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27197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全球化历史与现状的综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全球化的命名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 11,然而它却负载了人类几 个世纪以来对文明的思考与探索。本文试图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剖析全球化 的概念、分解其内涵、描述其现象、再现其历史、探究其理论渊源并分析其影响, 以求廓清全球化的这一世界图景的全貌。 世纪之交,全球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张力将世界上不同地域、种族、国别、民 族的数十亿人口“裹挟”到它的巨大宏流之中。由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 家、民族、政治同盟、经济联盟的角色、地位、立场、得失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它 们对全球化的定义、阐释、态度、评价也差别迥异。全球化犹如“斯芬克斯之迷”一 般扑朔迷离、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全球化进程中生态

2、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南北关系、难民移民潮、人权与劳权、国际恐怖主义、毒品、艾滋病等全球问题的 突生与蔓延,又芒刺一般地鞭策人们加速对全球化的全面认识并尽快找到顺应 或是驾驭它的可行之路。 一、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一、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一)概念概念 尽管在百年之交与千年之交的双重交汇点上,“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学术界普 遍关注的重要论题,但是对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涵义人们却莫衷一是。总体来 看,“全球化”反映了人类试图解读时代特征的一种努力。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全 球化”概念开始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得到普遍使用,到 80 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概括未

3、来时代特征的基本概念。正如英国学者 J. 米特尔曼在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生存一文中所指出的:“全球化的概念是相 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 国内学者对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普遍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1)全球化是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2)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交流、 合作的过程与趋势(3)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的多维度复合型概念。例如, 张西山认为: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 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 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又表达了一种民族国家对“整个世界的总

4、问题”或 “人类的困境”的关注(张西山,1998:246)。 与此相似的是,黄卫平认为:所谓“全 球化”现象,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活动空间正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 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黄卫平,1998:29)。 又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认为:全球 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 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 22。 全球化趋势虽然不限于经济领域,但目前为止它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内涵。邹树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

5、 进程最基本的动因和最明朗的表现,它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经济联系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 的融合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邹树彬,1998:233)。 此 外,关于“经济全球化”也有大量描述性定义,如王连喜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全 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 流动,资源在全球内配置。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劳动市场和资源的全球 化、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商品和消费模式的全球化、交通运输的全球化、财政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等,其中资本全球化是核心。有关经济全球化 的具体表现和现

6、实内容将在下文中展开讨论(王连喜,1998)。 (二二)特征特征 以上对全球化的理解似乎都隐藏着一种含义,即全球化是排斥民族性与地 方性的,然而全球化真得是作为民族性、地方性的对立面的一种“单一化”、“一体 化”和“趋同化”吗?许多学者认为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的 统一体。对此,俞可平在其全球化的二律背反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俞可 平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全球化内在的矛盾特性: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说 是单一性与多样性(universalization/particularization) 的统一;全球化是整合与碎 裂,或者说一体化和分裂化(integration/frag

7、mentation)的统一;全球化是集中化与 分散化(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的统一;全球化是国际化和本土化 (internationalization/domestication) 的统一(俞可平,1998:2123)。 关于全球化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球化与地区化全球化与地区化 全球化是一种由企业跨国经营带动的自下而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是一种受 到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的离心力。与此相对,地区化是经各国政府宏观运作的一 种自上而下的向心运动,它的动机主要是谋求经济、政治上的安全。理论上讲,这两种运动有可能互相抵触,但事实上它

8、们并行不悖,甚至是互相促进、互为因 果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地区组织不断增多。据统计,全世界的区域组织 80 年代发展到 32 个,共有 150 多个国家加盟其中。1991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欧洲联盟(EU)的正式成立;1993 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欧盟(EU)正 式取代了欧共体(EC);1994 年,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 易区(NAFTA)正式建立;1995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大阪举行会议,通过了 行动议程,开始全面实施亚太贸易及投资自由化。据统计,至 1996 年,全球已 有 101 个区域经济集团,其中 60%以下建立于 90

