机编目的时代。 需解决的问题二:机读目录格式问题计算机书目数据处理的关键是解决书目数据的计算机可读问题,重点是机读目录格式(Machine Readable 读问题,重点是机读目录格式(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简称MARC)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Cataloging

9、Format,简称MARC)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美国国会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机读目录格式,美国国会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机读目录格式,1966年发布了MARC1,1967年出版了MARC2,并投入使用。随后英国等国也进入了MARC的实质性研究和实验。197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参考美、英两国MARC的基础上,发布了国际标准ISO2709-1973,规定了MARC的基本结构。1977年,国际图联编制出版了UNIMARC,1985年修订再版,供世界各国图书馆参考,并为各国提供进行书目交换的机读目录格式。交换的机读目录格式。我国1979年开始研制我国的机读目录格式,1992年2月书

10、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hina MARC FormatCNMARC)。(China MARC Format, CNMARC)。 利用计算机编制的机读目录数据的优点:实现一次输入, 利用计算机编制的机读目录数据的优点:实现一次输入,多次输出;一家输入,多家利用;一条记录,多种检索;实现编目数据的共享;代替手工实现自动排序;方便地提供远程检索。 应用二: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即利用当时的通讯技术,实现联合处理书目数据,共享编目数据。现联合处理书目数据,共享编目数据。 需解决的问题一:联合编目系统问题1967年,世界第一个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

11、OCLC(OhioCollege Library Center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中心)成College Library Center,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中心)成立,1971年在该州的12所大学实行联合编目。在联合编目的基础上,OCLC吸收了本州以外、大学以外的图书馆参加,1981年改名为联网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图书馆参加,1981年改名为联网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hio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联合编目。 需解决的问题二:联机检索系统问题20世纪60 70年代,计算机在书目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在书目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诞

12、生了一批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并进一步发展为提供联机检诞生了一批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并进一步发展为提供联机检索服务的公司。1972年,由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空间公司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性联机情报检索系统DIALOG开始对外服务,通过电信网络与世界各地的用户终端机连接,提供书目数据检索服务。检索服务。 应用三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即以计算机为主 应用三:建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即以计算机为主体,利用通讯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体,利用通讯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采访、编目、流通阅览、信息检索、图书馆管理等)实行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 推动图书馆自动化集

13、成管理的主要条件是:计算机书目数据联合编目;书目数据的联机检索;计算机之间借助通讯网络的彼此连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的彼此连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 人们将以上应用称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人们将以上应用称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二)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用一应用一:应用二应用二:应用三应用三:应用一应用一: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应用二应用二:数据存储数据存储应用三应用三:局域网服务局域网服务 书目数据处理书目数据处理 以以磁盘及磁盘及CD- 馆内数据共享馆内数据共享 全文数据处理全文数据处理 多媒体数据处多媒体数据处ROM光盘光盘为存为存储载体储载体 电子

14、电子、数字产数字产品的服务品的服务 多媒体数据处多媒体数据处理理储载体储载体 以数据库为存以数据库为存品的服务品的服务 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服务储方式储方式应用一数据处理 应用一:数据处理 文献信息处理的目的是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地组织、管理,使之有序化,并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所谓文献信息处理主要是指:1)书目数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所谓文献信息处理主要是指:1)书目数据处理;2)全文数据处理;3)多媒体数据处理。这实际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字图书馆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文献信息处理技术从最初的电子处理技术进一步向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发展。文献数据处

15、理层次由最初的书目数据处理进一步向全文数据处理、多媒体数据处理发展。理、多媒体数据处理发展。1)书目数据处理的实践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2)全文数据处理 相关的理论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研究反映在以下著 相关的理论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研究反映在以下著作中:作中: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利克莱德(Licklider)出版了未来图书馆。197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克里斯蒂安出版了电子图书馆:书目数据库:1975-1976。 相关的实践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提供联网全文本法律信息的年,世界上第一个提供联网全文本法律信息的LEXIS-NEXIS创立,并开

16、始提供服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项目”(electronic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project,EIFS)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开发部资助的“伯明翰拉夫堡电子网络发展项目”(发部资助的“伯明翰拉夫堡电子网络发展项目”(Birmingham and Loughborough Electronic Network Development ,BLEND)分别实验了通过网络向终端用户提供电子期刊论文全文的系统。供电子期刊论文全文的系统。3)多媒体数据处理 相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198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了“光碟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