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451581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封建大一统,感受秦汉大发展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之二:秦汉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7期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国古代史教学辅导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秦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统一了全国,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基本形成,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王朝在

2、由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西汉后期,外戚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国家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军阀势力的膨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秦的严刑酷罚,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为后世提供了教训.汉承秦制,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东汉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注意: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对于中央加强时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从经济上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秦汉时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和光武中兴.农业方面,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耕犁上安装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过发明了耧车;水利事业发达,黄河领域修建了六辅渠,白渠,西北修筑了坎儿井;农耕区域扩大,西汉时全国达八百多万顷: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手工业方面,汉代的丝织业水平很高,产品远销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冶铸技术领先世界,西汉时,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商业方面,两汉商业空前繁荣

5、,城市有多种形式的集市贸易,”五都”繁华,商贾云集,贸易活跃.东汉时,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为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和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注意:社会环境,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从民族关系上看.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灭六国,南平越族,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两汉时期,民族交往频繁.西汉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张

6、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的联系.边疆各族对开发边疆地区,缔造中华民族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注意:各民族间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贸易,战争,和亲,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等,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经济上的互补和文化上的相融,认同,一直是推动民族融合的主要动力.4.从对外关系上看.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

7、,交往.出现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注意:影响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和对外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5.从文化上看.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秦汉文化特点突出,成就巨大: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医学,造纸等科学领域,都有许多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哲学也有很大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王充的唯物思想,反映了

8、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史学,文学成就卓着,出现了两部史学巨着史记>,<汉书和新的文学体裁赋;雕塑成就辉煌,秦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以及秦砖汉瓦都极具艺术价值;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艺术精品.注意:应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全面分析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特征和表现,作用和影响.深刻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关系.二,新旧教材比较秦汉部分.旧教材为五章共13节:新教材把它重新整合为一章共8节,其内容的主要增删变化详见下表: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旧教材比较(秦汉)增捌改(新教材增加的主要内容)(新教材删除的主要内容)(相关内容在新教材)秦统一的条件和措施;”

9、九卿”;秦律;秦朝实行土秦统一度量衡,货币的内容及意义:秦统一意叉的评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车轨,驰道,以法为教,以吏统一文字的意义;李斯与淳于越的论战;述曼全面:秦末农民为师;秦加强中央集权政策措施的意义;秦末土地兼并焚书坑儒的情况及评价:”族诛”和”连战争,黄巾起叉经过严重;赵高杀秦二世;汉武帝改革官制.选拔人才,强化坐”;巨鹿之战;楚汉战争的经过;刘邦分的叙述更简化:秦亡法制.改革币制等:汉光武帝”柔道”治天下及其政治措封同姓王;景帝削藩;七国之乱;农民生活时间由公元前206年施;竞锢之祸;豪强地主的田庄;刺吏制度;封国制;”附的贫困和地主阶级的豪奢生活:王莽改改为公元前207年:汉知

10、益之法”;察举制;嫡户齐民;耕犁上安装犁壁;赵过;陂制;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叉的准备,特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识池和坎儿井;东汉时有了双季稻;代田法;汜胜之书>点;纺织业使用提花机;战国时,匈奴贵族施由分散叙述改为集和<四民月令>两汉手工业的特点;陈宝光妻;素纱秤的南下:”白登之围”;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中叙述.且内容更全点衣;葛布;淬火技术:秦汉的制漆业,煮盐业和造船业;条件和经过: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的经面.新朝建立,西汉灭西汉的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过;”西域”;秦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丸丸亡的时间由公元8年地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乘法表和

11、<周髀算经>浑天仪;地动仪的改为公元9年:张骞通塞;”蕾空”;西南夷和百越;两汉和越南的交往;海上丝原理及实践运用;牟佗创作的体操:汉武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绸之路;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和太阳黑子的记帝设立太学的目的和情况:乐府诗的名经过更简要:秦汉与录;<神农本草经);白马寺;太平经>汉赋的代表作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秦汉文化的世朝鲜,日本往来的内品:东汉的说唱俑,杂技俑:秦砖,汉瓦等.界影响等.容更丰富.图表<秦始皇><铜权>和<秦半两钱>西汉疆域><汉秦兵马俑><秦统一货币>示意图;(4-耕图&