9、年代。当然地区一体化的动机 并非完全相同。有些可能是出于政治、地区安全考虑,如欧洲联盟,而有些则出 于经济竞争的考虑,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前者完全以地区一体化为目标,并从贸 易、经济、货币的一体化逐渐向政治、外交一体化发展。与此相比,后者是一种以 多边协议为基础的松散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它只要求成员国之间实现完全的贸 易自由,而无其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要求。 全球化与地区化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促进,是因为目前世界主要地区的贸 易集团都采取了一种“开放地区主义”(open regionalism)的态度,所谓“开放的地区 主义”是指一种创造贸易(trade creating)型而非转移贸易(trade

10、 diverting)型的集团 3 3,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地区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 力,而且也会巩固整个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其对集团外投资与贸 易的吸引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可以说,地区化是在全球化 背景下应其影响和压力而不断发展的,而地区化的发展又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 全球化进程。在此意义上全球化与地区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 2.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民族化 回顾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民族主义似乎总是如影随行。从 1617 世纪的欧 洲重商主义和对外殖民扩张、1819 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其后的帝国主 义扩张,一直到 20 世纪亚、非、拉

11、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及二战后西 欧、日本的经济重建和东亚经济起飞,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随处可见民族主 义的印记。 张西山认为,无论是马克思关于“开辟新大陆与开创新时代”及“历史向世界 历史转变”的论述、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普遍性命题,还是沃 勒斯坦的“核心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享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彰显了全球化 的动力机制民族主义。经济全球化说明民族国家已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之 中,而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和挑战并不意味着民族意识的消失和让位, 相反其外涵化和衍变的表现形式均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也是民族主义 在现阶段对全球化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反应(张西山,

12、1998:247)。 高德步在其题为全球化还是民族化论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趋势的文 章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国经济失去了独立意义;世界经济 越是全球化,经济中的民族利益就越突出,民族化倾向也就越明显。在分析全球 化进程中民族化倾向的合理性时,他进一步认为: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生存空间和 发展空间的争夺,而竞争的根本在于维护民族利益,所以经济的民族性还是最根 本的(高德步,1998:228229)。 然而,面临全球化趋势中世界市场的统一力、信息时代的穿透力、科学技术 的整合力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统治,民族主义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局部利益又显得 那么脆弱无力。为此有人预言:本世纪是跨国公司在民族

13、国家的框架内存在,而 下个世纪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世界中生存。 比较而言,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似乎比全球化与地区化的矛盾更加 难以调和,其困境主要在于文化整合。不同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 传统、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宗教传统和生活方式,它们很难一同跨越全球化的 门槛实现与“经济一体化”一般的“文化趋同”。 二、全球化的要素与内容二、全球化的要素与内容 (一一)交通运交通运输业输业的的发发展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展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与交通运输业的每一项发明革新都有着密切的联 系。火车、远洋货轮、集装箱化、陆海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业的每一项技术发明 和管理方式的突

14、破都促进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为全 球化历史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二)信息革命与全球化互信息革命与全球化互为为因果因果 70 年代以来与电话相关的三项发明,即传真、无线电话和互联网络大大改变 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而当代世界掀起了一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 技术革命。个人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 44,以及数字通讯等各种现代化 通讯手段迅速扩及全球,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趋于形成。1995 年由欧盟组织的 西方 7 国集团召开了“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着重讨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共同行动准则与政策,并通过了实现各国协同合作的 8 条基本准则。信息时

15、代的到来, 正在改变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模式,推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 (三三)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1.贸贸易国易国际际化是化是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前全球化的前导导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始就起着 先导作用。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而且其增长率远 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贸易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分析全球 贸易的结构会发现,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居于中心地位(1996 年,美、欧、日 三者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 47%、发达国家共占 60%),而与此相对应,发 展中国家对出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16、。此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大贸易(货 物与服务)中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16.3%上升到 18.8%。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日益 趋同化,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ISO9000 系列成为国贸商品的共 同标准;贸易合同日趋标准化。 1995 年 1 月 1 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 织和法律基础,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 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 构筑起来。 2.生生产产国国际际化是化是经济经济全球化的物全球化的物质质前提与基前提与基础础。 。 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是高度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它要求分工更加精细化、 专业化与协作范围的扩大化、广泛化。这样一国范围内的垂直分工方式向国际范 围内的水平分工方式转变。各国的生产活动进一步纳入国际范围内的再生产过 程,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作为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主要组织形式的跨 国公司,在推动横向生产国际水平不断升级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国际分工 的形成机制也在发生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