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451287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 中国科学技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学会事业发展“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终稿,2010-12-28)中 国 农 学 会二零一一年十二六月目 录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二、重点任务(一)开展调研咨询与建言献策,服务科学决策与经济发展(二)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三)开展农业与农村科普工作,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四)开展农业人才与科技评价,服务人才成长和成果转 化应用(五)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服务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六)加强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学会活动方式创新三、保障措施(一)发挥学会系统整体优势(二)加大重点任务资金投入(三)加强办事机构自身建设中国农学会事业发展“十二五”事

2、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科技社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试行)的有关精神要求,结合中国农学会的实际,制定中国农学会事业发展“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展决策咨询、学术交流、评价激励和科学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发展现代农

3、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二)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中国农学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产学研合作方式进一步拓展,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建设扎实推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发展。农业学术交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对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显著;学会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普与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力争使全国70%以上的农村劳

4、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对全国70%以上乡村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学普及活动。进一步促进各类农业人才成长。促进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基本建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二、重点任务(一)开展调研咨询与建言献策,服务科学决策与经济发展1.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的长效机制发挥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智力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国科协申请,将学会纳入国家级科技思想库试点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着力打造有农业特色、有行业影响力的科学决策咨询品牌。拓展决策咨询新途径。积极探索会员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政策制定

5、,特别是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以及学会承接综合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新途径。办好农业科学家建议。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继续向中央或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更多高质量的农业科学家建议。大力开展专题调研。紧密跟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会员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敏感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难点问题,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和加大自身投入,启动各类调研课题,提交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2. 积极推动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继续开展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工作站运行与管理办法,积极健全企业需求库、科技成果库、专家信息库,

6、推动农业企业与院士、专家科研团队有效对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全面推进院士专家农业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加大对院士专家和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的服务力度,稳步推进以企业为重点的高端人才培养和一线技术人员训练,不断增强对涉农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二)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1. 搭建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完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建立完善以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制度为基础,各分会、省级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学术活动相结合,国内学术活动为主体,国际和两岸学术活动为补充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创新学术交流活动机制。健全学会搭台,政府、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多元支持,广大会员唱主角的学会

7、学术活动机制,推动科学家与科学家、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与政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学术成果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以推动自主创新为目的,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为主线,围绕农业学科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交叉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鼓励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调研国际专业学术组织的背景情况,力争学会理事或相关农业专家加入对口的国际专业组织或科技团体,加大学会参与国际农业学术交流力度。加强与台湾中华农学会的合作。落实“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建议”,以农业教育和专题技术交流为主题,每两年互派一次农业科技交流团组。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热点问题,邀请高层次的专家

8、学者在两岸各举办一次主题农业科技论坛。2. 创新科技期刊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稳步提升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棉花学报、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和食用菌等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加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主编、编辑和出版发行人员进行分期轮训,培养一支新型的精通现代农业科技期刊工作的编辑出版人员队伍。促进农业期刊交流。加强与期刊分会会员的联系,组织办刊经验工作交流,探索运用网络新媒体辅助办刊、加强选题策划、开拓广告市场,增进和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三)开展农业与农村科普工作,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 大力开

9、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的宣传和教育,及时组织发布中国农民科学素质发展报告,探索、提炼和推广在不同区域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典型模式,努力增强广大农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科学发展、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科学生活的能力。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现有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试点村建设工作力度。2. 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科普活动以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主体,大力开展以宣传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普及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节能减排知识、模式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动员并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结合农业科普示范基

10、地和数字科技馆等建设及应用,针对农业和农村干部进行农业高新知识技术科普,针对广大城镇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物、农学、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和营养等知识技术科普。3. 加强农业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科学技术需求,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入侵生物、重大动植物疫病、食品安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原创制品创作;组织编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普系列丛书、挂图、漫画、音像、多媒体课件,为群众提供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普制品。积极开展科普资源的区域性合作、开发与共享,与有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多层次、低成本、乡土化的科普资源研

11、制与开发,并做好农业科普产品的发放、使用和为农民提供科普资料信息服务等工作。(四)开展农业人才与科技评价,服务人才成长和成果转化应用1. 做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与举荐做好农业人才评价工作。研究农业专业技术职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相关办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规范评审程序,完善评审体系。做好高层次人才举荐工作。认真做好“两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高级农业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中华农业英才奖的举荐工作,培养和推荐一批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提升人才评价信息化水平。加强横向联系与合作,开发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评审软件系统,筹备建

12、立职称与推广研究员评审材料申报软件系统。2. 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建设。开展新职业研究,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做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农业职业部分的修订工作。组织专家编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鉴定试题库。到2015年,制修订30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20套培训参考教材,开发20个职业(工种)鉴定试题库。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强化工作队伍建设,指导建设农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提高培训鉴定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到2015年,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500名、质量督导员500名,建设100个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100个标准化职业技能鉴定站。推进各类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的

13、有效衔接。大力推进技能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效衔接,使职业技能鉴定成为引导培训方向和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重点职业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以组织农村经纪人资格培训与认证为切入点,积极指导开展村级防疫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农机驾驶和维修人员等重点职业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全面实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为主要手段,推动创新农业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成长的良好氛围。3. 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

14、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修订中华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的操作程序、评价指标,完善各项评价制度,保障成果评价奖励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评价基础条件建设。开发科技成果评价网络评审系统,建立专业完备、动态管理的评价专家库,保障科技成果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独立性。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科技成果评价试点范围和内容,储备一批有评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4. 逐步扩大农业引智规模稳步提升农业引智“请进来、走出去”的规模。围绕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和方向,配合重大农业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热点

15、和难点问题,计划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技术专家400人余次,同时组织农业系统高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参加境外专业培训1200人次以上。扩大派遣出国农业研修生规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类型,积极调整培训和派遣对象,在巩固在职人员培训和派出工作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出国实习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储备。建立和完善农业引智成果的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召开农业引智成果经验交流会或示范推广现场会,做好引智成果的跟踪、搜集和总结工作,结合农业行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引智成果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估标准。(五)开展教育培

16、训工作,服务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调研工作。通过开展针对会员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不断探索适合会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服务。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活动。配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以高层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继续举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同时根据农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积极拓展继续教育形式。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特殊培养等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为

17、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教育培训,逐步实行继续教育网络化管理。(六)加强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学会活动方式创新完善会员网上交流平台。以中国农学会信息网为基础,搭建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会员交流平台,实现网站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界面友好,提升会员沟通和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实效。建立学会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学会办公局域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消除敏感信息泄露隐患,实现自动化办公信息的安全流转,提升面向会员和行业的信息服务能力。搭建专家信息服务公共平台。依托中国农学会信息网,建立农业企业家信息库,并为学会各部门专家信息库建设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实现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

18、。三、保障措施(一)发挥学会系统整体优势继续推进会员基层组织建设,与团体会员单位合作,陆续在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建立100个“会员之家”,完善会员发展与服务机制,扩展会员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和地方农学会的管理与业务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充分调动分支机构和省级农学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相关智力资源。发挥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不断健全农业学科、人力资源和组织网络体系,形成社会化大联合的工作格局。(二)加大重点任务资金投入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优先保障并切实保证重点任务经费支持力度。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项目委托等方式,积极争取经费和政策支持。推进创新发展,拓宽工作领域,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不断壮大学会实力,增强重点任务经费保障能力。(三)加强办事机构自身建设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专职干部培训。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围绕规范化办公、人事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规程、安全保密、廉政建设等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