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430088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 泥土的味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泥土的味道教学设计主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泥土的味道设计应用教学班级八年级教学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泥土是最普通但又是最特殊的物 质,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火的高温烧结,用泥土塑造的东西可烧制成 坚硬的陶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泥土制作的泥偶、陶器至今依然呈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了解泥土与人类器物文化的关系,了解以泥 制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基本的泥制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以泥制器的发展历史。体验各种泥制器物的器型和装 饰特点,了解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知道泥条、泥片、捏等的基本制器方法,运用所学,尝试 制作器

2、型并加以适当的装饰。 情感目标:感受泥陶、泥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各类器型中由造 型装饰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韵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和基本掌握泥陶、泥偶、简单器具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各时期各种泥制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审美 韵味。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了解、体验泥陶、泥俑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第二 课时从紫砂壶引入,结合器型、装饰手法体验和创意完成作品。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泥俑、泥偶的图片,传统紫砂壶 到现代茶壶的图片、实物,陶泥或粘土材料、泥制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 一课时 (一)音乐导课 1. 媒体播放音乐古埙演奏片段,

3、师生聆听,用心体会、感受。 2. 教师讲述典故:音乐名为哀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曾两 次被灭亡并毁城,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谱写此曲。 3. 教师设问:听了这音乐有什么感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演奏的呢?学生猜测。 4. 出示实物“埙”,介绍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是陶制乐器的一 种,古称“颂埙”,类似的还有“陶笛”等。生活中实用的陶器有 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陶器。学生欣赏,引入课题。 (二)欣赏感悟 1. 媒体呈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舞蹈纹盆人面鱼纹盆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师生共同讨论陶器产生的年代、背景以 及背后的故事。 2. 师生重点研究分析作品陶马,了解作品的历史记录及文 化价值。

4、 3. 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 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媒体呈现各地陶 器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了解。 4. 媒体呈现唐三彩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作品与前面的陶器作品相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寻找并描述。 5. 教师介绍: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唐三彩的制作, 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的新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 一个闪光点。到了宋代,陶瓷工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 名窑。 (三)分析探究 1. 教师展示泥玩具实物,学生欣赏、讨论。 2. 教师介绍:泥玩具是历

5、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5000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3. 媒体呈现中外各类泥玩具作品,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思考以下 问题:(1)中外民间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2)各地泥玩具 有什么不同特色?(3)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色彩有哪些特点? (4)仔细研究民间艺人们运用了哪些方式让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各小组依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相应的回答。 4. 师生欣赏泥塑制作过程的录像,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制作方 法,并体验对泥土的揉、捏、压等基本技术。 (四)合作创作 教师要求每小组商讨一个主题内容,各小组学生按主题完成

6、一 件独立作品,并组合完成同一主题下的一个场景。小组欣赏,交流 体会与感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玩具,并收集其背 景、故事。二课时 (一)导入课程: 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 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 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 己的塑造。 以上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泥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教师先放映一段关于地球、土地、森林、庄稼的视频(可用图 片编辑视频,配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家说只有地球上才有“泥土”。生:那火星上是什么? 师:火星或其他

7、的岩石构成的星球(非气体星球)的表面上只 有岩石和尘埃。所以泥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因为地球上的陆生植 物就是在泥土中生长起来,包括人类的大多数粮食、蔬菜和水果。 泥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没有它地球上就会没有绿色,也不会有包 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许许多多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能够用泥土来做什么呢? 生:做砖,盖房子;做陶罐;做泥玩具师:对!看来同学们很熟悉“泥土”。不过用泥土制砖,因为 要使用大量珍贵的泥土,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所以已被国家明文 禁止。 好!我们就来说一说人类开始用泥土造物的历史: (教师 PPT 演示新石器时代的泥陶人形、器物) 师: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

8、重要 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西方的文化传说中,第一个 “人”叫“亚当”就是用泥土造的。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 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 对自己的塑造。 根据考古得到的物证,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开始用泥土来 塑造自己。 人类还学会了用泥土来书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最早的文字就 是书写在软的泥板上的,有人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生:不知道!(或有人回答:是楔形文字) 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楔形文字”,它是公元前 3000 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人类还学会了用塑造的方法来记录 自己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一组与骑马有关的泥塑图片: (教师 P

9、PT 演示关于马的泥陶塑造型) 这些是中外古代关于“骑马”的泥陶,有西亚两河流域文化的 陶壶,非洲的陶俑,中国汉唐的骑俑,等等。 泥土既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用来记录历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件陶马的身上有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生:它身上有马鞍。 师:对了,它身上有马鞍。最重要的是它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 的马镫,“马镫”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很大, 因为马是古代重要的战争资源,马镫对骑马技术的影响非常重大, 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骑马打仗的攻击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用泥土制作的陶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PPT 演示)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重要的生活器具,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精

10、美的砖瓦材料和建筑构件。 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泥玩具 人类最早的玩具也是用泥制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泥 土是最容易得到和加工的天然材料。大家玩过什么样的泥玩具?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我们欣赏了许多有关泥制作的各种物品,下面我们就 来亲自感受一下泥的特性,亲手试一试泥的制作方法。 首先是“制泥” 什么是制泥?就是要将从土里挖来的粘性土敲碎、晒干、磨细、 筛选去掉杂质,然后再像和面一样用清水发泥、揉泥,这样就制好 了。 打泥片,是泥制品的一种基本的方法。泥片可以制作各种各样 的立体空间形态、特别是器皿,甚至还可以在泥片上雕刻、装饰, 等等。 泥条。是将泥块搓成粗细均匀

11、的条状,像线一样,并可用它来盘绕成型。 大家可以试一试。 (学生使用简单的泥塑工具,动手实践,教师辅导。) 师:好,大家都试过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学生自由简短回答,如:与小时玩泥或玩面团有什么不 同,等等。) 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自己打的泥片或搓的泥条来做一个简 单的器皿。 泥片可以围合成型。(PPT 演示) 泥条可以盘绕成型。(PPT 演示) 师:我们再来看看泥的这些基本的制作手法可以创造的器具。 (PPT 演示) 紫砂工艺作品、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艺术家或工艺师在设计制作时强调设计的创意与制作工艺技术 的完美结合。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民乐背景。) 学生作品展示、评述 结

12、束课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用泥制作的器具的设计应用课 程,也了解了泥土制器的历史及意义,赏析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 作品,体会了泥土作为我们身边的物质,它天然的可塑性,为人类 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爱惜泥土,保护泥土和它存在 的环境。板书设计泥土的味道 一、探索与查阅 查阅重要的古代陶器制品,了解这些陶器的器型、纹样、故事和文化。二、交流与探讨 比较古代和现代的陶器制品,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寻找相关原因;讨论 紫砂壶独特的工艺和造型,赏析其审美表现;探讨民间泥玩具造型装饰的 地域变化,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寻找现代陶艺中的创意点。 三、创意与制作 课程中作品的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随手而为,首先应当遵循泥制品基本 的成器工艺,在具有“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去完成作品,这样才能获得知 识与技能。无锡惠山泥人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印模、彩绘、开相等。 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