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41521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智能建筑的电气防护与接地原作者: 周惠忠 来自于: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共有 70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正文:为了避免雷电袭击,防止因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升时,对布线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害,抑制电磁干扰对综合布线系统的不良影响,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中,应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电气防护和接地措施。(1)PDS 的电气防护在许多情况下,布线系统可能处于危险环境中,常见的危险环境有: 线缆从户外引入建筑物时,可能遭受雷击的危害; 工作电压超过 250V 的电源线碰地; 地电势上升到 250V 以上引起的电源故障; 250V 以上的 50Hz 交流感应电压。因此,为了防止

2、布线系统遭受损害,应对它采取过压保护和过流保护等电气保护措施。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过流保护宜选用能自恢复的过流保护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使用断电或放电间隙来限制导体和大地之间的电压。放电间隙介于陶瓷或玻璃密封外壳内部的两个金属电极之间。密封外壳内部充有减压气体,使金属电极间承受多次放电打火,从而获得更大的电极间隙。气体放电管的良好放电性能及低价格,使其成为磁片保护器的良好替代物。(2)PDS 的防火问题当大对数综合布线主干线电缆或光缆在建筑物内垂直布线或在平面过道吊顶内敷设时,必须考虑其防火问题,必须符合建筑物防火规范的要求。首先应选择有防火缆皮的阻燃型电缆或阻燃型光

3、缆,外加金属电缆走线槽或金属铁管予以保护(防碰撞及防电磁干扰);当主干线电缆或光缆采用非阻燃型电缆或光缆时,必须将主干线电缆和光缆敷设在带有安全可靠防火措施的金属管道里,水平线缆在楼层平面吊顶内敷设安装时,应敷设在涂有多道防火油漆的金属管道内予以保护(防火、防碰撞及防电磁干扰)。此外,在建筑物每层楼中,也应采取必要的隔火措施。(3)PDS 的屏蔽措施当综合布线系统的周围环境存在电磁干扰时,必须采取屏蔽防护措施,以抑制外来的电磁干扰。当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电缆屏蔽层组成接地网时,各段的屏蔽层必须保持连通并接地。屏蔽层接地线应焊接到近处不超过 6m 的接地点处。在需要屏蔽的场合采用非屏蔽双绞线穿金属管

4、或金属桥架敷设时,各段金属管或金属桥架应相互连接并接地。当屏蔽层的接地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时,应在每条非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电缆旁布置一条直径为 4mm 的裸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像电缆屏蔽层那样可靠接地。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综合布线管道应尽可能远离电磁干扰源。常见的电磁干扰源有:大型电机、发电机、感应加热器、电弧焊机、X 射线设备、射频、微波或雷达源等。表 1 给出了敷设非屏蔽双绞线缆的综合布线管道与电磁干扰源之间的最小分隔距离。一般布线线缆单独布线时与动力线至少保持1m 的距离。表 1 布线管道与电磁干扰源之间的最小分隔距离靠近于电压小于 500V 的电力线或电力设备电磁干扰源日光灯变压器或电动机

5、无屏蔽的电力线或电力设备无屏蔽的电力线或电力设备电力线穿在接地的金属管道内(4)PDS 的接地措施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主要作用:防止电磁干扰;防止雷电袭击;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在建筑物入口处,在高层建筑的每个干线交接间里,以及在低矮而又宽阔的建筑物的每个二级交接间里,都应提供合适的接地端。建筑物入口处的接地端,应用直径 4mm 铜线把入口电缆屏蔽层与保护器接地片焊接在一起。干线交接间必须把电缆的屏蔽层连至符合接地要求的楼层接地端。屏蔽层在楼层接地时,在导体进入或离开屏蔽的干线电缆处,应采用直径为 4mm 的铜线把干线电缆的屏蔽层焊接到符合接地要求的楼层接地端。从建筑物入口处至干线交接间或二级

6、交接间的楼层接地端之间的连续电缆屏蔽层可用作接地线。干线电缆的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如建筑物的钢结构),并尽可能远离建筑物周边而接近建筑物的中心部分。凡与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电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干线屏蔽电缆层及连通地线均应接地。这些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各地线装置均与单一地线相连。若同楼层有避雷带及均压网(高于 30m 时,每层都设置),上述接地应与之相连,使整个大楼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体。其接地电阻的规定值为:高压供电场所,电阻1;低压供电场所,电阻5。当楼内设备有更高要求时,或邻近有强电磁干扰时,对接地电阻可能会有更高要求,此时应按最小接地电阻进行设计。作者简介: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高级工程师;国家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电工作业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