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7450665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学说,要探讨和揭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本质、结构、规律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的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动力,科学地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把握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作为可知论与其他哲学可知论的区别,

2、就在于承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人的认识就上基于实践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过程,这一结论不仅和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而且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先验论划清了界限。正如毛泽东指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不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关系中,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而对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形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思想观念作为人类认识是主观的东西,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东西,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

3、认识论的基本立场。主观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反映客观的东西?把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中介或桥梁是什么?这只能是实践。这就是说,人的认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人类只有通过实践,发挥其劳动器官、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能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关系现象的认识和内部联系、本质的认识。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由于认识过程中主观客观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时时都要亲自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向他人、书本、网络等各种知识传播媒介形成、积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4、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当代,更要正确处理好“亲知” (直接经验)和“闻知” (间接经验)的辨证关系。(二)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在说明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知,人们认识的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时,人们往往着重诸如“求知欲” 、 “好奇心” 、 “科学兴趣”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一种用认识本身解释认识动因的观点和思路,没有看到认识活动背后的实践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为,只有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能够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人们就必须不间断地正确地认识世界。这就是说,人类只有在不断的实

5、践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进步。2、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人类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克服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身体局限性,通过发明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扩大认识的范围,加深认识的程度,增强认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向前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其主体认识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站而日益增强的。人的生理素质会有差异,但它只是才能发展的一个条件,其本身并不是才能。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变得聪明起来。(三)实践是检验认识

6、真理性的标准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理。哲学作为“爱智”活动也要求鼓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理,而人类只有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才能奠定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以什么标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认识论中的重大问题。1、实践是联系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桥梁2、检验过程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同客观现实相对照(四)实践上认识的目的归宿人们既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为了实践而实践。一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认识与实践实现统一的根本价值取向。1、认识世界的两大任务:解释世界与指导实践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

7、的认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理解。一方面,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通过实践纳入其范围内的客体,就不会有关于客体结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这就是列宁所谓“从物质感觉”的认识论路线;另一方面,它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积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这就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分开来了。(一)认识的结构立足于静态分析,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分析作为系统的认识结构的目的,在于帮助了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各种基本要素的辨证关系

8、。1、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上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认识能力并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体力与智力、物质与精神、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主体有如下主要特征:(1)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类和社会是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社会性 人本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主体地位及活动能力只能在社会中确立和增强。(3)意识性 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体现为人类意识对时间活动的指导性,从而使世界变的有“意义”起来。2、认识的客体 主体的形成可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事物。客体的主要特征是

9、:(1)客观性 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对象性 相对于人类实践,客体也有“潜在”与“现实”之分。客体的对象性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实践的接触而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才能成为认识对象。(3)历史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领域,从而使认识具有历史性客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认识的中介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工具和媒介系统,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因素,认识的中介可分为三类:(1)物质中介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系统作为物质中介可以帮助人类克服自身胜利局限,扩大认识对象的范围,提高接受信息

10、的能力。(2)精神中介 人类思维能力延伸而形成的工具系统。通过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加强了人对信息的处理、储存和传递的能力。(3)语言符号中介 人类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普遍熟知的、用来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的基本工具,它有助于巩固、保存、传递思维活动的成果。4、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求实)(2)认识关系(求真)(3)价值关系(求善)(4)审美关系(求美)(二)认识的机制揭示认识的形成,不仅要分析任何一个现实认识过程必备的基本要素,还要通过概括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发现主体认识活动的特征及其各种主观性因素的作用。1、主体认识活动的基本特点人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

11、动不同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界的活动,因而其认识作为能动的反映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消极的、直观的感性及心理活动。(1)主观性 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性、目的性、引导着主体的认识方向。(2)自主性 受主体主观性支配而在认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性、意志力、启动、调整主体的认识过程。(3)创造性 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建构性,体现完成了主体的生活理想模式。上述三个特点体现了主体的精神性特征,但这种特点体现的主体性原则不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性” 、唯我论而是与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相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的。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1)理性因素的功能与作用设

12、定对象的选择功能整理信息的规范功能形成认识的解释功能(2)非理性因素的功能与作用渗透作用诱导作用调节作用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列宁、毛泽东分别通过分析认识运动的过程而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看作是认识真理的辨证途径。毛泽东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回复到实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一)由实践到认识辨证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是人们在

13、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中形式,其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和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坚持实践性和客观性。要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坚持全面性和抽象性。3、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二)由认识到实践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仅在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在于由理性认识回复到实践的飞跃。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意

14、义(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由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2)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3)理性认识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4)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但是,人类实践的复杂性,反复性决定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认识多次反复的原因(1)客体存在范围和发展程度的限制。(2)主体自身诸多因素及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2、再认识过程认

15、识的过程往往是再认识的过程,再认识就是再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认识成果的重新认识,它不仅包括认识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修正错误,使认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的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真理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哲学上,不同哲学流派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路线,这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真理既有认识的价值,又有实践的价值,因而不同哲学流派又形成了对真理性认识及其作用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反对真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为人们认识真理、实现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

16、、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在真理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上的唯物论,又承认真理属性上是决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是由相对到绝对的发展过程,坚持真理观上的辨证法。(一)真理的客观性 1、什么是真理哲学上存在着不同哲学流派相对应的真理观,在真理的定义上也是众所纷纭,如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主观唯心主义者、实用主义把真理等同于主体主观感觉的满足和效用,认为“有用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2、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它不是通过语言和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形成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从真理的本质来说,真理具有一元性,即只有同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这就上真理一元论。(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作为检验尺度既可判定认识的真理性,又可判定认识的价值性。3、真理客观性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