12、gt;改名为一武帝><五铢钱及钱范>东汉疆域>汉光武帝><东秦统一文字>示意图;秦始皇巩固统一,<二牛抬杠牛耕画像含历汉豪强地主庄园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汉加强中央集权情况表><秦汉与各族交往石><秦汉关中主要史墓壁画属吏图><东汉纺织画像石>西汉手工业分布情况简表>(1986年于甘肃天水放马滩发水利>改为<汉代关中地图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秤衣>东汉陶船>现的西汉早期的绘有地图的纸><蔡伦>水利工程示意图>

13、等.,<西汉长安城平面图><汉武帝时西汉与匈奴的三大战地动仪>等.图片争简表><昭君出塞><滇王金印>”汉委奴国王”金,画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出土的西汉无极锦><导像引图(帛画局部)><造纸术外传示意图>白马寺>和东汉加彩说唱俑><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长乐未表格央”瓦当>等.一其课文中新增加了86文字史料:每一节后增加了一删除了课文中原有的5条文字史料:它定数量的练习.每一章后增设了一道阅读与思考题.原有的练习题或删或改.o要点解析1.如何正确认识封

14、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1)社会根源:理论来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如韩非子的思想)为之提供了理论来源.政治根源: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统一全国后需要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经济根源: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2)主要内容:它包括两层含义即专制主义和中央

15、集权.专制主义是就皇帝和中央政权而言.皇帝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帝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秦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基本特点:下级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聚集众多分散的,微薄的生产力(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合成较大的生产力量,从事一些较大的建设,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等.(4)发展过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正式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

16、,新发展于元朝,空前强化于明清.(5)深远影响: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它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其消极是主要的,它严重障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之一.2.西汉初期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西汉初年.面临的三大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经济贫困,

17、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1)经济贫困.产生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解决的措施: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采取了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等措施,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2)王国问题.产生原因:一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二是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结果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集权

18、的巩固.封国制的存在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决措施:汉初,高祖和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王国问题得到解决.(3)匈奴威胁.产生原因: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威胁西汉北部边郡的安全;而西汉经济困窘.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解决措施:西汉初,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3.怎样认识”罢藏百家.独尊儒术”(1)产

19、生根源: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2)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3)思想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是外

20、儒内法.思想专制.是为维护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提倡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人治,提倡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强调法治.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从而使儒法两家揉为一体;再辅以“天人感应”的观念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4)深远影响: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汉武帝采纳以后,以孔盂为正宗的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了两汉神学迷信的长期泛滥.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它束缚了人民的思想,禁铟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如何正确看待”文景之治”

21、,”光武中兴”这样的”治世”和”盛世”?“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于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对于这类封建社会的所谓”治世”和”盛世”,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1)了解其共同的表现(特征):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发达.(2)分析其形成的诸多原因:农民起义的打击,使封建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最高统治者良好的个人素质,如善于用人,纳谏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几代皇帝的持续努力,使政策

22、有了一定的连续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其出现的物质基础.(3)辩证地,客观地予以评价: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它的进步作用,它是封建社会某王朝统治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但是”治世”和”盛世”是相对的.在治世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本矛盾没有变.广大农民仍处于受奴役,受压迫的地位,处境困苦,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如”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时期,都实行过三十税一的田租,使农民的负担得以相对减轻.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农民可以据有大部分收获物,实际上农民为交纳算赋和口

23、赋仍然要变卖收获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还要向地主交纳田租,服徭役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正是对农民的剥削才使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盛世局面的.o5.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问题上的探索秦汉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与巩固统治问题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首先.从统治思想上看: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初年推崇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治国;从汉武帝开始,采用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次.从统治政策上看:从秦的暴政到西汉的文武兼用,休养生息政策.第三.从国家制度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脉相承.而地方行政制度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

