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潘天寿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36870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置--潘天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布置--潘天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布置--潘天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置--潘天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置布置 潘天寿潘天寿布置,叉称构图。布置二字,实出于顾恺之画论中之“置陈布势”与谢赫六法中之 “经营位置”二语结合而成者,望文生义,亦可理解其大概矣。西洋绘画之构图,多来自对景写生,往往是选择对象,选择位置。而非作者主动之经 营布陈也。苦瓜和尚云:“搜尽奇峰打草稿” 搜尽奇峰 ,是选取多量奇特之峰峦,为山 水画布置时作其素材也。 打草稿即将所收集之画材,自由配置安排于画纸上,以成草稿, 即经营布陈也。二者相似而不相混。吾国绘画,处理远近透视,极为灵活,有静透视,有动透视。静透视,即焦点透视, 以眼不动之视线看取物象者,如普通之摄影相似。其中大概可分为仰透视,俯透视,平透 视三种。动透视,即散

2、点透视,以眼珠之动视线看取物象者,如摄影之横直摇头视线、及 人在游行中之游行视线、与鸟在飞行中之鸟瞰视线是也。不甚横直之小方画幅,大体用静 透视。较长之横直幅,则必须全用动透视。此种动透视,除摄影摇头式之视线外,均系吾 人游山玩水,赏心花鸟,回旋曲折,上下高低。随步所之。随目所及。游目骋怀之散点视 线所取之景物而构成之者也。如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 ,夏珪之长江万里图是也。鸟 瞰飞行透视,如鸟在空中飞行, 向下斜瞰景物所得之透视也。如云林之平远山水等是。个 中变化,错杂万端,全在画家灵活运用耳。吾人平时在地面上看景物,以平视为多,俯视次之。因之吾国绘画中之透视,亦以采 用平透视为主常。平透视,以花

3、鸟画采川为最多。然在山水画上,却喜采取斜俯透视为习 惯。俯透视,如人立高山上,斜俯以看低远之风景相似。然视线不可过于向下垂直。否则, 看人仅见头顶与两肩,看屋宇桥梁,仅见屋宇桥梁之顶面,与平时所见平透视之形象,完 全不同,每致不易认识。故斜俯透视之视线,一般在四十五度左右,或四十五度以下,才 不致眼中所见之形象变形太甚也。仰透视亦然。斜俯透视采取四十五度左右之视线,对直长幅之庭园布置等,自能层层透入,少被遮 蔽。然人物形象,却减短长度,与平视之形象不同,使观者有不习惯之感。此吾国祖先, 辄将平透视人物,纳入于俯透视之背景中,既不减少景物之多层,又能使人物形象与平时 所习见者无异。是合用平透视、

4、斜俯透视于一幅画面中,以适观众“心眼”之要求。知乎 此,即能了解东方艺用透视之原理 o吾国绘画之写取自然景物,每每取近少取远,取远少取近。使画面上所取之景物,不 致远近大小,相差过巨。易干统一,合丁吾人之观赏。所谓取近少取远者,即取其近而大之主材,略去远小之背景等是也,以人物花鸟为多。 如长沙出土之晚周帛画,宋雀自之“寒雀图”等。所谓取远少取近者,只选取远景,略去 近景,而有咫尺千里之势是也,以山水为多。如隋展于虔之余“游春图”北宋董叔达之余 潇湘图等。然吾国山水画三远中,有深远一法,系远近兼取者,以表达渐深渐远之意。 然所取之景物远近大小往往相差较巨,用笔之粗细,用色之浓淡,往往不易统一,故

5、前人 多取“以云深之”之法,以见重叠深远之意 o 与西方之渐深渐小之透视,略有不同耳。山水画之布置,极重虚实。即世所谓虚能走马,密不透风是也 o 然黄宾虹云:“虚处 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须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此即虚中须注意有实, 实中注意有虚也。实中之虚,重要在于大虚,亦难于大虚也。虚中之实,重要在于大实, 亦难于大实也 o 而虚中之实,尤难于实中之虚也。盖虚中之实,每在布置外之意境。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虚实,言画材之黑白有无也,疏密,言画材之排比交错也,有相似处而不相混。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

6、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 疏密相用,绘事乃成。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 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画材与画材之排比,相距有远近,交错有繁简。远近繁简。即疏密也。吾国绘画,始 于一点一画,终于无穷点无穷画,然至简单之排比交错,须有三点三画,始可。故三点三 画,为疏密之起点,千千万万之三点三画,为疏密之终点。如初画兰叶时,始干三瓣,初 学树木时,始于三干。三三相排比、相交错,可至无穷瓣、无穷干,其中变化万千,无所 底止,是在研习者细心会悟之耳。实,有画处也,须实而不闷,乃见空灵,即世人“实者虚之之谓也” 。虚、空 白也; 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虚者实之之谓也” 。画事能知以实求虚,以虚求实,即得 虚实变化之道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