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教学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453292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黛玉葬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黛玉葬花》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 黛玉葬花黛玉葬花 教学教学设计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大学语文中的黛玉葬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法与教学;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八、学生作业反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黛玉葬花是教材第四单元经典文本的一篇必读课文。其重点是训练小说的阅读与诗歌的鉴赏能力。就小说本身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学有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等,再加上影视剧的普及,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从课文本身来看,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

2、残红,即林黛玉第二次葬花。这一次葬花是因为黛玉误会了宝玉,借葬花发泄心中的凄苦,边葬花边哭诉,哭诉的内容就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自身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写得特别精彩,在风格上仿效初唐时期的歌行体,在抒情上淋漓尽致。(PPT2PPT2)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我院是艺术类院校,我教授的学生专业是舞台艺术设计,即俗称的舞美专业。这个专业涵盖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人物造型设计(包括化妆、发型、服装)、舞台设计(舞台背景、舞台布景、道具等)、舞台灯光设计。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这一经典文

3、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PPT3PPT3)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及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情感目标: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理解宝黛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第 2 页 共 7 页3、能力目标:通过研读黛玉葬花(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性格。(PPT4PPT4)四、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1. 针对本单元教学重点和本课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心

4、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2. 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分析。(PPT5PPT5)五、教法与学法五、教法与学法1 1、教法、教法(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小说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也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

5、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开阔学生的视野为重点。(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我把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有关黛玉葬花的片段刻录下来,作成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3)研究性学习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四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

6、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PPT6PPT6)2 2、学法、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第 3 页 共 7 页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

7、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PPT6PPT6)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本课分为四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二节课时重点:(1)师生共同讨论: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2)简介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着重讲叙红楼梦第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回的内容梗概。(4)梳理课文情节。第三、四节课时重点:(1)赏析葬花吟,体会其含蓄、朦胧的特点。(2)分析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性格。(3)课堂讨论

8、:本文的艺术特点,重点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PPT7PPT7)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这篇课文是节选的小说,如果没看过全篇著作,单拿出这一章节来是无法全面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因此在前两节课时中,我们主要通过视频播放、老师讲述、师生谈话讨论来熟悉作品、熟悉人物。首先首先是新课的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知识的衔接,我先给学生看一段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和主要人物的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时代哪位作家的伟大作品吗?我们学过哪篇课文是选自这部小说的?你还知道哪些人物,哪些故事?”从而引起学生自由回答,既复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又引入了本课的学习。(PPT9PPT

9、9141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起回顾总结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相关知识。(PPT15PPT152424)第 4 页 共 7 页接下来接下来通过播放影视片段,介绍黛玉葬花相关剧情。(原著第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回;电视剧第十集,十二集,十四集)黛玉第一次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第二次葬花,吟诵葬花吟,宝玉感悟,二人由负气到消除误会。(PPT25PPT25)提出问题,讨论思考:提出问题,讨论思考:(1)黛玉是怎样处理落花的?(可参见宝玉如何处理落花)明确:黛玉将落花放在布囊中,拿土埋上,即葬花。而宝玉是将花撂在水里。(2)那么,黛玉为什么葬花?明确:黛玉葬花,实质上是怜花惜花。(3)在女孩子成群

10、的大观园里,为什么只有黛玉如此惜花?明确:联系黛玉身世处境。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到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现在来到这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说明林黛玉在贾府中不能象探春姐妹们那样自由、随意的生活,她身边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怜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她毕竟是外孙女,于是总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她时常感到自己身世的悲苦,父母双亡,孤苦一人,(她当初来贾府时父亲林如海还活着,在她离开半年后就死了)。她除了随身带的换洗衣服,一个丫鬟,再无别物,所以她时常感到情感心理的孤独。而人在孤独悲苦的时候常常会寄情于某种事物。

11、黛玉葬花准备得很充分,动作很细致、熟练,(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都说明她经常有这样的举动,并且在整个大观园里,惟独林黛玉才有这个举动,葬花意在怜花惜花。她怕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或者被人无情践踏,其实,这里是以花喻人,怜花实际上就是怜自己, 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因她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她担心自己的生命哪一天就会象眼前的花一样凋落,所以惜花无疑就是尊爱自己,尊爱自己的青春,尊爱自己的生命。(学生置疑:薛宝钗也同样是客居在贾府,为什么就没有那种寄人篱下的感受呢?明确:因为她是跟她母亲和哥哥一大家子住在那里,而他们家又是当时的四大家族之一,有钱有势,所以宝钗不仅

12、没有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反而有一种优越感。)通过讨论,得出以花喻人以花喻人。(PPT25PPT25)在后两节课中,主要是通过对葬花吟的赏析,分析理解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第 5 页 共 7 页先通过视频片段,回忆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入本课内容:黛玉二次葬花。根据视频及上节课的介绍,请同学简单叙述本课内容。(PPT26PPT262828)播放葬花吟MP3,同时看大屏幕。 (PPT29PPT293333)赏析赏析葬花吟葬花吟: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

13、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PPT34PPT34)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而控;而“一年三百六十日,

14、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实的控诉? (PPT35PPT35)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写出了她孤苦伶仃,求助无门,独自面对惨淡的人生。写出了她孤苦伶仃,求助无门,独自面对惨淡的人生。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

15、自由幸福而不可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PPT36PPT36)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则是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

16、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PPT37PPT37)这首诗或许初时读来觉得全诗过于消极,处处流露出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封建小姐的自顾自怜,哀伤凄恻;可细细品来却不尽然。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第 6 页 共 7 页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全诗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或许正在这里。(PPT38PPT38)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吟。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诗中反复出现的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