24、否定的曲折过程,秦否定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郡县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到西汉中期.统治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逐步取消了分封制.6.关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1)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概况,原因,表现及其影响.概况: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策开明.表现:民族联系形式多样,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战争,和亲,迁徙,互市等.边疆管理进一步加强.如秦朝平越族,击匈奴,加强对西南和河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对北部边疆的控制,还先后在西南

25、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理;两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边疆开发进一步加快.如秦兴修灵渠,开发岭南;张骞通西域后.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汉武帝时,对西南夷和百越的交往,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随着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一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理.如西域和西南地区纳入西汉版图.增进了兄弟民族间的情谊,促进了民族融合.一些少数民族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与汉族的融合得到加强.如南方的越族.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民族关系的加强,一方面使中原和

26、汉族先进的文化技术传人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大大促进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物产传入内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外交通新纪元.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2)如何认识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西汉初,匈奴南下.在反击匈奴受挫(白登之围)后,汉政府长期实行和亲政策.对此,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观点: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是一种屈辱的政策,且结果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

27、加强了民族间的了解与交流,导致了民族间的和解与融合.(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和亲从根本上说,是为西汉统治者自身统治目的服务的,是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将和亲放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有的是在战争时期实行的,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是在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虽具有屈辱性.但却是明智的,有效的.应予肯定:有的是在和平友好的时期实行的,如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且积极意义巨大,应予充分肯定;有的纯粹是出

28、于一种政治需要.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是为了联络西域.同抗匈奴,这实际上是一种外交策略.不应夸大其作用.因此,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对其评价也应区别对待.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削弱民族偏见.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3)如何认识秦汉时期民族战争的性质?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是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但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民族战争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矛盾引起的.是兄弟民族间的战争,它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完全不同,但它有是非之分,正义和非正义之别.如,匈奴贵族对秦汉北部边郡的劫掠.威胁了中原汉族地区先

29、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非正义的,秦汉对匈奴的反击就具有一定的正义性.随着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间的矛盾和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民族间的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情谊,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置农抑商政策(1)原因与含义: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2)产生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

30、,最早在魏国李悝改革中有所体现;之后,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付诸实施,大力推行;到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为突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3)实质与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

3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列的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清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这就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8.秦亡汉兴的原因(1)建立的背景不同.秦朝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而来,是在消灭六国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32、家.其统治带有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后建立的,刘邦亲历了农民战争.西汉统治者注意吸取了秦亡的教训.(2)统治政策不同.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罚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西汉推崇黄老思想和新儒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3)统治的物质基础不同.秦朝是通过兼并战争灭六国,实现统一.又采用军事征服的手段加强对统一国家的管理:o西汉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国家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4)修建大型工程的目的和作用不同.秦朝大兴土木.如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建长城等多为政治目的,结果劳民伤财,影响生产,激

33、化了矛盾;西汉的大型工程,如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多为经济目的,结果化害为利,造福于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5)秦汉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处理民族关系,思想文化方面也有差异.(6)皇帝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不同.综合引导一,学科内综合(一)要点提示本章学科内综合应重点注意:(1)从宏观上多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把握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点,并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和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秦亡汉兴的原因条件,历史影响及其经验教训.(3)运用分析比较

34、的方法.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归纳其异同,揭示其规律.如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背景条件,主要特征和历史影响,从而揭示我国封建社会”治世”与”盛世”的实质和规律:还可以把秦汉历史与隋唐历史相比较,找出其共性和个性,掌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4)结合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的功过是非.(二)例题精解例1:简析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主张对秦汉王朝统治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答:思想主张:(1)儒家:提出”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主张以德治民,缓和阶级矛盾;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35、.主张”制天命而用之”.(2)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主要影响:(1)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韩非子的主张.建立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刑罚严酷.在经济上.开凿灵渠.体现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在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等,都是法家思想的具体表现.(2)汉朝:在政治上,西汉用法家思想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封建的”大一统”;东汉加

