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02222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及对策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

2、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 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2于 100

3、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 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 2000 元以下。 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 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

4、008 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 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 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 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 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 4.5%。 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 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 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

5、,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 71.9%。 (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 96 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 43401 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 9028人,仅占 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 54.0%。欠发3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

6、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 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 9 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 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 6.3%(见图 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 45.7%和 40.0%(见 16 页图 2)。 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

7、素质要求”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 3)。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 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 86.1%。 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主要问

8、题及困境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4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 11 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

9、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对比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 (如表所示) 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

10、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 2 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 900 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5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二)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

11、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 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仍然较大,很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要求不

12、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当前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为主要就业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 (三)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

13、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6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 65.8%。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

14、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

15、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7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校企合

16、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依托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服务,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1)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构建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服务,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