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23736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 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

2、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 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 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8、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1962 年美

3、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 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 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1999 年填空 题、2002 年选择题) 9、教育资本储藏量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 (2003 年名词解释) 10、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 独特的

4、精神气质。 11、技术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 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1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 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1998 年名词解释) 13、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 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 益。 14、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

5、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 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5、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主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6、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学校的教育等。 (2000 年名词解释) 17、主体实践论主体实践论: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 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 用论。

6、 (2002 年填空题) 18、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 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 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 19、成熟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20、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可能 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7、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 近发展区”。 (2000 年选择题) 21、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2、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来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 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2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必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出具有一 定的顺序。24、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 任务。 (1998 年选择题) 25、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性。 27、遗传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8、个性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 的具体统一。 29、个性发展(发展个性):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表现出来,从而使每

9、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 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2000 年名词解释) 30、环境环境:指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3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 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 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3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 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

10、求。 3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4、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3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36、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 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998 年名词解释) 37、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

11、999 年名 词解释) 38、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 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39、美育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40、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 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4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教育场 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

12、响。 4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43课程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 总和;不仅包括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规定了各六学科的目的、内容及 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常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001 年 选择题) 44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

13、,整体安排它们的 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1998 年名词解释) 45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2000 年名 词解释) 46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信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 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1999 年、2005 年名词解释) 47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 (2000 年选择题) 48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 “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 学生产

14、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 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2001 年判断题) 49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 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000 年名词解释)50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 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51教科书教科

15、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 化。 (1999 年填空题) 52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其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 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 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逻辑。 (2001 年填空题、2004 年名词解释) 5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因此 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

16、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 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54社会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又叫问题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 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 育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 课程。 55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 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 个性。 5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 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