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7444343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第二轮复习复习教案(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 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目 录专题一 中外政治文明史考点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考点 2 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考点 3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 4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考点考点 5 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 6 中外法制史演变专题二专题二 中外经济发展史中外经济发展史考点 1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考点 2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 考点 3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考点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考点 5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 考点考点 6 6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简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简史 考点 7 资本主义世

2、界市场的形成 考点 8 世界经济全球化 考点 9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与失误专题三 思想文化和科技史考点 1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进 考点考点 2 2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 考点考点 3 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2考点考点 4 4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演进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演进 考点 5 中外重大科技成就 考点考点 6 6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专题四 中国区域文明专题史考点 1 西部大开发 考点 2 中部崛起战略 考点 3 东北地区专题 考点 4 西南地区专题 考点 5 西藏地区专题 考点 6 西北地区(涉及北方)专题 考点 7 长江三角洲地区专题 考点 9

3、两湖地区专题 考点 10 台湾地区专题 考点 11 环渤海地区专题3专题一 中外政治文明史考点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早期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1 1、宗法制:、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保权力、财产平稳地继承和转移;2 2、分封制:、分封制:依据宗法制,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等级制度,以巩固周王统治。 小结:早期政治制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王权;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1、概念:、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

4、式而言的,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在阶级社会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2 2、基本线索:、基本线索:形成于战国时期;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强化并衰落于明清。3 3、演变历程:、演变历程:(1)萌芽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2)建立

5、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郡县制(地方)等。(3)巩固西汉: 汉景帝“削藩” ,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4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4)完善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与制约,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5)加强北宋: 原因、目的:一是为了结

6、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具体措施: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作用和影响: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消极影响: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

7、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另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认识: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7)强化明清: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

8、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

9、,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认识: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衰落。54 4、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1)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

10、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2)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侧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三次国内革命战争。(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5、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以“推私恩,分子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11、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 、 “钱” 、 “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 “冗兵

12、” “冗费”的局面。6 6、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4)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13、,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王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出现,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年,曾部分恢复分封制,但很快出现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62、郡县制:商鞅变法,始建县制。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3、行省制:元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制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认识: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

14、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 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四、重要选官制度的变化四、重要选官制度的变化1 1、军功爵禄制:、军功爵禄制: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它的实行,有利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2 2、察举制:、察举制: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15、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对象有吏有民;至东汉时,逐渐发展为以门第族望为选举的主要依据。3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共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 ”的原则,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4 4、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设于隋,完善于唐,北宋两度改革科举制,僵化于明清,废除

16、于清末。科举制度在隋唐和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截然不同。 评价:评价: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的思想,成为专制的手段。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 1、形成于秦朝:、形成于秦朝: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 2、发展于两汉:、发展于两汉:(1)西汉:汉武帝设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2)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 3、完善于宋元:、完善于宋元: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之互相牵制。元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台,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4 4、强化于明朝:、强化于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如厂卫机构) 。7考点 2 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知识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