36、强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的减租轻刑等又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经济上,西汉初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基本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汉武帝和汉明帝等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则体现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抬头,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在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制,使儒法结合的新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例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剖海内而宗子.封功臣郡国剧半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回答: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有什么不同?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并从制度

37、的继承性方面谈谈你的认识.答:(1)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而秦朝是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这是西汉与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不同.(2)(D柳宗元评述基本正确:秦朝建立包括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不在制度而在于统治政策即秦的暴政.刘邦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秦亡的原因.把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也视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分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汉承秦制,封国制只是一个补充,但它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家天下”的统治汉初王国问题的出现是制度上的历史反复.事实证明.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此后历代主要封建

38、王朝吸取了汉初的教训,基本上没有再实行分封制.柳宗元充分肯定郡县制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指出”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其观点是正确的.例3:汉朝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非.请用典型史实说明上述结论.并筒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答:史实:(1)中国同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以及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对其影响巨大而深远.(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3)海上

39、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4)东汉时,中国同欧洲还有了直接的往来.原因:(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2)中国封建制度早于西方千年,制度先进.(3)生产发展.经济繁荣.(4)科学进步,文化发达.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5)统治阶级思想开放.政策开明.中外交通发达.二,跨学科综合(一)要点提示本章的跨学科综合要特别注意:(1)运用政治学科的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分析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如,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现象和本质,联系和发展等观点评述秦亡汉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的战与和等

40、历史现象,理解其成因,分析其联系,把握其影响,揭示其规律.(2)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分析重要的经济现象,少数民族分布,重大的水利工程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如.分析万里长城的地理意义;分析秦汉关中水利工程的分布,作用及其对今天我们南水北调,西部开发,环境保护的启示;分析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因.了解丝路沿线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主要物产及生态环境.认识我国开发开放西部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治理黄河和其他水利工程的兴修对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等.(二)例题精解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北部疆域示意图>材料二:”秦人北筑长城.畏其南下.防之愈严.则隔绝愈甚.”

41、【乾隆皇帝语)材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语)回答:据材料一指出在秦汉时期秦朝万里长城南北两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的政,史,地知识评价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从他们的评论中你得到怎样的哲学启迪?答:政治上:长城以南先后经历了秦,西汉,东汉等封建王朝.这些王朝实行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通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控制着全国;长城以北,则是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区域.这些政权大都处于奴隶制时代.经济上:长城以南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发达,铁器,牛耕普遍.灌溉技术先进;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居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文化上:长城以南文化发达,成就巨大;

42、长城以北科技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秦统一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下骚扰,把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成着名的万里长城,这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万里长城对其两侧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是次要的.实际上.历代长城两侧的民族通过官方或民间贸易等形式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二只看到长城的弊端.材料三只阐述了长城的功绩,因此,两者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另外,从地理学角度看.长城恰好处于游牧与农业经济区的分界线.由于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它十分需要农业经济的补充.长城南北人民除了和平条件下的正常经济交流外.长城以北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政权统治者,往往南下劫掠.给长城以南地区带来

43、了巨大灾难.破坏了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万里长城的修筑.就相当有效地阻挡了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南下劫掠.维护了长城以南农业经济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论,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例2:阅读下列材料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中西部地区范围很大.如何开发要有通盘的考虑.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

44、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回答: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如何开发西部的?从自然的角度分析西部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o(从哲学的角度看”加快西部开发要有通盘考虑”.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韩国水工郑国在秦的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河套地区设县,从内地迁民戍边,发展生产.两汉:在西北.西汉时张骞通西域.使中原的丝织品,金属工具,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传到西域:公元前60年又设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两汉时还在西北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在关中,还修筑了六辅渠和白渠等渠道.在西南,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