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441615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5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历史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第二分册选择题专项练习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摇篮 1、右图(石斧)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 A原始农业 B B聚族而居 C C贫富分化 D D文明起源2 2、右图是尖底汲水瓶、右图是尖底汲水瓶,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 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此件文物出土于我国文明起源的 核心地区,它最有可能出土于 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 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 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

2、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 ”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A. 大同之世 B. 传贤不传子 C. 禅让制 D.世袭制5、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 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A. 夏朝 B.B. 商朝 C.C. 西周 D.D. 东周6 6、某学者在所、某学者在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 政,而作禹刑” ;“鲧作城郭”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

3、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 A阶级的产生 B B王的出现 C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 D世袭制的确立7、随着文字的演变,人类书写工具不断革新。在纸发明之前,下列选项属于书写材料的是 纸草 泥板 龟甲兽骨 石头 A B C D 8 8、 “九鼎既成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可见“九 鼎” A A是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B是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C是青铜工艺高潮的标志 D D是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B B辽 东A A陕南 BC C浙 西D D闽 西29、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 蓟。”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 在 A公元前 2070

4、年 B公元前 1600 年 C公元前 1046 年 D公元前 770 年10、 “齐鲁”二字作为山东的象征古已有之。 “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 A A分封制 B B宗法制 C C郡县制 D D行省制11、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这里的乐包括: 等级 舞乐 诗经 史诗A.A. B.B. C.C. D D. .12、 礼记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责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1313、右表是西、右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的简况,它说明分封制实质上重视的是A血缘关系 B姓

5、氏关系C地域关系 D官僚关系14、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 这样做的目的是 A 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C 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15、孔子编订的春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起的近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年份以下表示准确的是 A A公元前 6 世纪上半叶 B B公元前 8 世纪上半叶 C C公元前 6 世纪下半叶 D D公元前 8 世纪下半叶1616、下图是各种器、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

6、能出现 在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阶段 图例铁器3 A A夏代 B B商朝 C C西周 D D东周 17、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 话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 A A政治权力下移 B B礼乐制度遭破坏 C C社会动荡纷争 D D经济领域发生变 革18、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 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 是 A A百家争鸣 B B焚书坑儒 C

7、C独尊儒术 D D崇儒尚佛19、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 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20、右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 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 B C D2121、有学者认为、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

8、一,中央集权 D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22、2000 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 40 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始皇陵,70 万人去修 阿房宫,50 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D时代差异23、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 ”据此,作者认为 A “郡县”优于“封建”B “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 “封建”优于“郡县”D “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42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

9、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 A 政治的四分五裂 B B出现了造纸业 C C实行了郡县制 D D监察体系的完备2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 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B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6、历史上经常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 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10、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27、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段文字中破格用人,使其参与宫廷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制度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28、西汉“不行黜陟(zh) (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来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A A “削藩” B B颁布推恩令 C C创设刺史制度 D D推行内外朝制度29、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 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 A秦代 B B汉代 C C唐代 D D宋代30、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

11、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 、 “陛下”分别是A A 贾谊、汉景帝 B B 晁错、汉文帝 C C 董仲舒、汉武帝 D D 魏征、唐太 宗31、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 汉书 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 A “天人感应”学说 B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C “大一统”的主张 D D “三纲五常”学说 32、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里所谓“周政” ,主要是指周代的 A A礼乐制度 B B井田制度 C C宗法制度 D D分封制度 3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 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B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34、唐朝宰相议事的处所是5A A 政事堂 B B 南书房 C C 军机处 D D 文渊阁 3535、强盛的王朝往往重、强盛的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唐 朝时,增设的相应机构的管理范围大致在图中 A A B B C C D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